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面平流雾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遵海  孙学金 《气象科学》2000,20(2):189-193
本文利用二维平流雾模式研究了海上暖湿空气平流到长江冷水面上形成平流雾的过程,对影响平流雾形成的两个主要因子(水面温度水平梯度和平流风速)与平流雾区的关系进行了数值研究,为江面平流雾的预报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2013年3月18-19日,江苏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平流雾过程,雾区先在长江北岸形成,继而向苏北传播。本文对这次平流雾的形成机理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雾区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平流雾的形成主要受冷空气控制后暖湿平流的影响,冷锋过境后的影响是平流雾形成的基础,东海变性冷高压北抬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地面东南风和低空东南水汽输送共同推动雾区向北传播;长江、洪泽湖、高邮湖等水域对平流雾增强起着重要作用;强浓雾呈渐进式发展,爆发性增强不明显以及云雾共存结构等是本次平流雾的主要特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平流雾的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昌北机场平流雾特征和活动规律,并简要分析了形成平流雾的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4.
对2007年2月21日造成首都机场大面积进出港航班延误及取消的平流大雾过程进行了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的特征分析,并与2000年1月16日一次典型的平流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首都机场2000—2007年所有平流雾过程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力图找出平流雾天气的特征。最终总结提出了首都机场平流雾预报的着眼点:在符合大雾产生的弱天气形势下,管区东南部存在大片雾区时,如果通县及首都机场均在凌晨出现暖平流导致的地面异常增温或温度长时间维持不变,加之本场风向转为偏东风或东南风,就应考虑平流雾产生。  相似文献   

5.
大连地区辐射雾与平流雾边界层温度场及风场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程相坤  蔡冬梅 《气象科技》2010,38(4):427-431
选取2008年3月和6月出现在大连及其沿海地区的辐射雾和平流雾过程,采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资料、能见度仪自动观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其边界层温度场及风场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性质不同的大雾(辐射雾和平流雾)具有共同特征:都产生于纬向环流背景,中层东南暖湿气流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热力条件。但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底层东北风平流降温是辐射雾生成的重要条件,却造成了平流雾的消亡,底层东南风是平流雾生成的条件,却对应于辐射雾的消亡;辐射雾逆温厚而强,平流雾则为弱的逆温或无逆温;辐射雾生消演变对应于大气层结由稳定发展为不稳定,平流雾则对应于由不稳定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2年常规高空和地面资料以及NCEP/NCAR逐6 h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筛选出发生在我国江南地区(23°—32°N、110°—122°E)的54例区域性平流雾过程,分析该地区产生区域性平流雾时的逆温、变温、低层湿度和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得到区域性平流雾的统计特征(值)。结果表明:(1)江南平流雾低层存在明显暖平流,925 h Pa暖平流要强于850 h Pa;(2)平流雾过程一般具有单层逆温、等温层和多层逆温结构,925 h Pa存在一正变温大值区自广西向东延伸至浙闽一带,有利于江南逆温结构建立;平流雾雾顶高度要低于辐射雾雾顶高度;(3)平流雾低层925—850 h Pa相对湿度从夜晚到次日08时呈增大趋势,500 hPa相对湿度则呈减小趋势,地面相对湿度超过90%的可能性很大;(4)区域性平流雾发生时,边界层大气既有上升运动,也有下沉运动,925 h Pa垂直速度为-0.1~0.2 Pa·s~(-1)。  相似文献   

7.
从天气学角度对桃仙机场发生的一次平流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讨论天气形势,大雾形成、消散原因和影响因素,找出一些有关平流雾的预报根据。  相似文献   

8.
肇启锋  朱凯全 《辽宁气象》1999,(4):14-14,19
从天气学角度对桃仙机场发生的一次平流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讨论天气形势。大雾形成、消散原因和静响因素,找出一些有关平流雾的预报根据。  相似文献   

9.
郭毅  曹红 《辽宁气象》2002,(1):19-20
叙述了沈阳桃仙机场辐射平流雾的特征,对其形成条件、移动规律进行分析,认为这种平流雾是由上游的辐射雾随风漂移而成。  相似文献   

