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委员会会议介绍1993年5月24—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委员会会议,讨论的主题是“铀资源和供应的近期发展”。核燃料循环和废物处理部主任朱家骆致开幕词;该部科学秘书安德希尔组织并主持了会议、有24个国家和国际机构...  相似文献   

2.
1987年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卅周年。为表示庆祝,三月九日至十二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国际铀矿床成矿作用技术委员会议(The Technleal Committee Meeftng on Metallogenesis of Uranium Deposits)。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美、苏、法、英、日、印度等22个国家的62名正式代表。我国核工业部230所姚振凯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我国东南部铀的成矿作用”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关洼。  相似文献   

3.
亚太地区铀矿地质界的盛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90年5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铀成矿省技术委员会会议是亚太地区铀矿地质界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也是近几年来世界上铀矿地质领域较大的一次国际技术交流活动。参加会议的有亚太地区11个国家主管铀矿资源的政府机构的代表和专家学者;法国、西德、瑞典、美国、苏联等国也派出政府部门官员或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加上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铀协会的官员,共有17个国家的32名外国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于3月21日至23日在维也纳联合召开了“国际环境和废物处理”国际会议。参加的国家有中国,捷克、丹麦、法国、西德、匈牙利、意大利、苏联和美国以及教科文组织中的地学处、水学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中的同位素实验室、核安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于去年在维也纳召开了“地质环境和废物处理”的专家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岩石圈环境保护科研项目而组织的跨学科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按英文字母顺序)中国、捷克、丹麦、法国、西德、匈牙利、意大利、  相似文献   

6.
叶庆同 《岩矿测试》1984,(4):379-379
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于1984年9月3日至8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了第二届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该委员会委员和各省(自洽区)的代表,共39人。会议收到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贺信和山东省地质学会的贺电;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黄蕴慧秘书长和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山东省地质矿产局曹国权总工程师参加了会议,并向会议致了贺词。  相似文献   

7.
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于1984年9月3日至8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了第二届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该委员会委员和各省(自治区)的代表,共39人。会议收到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贺信和山东省地质学会的贺电;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黄蕴慧秘书长和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山东  相似文献   

8.
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召开的《铀矿勘查、资源,生产和需求新发展技术委员会会议》于1991年8月26日至29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中心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捷克和斯洛伐克、埃及、芬兰、法国、德国、印度、伊朗、以色列、日本、巴基斯坦、葡萄牙、罗马尼亚、南非、瑞典、英国、美国、苏联、越南等26个国家的58名代表。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宣读和书面发表论文共32篇。作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代表,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沈锋在会上宣读了题为《华南下庄铀矿田地质特征及其新发展》的论文。主要介绍了花岗岩型铀矿床(中国重要铀矿床类型之一)的一个典型矿例——下庄铀矿田的地质背景、矿化特征及其矿床勘查的发展过程。论文宣读后,并解答了代表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受到了许多代表的热烈欢迎,他们都迎上  相似文献   

9.
《地球化学》1972,(2):141-141
Uranium Exploration Geology.(Proceedings of a Panel 1970)IAEA 1970 铀矿勘探地质会议于1970年4月13—17日在维也纳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召开。本书系这次会议的学术论文汇编。  相似文献   

10.
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于1990年5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铀成矿省技术委员会会议是亚太地区铀矿地质界规模空前的一次盛会,也是近数年来世界铀矿地质领域较大的一次国际技术交流活动。这次国际会议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提请中国政府代为主办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指定地质局负责具体筹备和组织工作,外事局、矿治局和办公厅等部门协助。地质局为举办好这次会议,组成了以局长王陞学为首的筹备委员会。筹委会对中方参会的论文,采取  相似文献   

11.
第六届国际矿床成因讨论会是由国际地科联所属的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 AGOD)举办的该协会有8个工作委员会(工作组),国际成矿流体包裹体委员会(CO F F I)是其中之一.美国E.洛德是COFFI本届主席,苏联??.耶尔马可夫是COFFI名誉主席. 成因讨论会于1982年9月6至12日在苏联第比利斯举行.会议前后有地质旅行和参观.31个国家的7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东道国的代表占64%. 会议主题有三:①成矿热液系统;②花岗岩类岩浆作用与成矿的联系;③研究矿床时分析地质信息的数学方法. 以郭文魁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8人)参加了学  相似文献   

