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流阶地形成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在内因(河流内部动力变化)和外因(低频和高频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基准面变化)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受单一气候变化制约的河流阶地发育模式可以解释由于沉积物通量和径流量变化引起的河流堆积-侵蚀过程,但它难以解释形成多级阶地的逐步(或间歇性)下切过程。多级阶地的形成可能同时受到构造抬升和周期性气候变化的制约。由于下切过程的滞后效应,侵蚀和冰川均衡抬升、河谷的侧向侵蚀过程等影响,山地的构造抬升与河谷的下切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应当慎用河谷的下切速率来代表山地的抬升速率。 相似文献
2.
武江在粤北坪石盆地保留有6级河流基座阶地,是目前广东省内发现级数最多的阶地.阶地基座受后期风化作用影响,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基座.已有的河流阶地TL年代数据显示,本区风化基座的发育年代符合中国南方红土期的时空变化规律,但其形成机制与我国红土期相应的华南地貌风化壳有别.风化基座发育受到本区构造抬升和夏季风气候的共同影响.在我国南方红色风化壳广泛发育时期,西部地区的泥石流也出现多期活动.总体上看,泥石流发育期滞后于红土发育期,且不存在红土期内多次发育的特征,这说明夏季风气候对华南地区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红色风化壳发育和泥石流发育共同反映出夏季风气候的加强,季风区内的水循环加快,风化侵蚀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3.
4.
风化基座的双层夷平结构及其意义——以粤北坪石盆地第6级河流阶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江在坪石段共保留下6级基座阶地.坪石的多级基座阶地是在与粤北金鸡岭夷平面同期发育的准平原基础上,由河流的阶段性下切所形成.本区由于受以掀斜运动为特征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阶地所在的西南岸台地区抬升速率约为0.073 m/ka,大于金鸡岭夷平面0.066 m/ka的抬升速率,致使武江在坪石段不断向东北方向摆动,沿途形成了多级基座阶地.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尤其是在基座上覆富含有机质的河漫滩相沉积物的"储酸池"效应作用下,阶地基座发生了强烈的化学风化.该风化基座具有双层夷平结构,与我国南方覆盖型岩溶的双层夷平结构在成因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西江第一级阶地主要由Q3沉积构成,三水青歧以上属于可被洪水淹没的半埋藏阶地,与Q4河漫滩共同组成冲积平原,青歧以下属于西江三角洲下面的埋藏阶地.第二级阶地主要由Q2末期的冲积物组成,少量可延续到Q3初期;第三级阶地多由Q2中期的冲积物组成;第四级阶地仅在封开发现,是目前广东最高的河流阶地,由Q1末期或Q2初期的冲积物构成.西江两旁有老和新的两级洪冲积阶地,老阶地高出山前倾斜平原,主要由Q2洪冲积物组成,新阶地在山前倾斜平原呈埋藏和半埋藏状态,主要由Q3洪冲积物组成,与少量的Q4洪冲积物共同组成该山前倾斜平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河流阶地的分布与特征——广东河流阶地研究之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超过24条河流、80处河流阶地、97个沉积物年龄等情况,可知本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具有天然堤地貌和加积型特征,与全新世河漫滩组成冲积平原.山前半埋藏洪冲积阶地与全新世洪冲积扇组成山前倾斜平原.这两种平原地貌衔接过渡,沉积物同期异相,全新统通常是上更新统阶地面被蚀低后的补偿性沉积.多项证据显示新构造运动趋势:在中更新世以间歇性构造抬升为主,自晚更新世以来却变成间歇性下沉或稳定.自晚更新世以来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汇入的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起构造下沉,所以珠江三角洲不是断块型三角洲;横穿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的众多小河河谷地貌在该断裂处无显著变化,显示自晚更新世这些小河河谷形成以来该两断裂无明显造貌运动. 相似文献
7.