10.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在平流雾的预报准确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利用WRF模式对2013年3月18~19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平流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耦合不同闭合方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试验结果与实测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了他们对此次平流雾的模拟效果,探讨了边界层高度对此次平流雾的生成和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不同边界层方案的WRF模式对地面气象要素的模拟结果均呈现气温偏低、湿度和风速偏大的特征。(2)QNSE方案对气温的模拟能力最强;ACM2方案对相对湿度的模拟性能最好;YSU方案对风速的模拟效果最佳。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模拟结果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低空相对湿度上:QNSE方案预报的湿度更大。(3)综合TS(Threat Score)和BS(Bias Score)两个评分指标来看,ACM2方案对雾区分布的模拟效果最好。三个边界层方案对此次平流雾的模拟结果在江苏沿海站点的预报评分较高,在距海较远站点的预报评分表现较差。YSU方案对东南沿海地区的雾区预报评分较高;QNSE方案对长江沿江区域的雾区预报评分较高;ACM2方案对沿海地区、尤其对沿海北部地区的有较好的预报效果。(4)QNSE方案对此次平流雾的生成时间、出现地点预报比较准确。(5)平流雾的生成与发展阶段模拟雾区覆盖范围与边界层高度关系十分紧密,适当强度的湍流混合作用有助于平流雾在地面的生成与发展;但是过强的湍流混合作用会导致大雾过早的消散。  相似文献   

11.
上海浦东机场平流雾的统计和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袁娴  陈志豪 《气象科学》2013,33(1):95-101
利用2000-2009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上海浦东机场地面气象例行观测资料,对浦东机场平流雾的气候特征和天气形势背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浦东机场平流雾发生频次逐年增多、持续时间有增长趋势.从季节分布来看,平流雾多集中在冬春季出现.平流雾天气多发于“入海高压后部”、“副高西北侧”、“低槽气旋”、“台风外围”和“高压前部”等五类特定天气形势背景下.天气系统在空间上的特定配置使暖湿气流得以稳定的流经浦东机场,是浦东机场平流雾形成的根本原因.此外,利用浦东机场2007-2009年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时间分辨率为1 min的能见度探测资料,对能见度低于200 m的平流浓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浓雾爆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稳定的浓雾形成之前会有较长时间的能见度大幅振荡过程,在能见度图谱上形成明显的“象鼻形”先期振荡特征,这一特性也给平流浓雾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一次影响珠海机场航班调控和飞机起降的平流海雾过程进行天气形势、温湿条件、风廓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850hPa以下持续暖湿平流是平流雾形成的基础;(2)近地层逆温及中低层多层逆温的温度层结和近地层的饱和湿层,以及适宜的地面风场是形成平流雾的有利条件,夜间的辐射冷却加强了贴地层大气的饱和度而形成平流雾;(3)风廓线资料分析表明边界层内东南~偏南风场保证了暖湿平流条件,而近地层偏北风干冷平流入侵并出现下沉气流、逆温层被破坏使雾趋于消散。  相似文献   