12.
1978年国际泥盆系讨论会于9月9日至9月12日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市(Bristol)的布里斯托尔大学地质系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来自22个国家的代表200余人。会前,自9月1日至9月8日,在苏格兰及英格兰的北德文州,分别进行为期8天的地质旅行,观看著名的泥盆纪老红砂岩及泥盆纪海陆交互相地层。会后,自9月13日至9月21日又分两组进行地质旅行,分别观察泥盆系命名地区南德文州的海相泥盆系及威尔士的陆相志留—泥盆系。会议期间,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所属泥盆系委员会进行了工作会议;国际古生态地层研究工作小组也进行了学术座谈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正> 1991年9月22日至27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了第12届国际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和地质大会。来自21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武衡、杨遵仪、金玉玕、杨基端、李文恒、尚冠雄、关世桥等8人参加。第11届大会主席武衡在国际常设委员会会议上宣布大会准备就绪,郑重地向本届大会主席S.Archangelsky博士移交工作。金玉玕代表第11届大会中国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敬之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 这次大会是60多年来第一次在南半球举行国际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冈瓦纳大陆,尤其是南美洲晚古生代地层和地质成为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近30年来,南美古生物学者和地质学者在  相似文献   

14.
大会概况: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0年8月6日~1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约3705名,分别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181名是中国(不含台湾)代表。大会共收到并发表论文摘要6139篇,其中5705篇(分146个讨论场)参加学科讨论,434篇(分59个讨论会场)参加专题讨论。会议期间有14位中国地质学家被邀请主持学术讨论会;50余位中国地质学家应邀在各种讨论会上发言。大会安排了7条会前野外地质考察路线,9条会间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和14条会后野外地质考察路线;7000余人次参观了地质展览会。本届国际地质大会主题是“地质学与可持续性发…  相似文献   

15.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委员会第七届会议于1984年8月27日至9月7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有51个国家,共10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另外还有12个国际组织的观察员13人参加了会议。我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议程共20项,主要内容是: 1.讨论世界气象组织长期规划中的水文和水资源计划: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共同组织,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古全球变化计划(PAGES)和EGU共同资助的“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东亚季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2007年8月27日至30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来自12个国家的代表和学生约130人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我国著名科学家有刘东生院士、汪品先院士、安芷生院士、符淙斌院士、丁仲礼院士等;国外著名学者有EGU名誉主席Andre Berger,EGU创办主席Peter Fabian,PAGES国际…  相似文献   

17.
第四届国际榴辉岩会议(Fourth International Eclogite Conference)于1993年9月6日~10日在意大利科林萨(Consenza)举行。与会者有来自英、法、美、德、意、日、俄、西班牙、希腊、南非、波兰、挪威、瑞士、荷兰、中国等近二十个国家的160余名地质工作者。我国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若新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翟明国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曹荣龙也参加了会议。大会宣读论文58篇,墙展22个,会议展示了当前榴辉岩及有关岩石、高压变质作用和大陆  相似文献   

18.
今年10月25~31日将在我国召开第15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是由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委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主办的,会议筹备工作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研究会共同进行,自去年6月发出第一号通知后即全面展开.至目前为止,已有加拿大、哥斯达黎加、捷克、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爱尔兰、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委内瑞拉、美国、苏联、英国、巴西等国专家、学者来函表示希望参加,台湾地区也将有学表前来与会:国内地质、石油各界的专家、学者都积极准备会议论文,期待着这次中外地质学史交流会议的召开.  相似文献   

19.
会议消息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于1979年9月15—19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德卢思神山胜地(Spirit Mountain Resort, Duluth)召开了第五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 分会成员:M. Kamal Akaad (埃及) Fernando F. M. de Almeide (巴西) M. J. Frarey (加拿大) H. L. James (美国)(主席) K. A. Alumb (澳大利亚) S. N. Sarkar (印度) P. K. Sims (美国)(秘书) A. P. G. S(?)hnge (南非) Eric Welin (瑞典)  相似文献   

20.
朱德丰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1):133-13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组织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承办,来自科研、高校和生产单位的21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幅员辽阔,盆地类型多,分布广,后期改造强烈,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