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为群 《中国岩溶》2007,26(4):362-362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承办的“全国岩溶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16-20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水利、铁道、石油、旅游、教育、新闻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共192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开幕式于11月16日上午在岩溶地质研究所大会议室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蒋忠诚研究员主持;桂林市与岩溶所领导都致了欢迎词;岩溶专业委员会主任袁道先院士致开幕词,中国地质学会的代表致了贺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的代表介…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碳酸盐岩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碳库,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应重视碳酸盐岩在岩溶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这方面的科学问题有二个。第一是关于全球碳酸盐岩的碳库容量问题,尚须利用全球沉积岩和碳酸盐岩数据库,根据全球地质历史时期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厚度和岩石成分等进行重新计算。其次是关于碳酸盐岩在岩溶作用过程中对全球碳循环的动力学贡献问题。一方面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不仅关系到海洋CaCO_3的供给量而影响海洋中碳通量的平衡,而且还可直接回收大气圈中的CO_2;另一方面由于钙华的沉积又可向大气圈释放CO_2,而影响温空气体的变化。它们构成了大气温室气体源汇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相似文献   

3.
碳循环与全球岩溶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地球系统科学来看,岩溶作用是在碳循环及与其相耦联的水循环、钙循环系统中碳酸盐岩的被溶蚀或沉积,而各种岩溶形态就是这个复杂的循环系统的运动在碳酸盐岩上留下的轨迹。岩溶地球化学及其一系列捕捉碳、水、钙循环的行踪的野外工作方法,为把地球系统科学的学术思想引入岩溶研究起了桥梁作用,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岩溶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全球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5.
IGCP 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IGCP379项“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是中国建议并组织实施的,于1995~1999年执行。作者对1995年以来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其研究进展作了总结,并对每一科学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1)表夺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CO2源汇的主要进展有3方面:扩展了研究地区;揭示了秀层岩溶系统碳循环的运动机制;对表层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量进行了估算;(2)深部CO2释放问题的主要进展有;发现了更多的深部CO2释放带;揭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岩溶》2008,27(3):200-200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岩溶地质工作方向座谈会”于2008年8月3—6日在桂林召开。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我国岩溶地质工作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明晰岩溶地质工作的主导方向,以促进岩溶地质调查和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科技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基础部,  相似文献   

7.
郭纯青  夏日元 《中国岩溶》1993,12(2):173-178
“全球变化”是世界和我国在近年来都是十分重视的研究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它包含了环境变迁的研究内容。从广义上讲,含“全球变化”的岩溶地质信息应分(不受人类影响的)第一环境信息和(受人类影响的)第二环境信息;从信息载体空间展布的位置来分,可为地表与地下岩溶地质信息两大类;而从信息载体的形态与占有空间的规模来分,可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岩溶地质信息等。   相似文献   

8.
《上海国土资源》2006,(1):F0002-F0002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地质学会承办的“城市地质研讨会”于2005年12月8日至10日在上海成功召开。该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学会城市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碳源和汇的定量研究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全球碳库储量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岩石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大气以及人类社会等碳库的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机制,针对与全球升温事件密切相关的人为碳排放问题专门作了论述,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未知汇"问题的新的研究方向作了阐述。碳循环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科学组织与各国政府对碳循环研究的关注与投入正逐步增加,但其关注的内容并不一致。分别以地球系统科学联盟的全球碳计划和美国的北美碳计划为例,介绍了国际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与趋势。最后提出了今后全球碳循环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些领域:陆地碳循环机理与源汇定量研究;海洋大尺度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人类社会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地学前缘》1997,4(1):17-25
  相似文献   

11.
南北极海区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南北极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地区 ,也是世界大洋对全球变化反馈的一个重要窗口。文章论述了南北极海区碳循环研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阐述了目前南大洋及北冰洋的生产力水平及碳收支平衡状态 ,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存在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的研究表明 ,北极的生产力比历史上所认为的要高 ,在全球变化的作用下 ,其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碳汇区 ;南大洋主控着人为源CO2 的海气交换通量 ,而生产力所受到的限制也影响着其吸收CO2 的潜力。目前制约着对两极碳循环进一步认识所缺乏的资料包括 :极区碳汇的时空变异、南大洋的Fe限制及Fe假说、紫外增强对极区碳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今后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全球变化对两极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反馈 ,碳循环的机制及其动力学过程 ,以及通过碳循环人为干预全球变化的可行性。近年来 ,中国也十分重视极区碳循环的研究 ,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 80°E~ 80°W之间 ,南大洋基本上是大气CO2 的汇 ,其中在 45°W~ 30°W及 10°W~ 10°E之间 ,是CO2 的强汇区。北冰洋的一些海区也表现为很强的碳汇区。计算得出 ,楚科奇海及其附近海区 7月到 9月CO2 吸收通量为 0 13g/ (m2 ·d) (碳 )。南大洋夏季CO2 吸收通量为 0 1g/ (m2 ·  相似文献   