13.
能见度是影响飞机能否正常起降的重要气象条件。通过对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研究,可以得出能见度在不同季节、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出现的时间段和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低能见度现象主要是由大雾引起的,分析雾的成因对了解和解释低能见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具有重大意义。根据郑州机场实际情况,采用13小时人工观测的数据格式,利用郑州机场1998-2002年的观测资料对郑州机场的能见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郑州机场低能见度现象97%是由雾引起的,其中辐射雾和平流雾引起的低能见度现象占76%,是造成低能见度现象的主要的雾的类型。在影响郑州机场能见度的四种类型的雾中,辐射雾和平流雾发生的频率高,平流雾影响持续时间长,融雪雾对能见度的影响最大。逆温层和低层丰富的水汽是辐射雾和平流雾形成的条件,在今后对雾的预测中,应首先考虑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西2012年2月22日的平流雾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层850—925 hPa江南有暖脊发展,且西南气流与等温线交角较大时,暖湿平流的输送为平流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平流逆温层结和水汽条件。当地面西南倒槽向东北方向发展时,在700—850 hPa西南急流的南侧有辐散下沉气流,925 hPa到近地层有弱辐合上升气流,两支气流的垂直混合有利于水汽聚积在逆温层下而形成雾。平流雾易形成于低层回温最明显且与地面逆温强度最大的时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94-2006年13a伊宁地区气象资料的分析,对伊宁地区大雾的气候学、天气学特征进行了统计;阐述了辐射雾、平流雾两种主要类型的雾的特点;同时,从天气学角度出发,对辐射雾的气象要素特征和平流雾形成的高低空环流形势进行了总结描述;结果表明:伊宁地区为雾多发地区,雾的年、季、月、日变化特征明显,影响飞行的辐射雾与平流雾出现概率相当,总结出了产生雾的几种典型天气形势,为预报员及时准确预报大雾提供参考,同时指出地形对雾的出现及范围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北部湾地区5站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3次典型大雾过程的环流背景和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1)平流雾维持时间最长、强度最强,辐射雾发生范围最广,锋面雾发生范围最小、持续时间最短;(2)锋面雾和平流雾500hPa有较明显的南支槽,副高偏强,850hPa偏南风偏强,因冷空气入侵或冷空气减弱东移与暖湿气流相遇而成雾,辐射雾过程无冷空气直接影响,因夜间辐射冷却而成雾;(3)辐射雾过程气温与能见度呈同相变化特征,露点温度呈逐日上升趋势,锋面雾前期和后期气温、露点温度与能见度分别呈反相和同相变化特征,平流雾过程气温、露点温度呈逐日升高趋势,能见度具有较明显日变化特征;(4)辐射雾和锋面雾发生时相对湿度≥93%,偏南风和偏北风风速减小;平流雾期间相对湿度持续≥90%,风速由弱偏北风转偏南风。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气象要素特征分析及预报思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许爱华  陈翔翔  肖安  许彬 《气象》2016,42(3):372-381
利用江西省2000—2012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及探空资料,采用合成和统计方法,分析了54次区域性平流雾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得到了平流雾逆温层、温湿条件、低层风场及影响系统等统计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区域性平流雾主要发生于2—3月,北部多于南部。(2)其形势特征为:江南地区低层有较明显的暖湿平流。850 hPa上的切变线或辐合区位于长江流域到江淮一带,925和850 hPa西南风速分别达3~8和7~15 m·s~(-1)。地面形势多为弱低压倒槽和锋面前部的低压,其次为高压底部。(3)850 hPa以下低层有相对湿度≥80%的湿层,500 hPa中层多数有相对湿度≤50%的干层。地面气温和露点多在10~16℃,且达到近饱和。(4)平流雾的逆温结构以单层逆温为主,多数比辐射雾逆温层高、厚度大。逆温强度主要在1~3℃。最后给出了江西平流雾(我国南方)的预报着眼点或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2008~2011年南宁冬春季雾天气进行分类,根据雾的成因分为辐射雾、平流雾和辐射+平流雾三类,分析并归纳出这三类雾形成的环流特征,雾出现时气压、气温范围和探空图特点,雾的出现时段和维持时间的活动规律,为更好地做好南宁雾预报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沪宁高速公路大雾及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6年6月-2009年5月沪宁高速公路AWM自动气象站资料,研究了不同类型大雾持续时间、能见度变化及其出现过程中风、湿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有超过50%的大雾会发展成浓雾;大雾持续时间以平流雾最长,辐射雾最短;67.6%的大雾在长时间低能见度之前会出现类似"象鼻"形的突变前兆,这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大雾过程中风向以东风和西风为主,锋面雾有部分为偏南风;平流雾发生时风速较辐射雾和锋面雾大,锋面雾发生时风速较多为静风,结束时风速快速增大;平流雾发生时相对湿度多有突变,而辐射雾、锋面雾的相对湿度以渐变为主。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一次平流雾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2月21日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平流雾, 对广大群众的出行和交通影响甚大, 属高影响天气事件。该文利用首都机场地面观测、北京市自动气象站观测以及NCEP分析场等资料对该过程进行分析, 同时利用MM5模式对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表明:造成北京地区此次平流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弱低压辐合型。平流雾发生前, 北京地区没有明显冷空气侵入, 大气层结相对稳定, 地面观测到中尺度辐合线, 其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京地区输送了水汽, 为夜间雾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雾区范围及其移动基本与实况吻合, 显示了中尺度模式预报平流雾的潜在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雾区的边缘具有明显的水平温度梯度; 在贴地面层东南气流被雾区阻挡偏向西, 在雾区前沿辐合; 雾区的逆温区前沿930 hPa以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垂直热力环流, 雾区下沉, 雾区前沿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