依据广东西部超过18条河流、39处河流阶地、至少35个14C、热释光的冲积层测龄数据等情况,可知粤西最多有4级河流阶地(不包括湛江组和北海组阶地);多数河流最高阶地靠近现代主河床分布,深切曲流中有河流阶地,反映近数十万年来河床改道不大;西江在封开有广东高度最高(76 m)的河流阶地,而广东高度最高的地下河阶地是111 m,大致显示出地面与地下剥蚀强度的差异;通常山区河流长度越大,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的高度越大,河流阶地的级数和级别也常增加;在河流上游的下段和中游的上段,河流阶地的高度最大且级数也最多;在晚更新世之前与后,河谷中下游地区的新构造运动趋势由上升变为稳定或沉降;连滩盆地是广东全新世构造沉降最典型的山间盆地。 相似文献
8.
距今二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一系列之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福建沿海的平潭-东山褶皱带,以及长樂-诏安断裂带,又因为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在褶皱带与断裂带的东缘形成一系列的岛屿,马祖列岛的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造山运动有密切关系,皆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动。马祖地区的海阶,共有9 段阶地,各段阶地的海拔高度依序为0~10 m、20~38 m、40~56 m、58~78 m、80~97 m、100~128 m、142~160 m、172~182 m、238~248 m。依据晚更新世海阶序列与隆升率关系对比基图迭合法的推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6 ka BP、46 ka BP、55 ka BP、76 kaBP、79 ka BP、94 ka BP、105 ka BP、119 ka BP、175 ka BP,除了第一级阶地为全新世时期所形成,其余皆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比对马祖列岛海阶的高度与间距,测得整个地区的基盘平均隆升速率为1.6 mm/a。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中新世夷平面上大布河强烈下切的广东大峡谷源头河段的227 处壶穴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并做统计分析, 结合野外观测结果从统计学的角度定量地描述壶穴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壶穴的形成与发育只与河床局部的地质、地貌、流水特征有关, 其形成始于河床床面薄弱处和三角(撞击) 坑; 壶穴形态受构造节理控制; 壶穴发育过程中, 深度与口径间有很强的(对数) 正相关关系; 壶穴发育过程中, 其形态和流水作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 在下切强烈的河段, 作为河床下切的侵蚀形式之一, 壶穴形成既不需要很长时间, 也不能充分发育, 而且难以长期保留。以统计方法定量地研究河流壶穴有助于解决广东第四纪环境的有关争论。 相似文献
10.
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石漠化过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了解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选择岩背镇和江英镇为调查区,按照石漠化的不同程度设置样地,系统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表层(0~20 cm)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漠化过程与土壤养分状况有密切关系,随着土地石漠化的发展,土壤有机质、全N以及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P<0.05),土壤逐步贫瘠化。土壤养分含量的减少与石漠化过程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的一致性和退化过程的同步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吴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105-108
华北山地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的低山麓面比较发育。前人研究成果中,均把其与地文期中的"××期侵蚀"对比,形成于晚上新世。但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它向山地内部延伸,逐渐以喇叭口状收缩与河流谷地内的第三级阶地面相连。低山麓面和阶地面上的组成物质是红色砂、粘土砾石和红色土。古生物化石和测年数据表明其形成于中更新世。因此,它与地文期中的"××期侵蚀"是不同时期的面,二者不能对比。 相似文献
13.
14.
自秦朝至宋朝(221BC~1279AD),古广东经济与文化发展深受中原与海外的影响,利用本地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和文化事业,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粤中广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在广东乃至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广东乃至岭南其他各地区的发展,而粤北自宋至隋经济文化处于广东领先地位说和唐宋时期除粤北外岭南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荒凉落后之说都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5.
吴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3):83-86
华北平原地下埋深30~50 m以上分布着众多古河道。它是开采浅层地下淡水的源泉,"三水"调蓄转化的库容,旱、涝、碱、咸灾害综合治理的场所,农业综合开发的宝地,农田水利布设的基础,地震时沙基液化和震害的严重区。论述华北平原古河道开发利用取得的经济效益,提出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