12.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34  
IGCP 379项“岩溶作用与碳循环”是中国建议并组织实施的,于1995~1999年执行。作者对1995年以来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其研究进展作了总结,并对每一科学目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①表层岩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CO2源汇的主要进展有3方面:扩展了研究地区;揭示了表层岩溶系统碳循环的运行机制;对表层岩溶作用回收大气CO2量进行了估算。②深部CO2释放问题的主要进展有:发现了更多的深部CO2释放带;揭示了深部CO2气体来源问题;对西藏地区CO2源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③以岩溶记录重建环境变化过程的主要进展有:研究时空范围不断扩大;采取多种新技术、新方法获取更多古环境信息;不断提高研究分辨率。  相似文献   

13.
现代岩溶学和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广泛的全球岩溶对比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引入以及研究方法的解决,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发展,从而显示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现代岩溶学的新发展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岩溶作用在大气温室气体CO2源汇关系中的效应,初步估算全球岩溶作用每年可由大气回收6.02×108t碳;二是由岩溶记录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我国大陆岩溶不但面积辽阔,而且碳酸盐岩古老坚硬,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抬升以及未受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破坏,因而保留第四纪环境变化的信息量很大。我国季风区水热配套,岩溶作用的季节和地区反差明显,极有利于进行岩溶作用与大气CO2源汇关系研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地域优势,为全球变化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岩溶水文地质与岩溶碳循环监测”国际培训班在桂林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围绕中国岩溶水文地质概况、中国岩溶地下水探测技术与社会应用及岩溶碳循环监测评价技术和方法这三个主题,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岩溶含水层保护、岩溶塌陷、碳汇碳储等学术热点进行。学员了解了中国的岩溶水文地质现状及世界范围的岩溶科学进展,加深了对不同气候、地质背景下的岩溶特征的认识;不仅在学术层面,更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层面上增进了多方的了解与沟通。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马永正处长在培训班结业典礼致辞时称赞中心开展的交流活动赢得了国际声誉,建立了与相关政府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今后更加紧密、深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姜玉池主任表示,中心将围绕岩溶地质主题继续举办培训班,设置专题研讨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岩溶地质工作者参与中心的培训活动,与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努力推动学术层面、研究层面和项目层面上双边或多边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全球岩溶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袁道先(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541004)由于岩溶作用是全球碳、水、钙循环的重要部分,以及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占陆地面积的15%,约22×10 ̄6km ̄2),因而岩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大气CO_2的...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质学报》2007,27(2):122-122,138,145,152
日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先生撰写了《“天坑”的科学发现》一文,现摘编如下。你家住在石山(注)区吗?你有没有听说过或在山里见过一种朝天开口、周壁陡峭、坑底深邃和空间庞大的陷坑,那就是喀斯特(karst)现象中的一种极端形态———天坑(tiankeng)。1天坑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禹启仁 《地质论评》2007,53(4):439-439570
2007年4月28、29日,正值”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地质学会“历届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举行,历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银锤奖”的获奖者代表和正在攻读地球科学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在校研究生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刚刚卸任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刚刚卸任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孟宪来,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枢、沈其韩、裴荣富、赵文津、王铁冠,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主任吕国平,中国石油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来斌,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局长闰学义,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徐水师,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局长韩豫川,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庞雄奇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胡宝清 《中国岩溶》2009,28(4):380-380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学院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共同组织承办的“中国岩溶环境的脆弱性及综合防治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9-21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来自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全国各地的岩溶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共11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收到近70篇学术论文,其中涉及岩溶生态环境的37篇;“岩溶环境问题综合防治”的32篇。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天然气水合物含碳量超过全球所有其他来源有机碳的总和,是地圈浅部的极重要碳库。自然界中温压条件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或分解,从而吸收或释放甲烷,对全球碳循环和温室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的反馈在极地和中低纬度不同,在中低纬度
也有两种相反的过程,因而对其总效应的方向和强度尚需详细研究和估计。我国许多海区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条件,在南海已有报道;可通过地震剖面的重新判读及数值模拟估计天然气水合物的储藏量和它对海平面变化的反馈,以提供边缘海这类研究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岩溶》2011,(2):174-174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章程研究员、袁道先院士,美国西肯塔基大学Chris Groves博士等联合倡议的IGCP~598项目:“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 in karstsystems)已被国际地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第39次会议正式批准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