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坤  陈申鹏 《广东气象》2015,37(1):59-61
根据"深圳天气"官方微博和微信的维护经验,结合2014年2次暴雨和1次台风服务,分析这两种新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就如何在重大灾害天气过程和日常天气下维护微博和微信提出建议。认为微博适合于日常随时分享气象科普,在灾害天气时可以高频率地发布信息;微信适合在重大天气前推送消息,准确及时、送达率高,提醒关注粉丝提前做好防御。微信在未来气象服务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其推送信息的转发分享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微信自动回复功能可以与实况、预警相结合,方便用户获取定点预报或其他预报产品,比微博预报员互动回复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刘艳华  白钰  王铁群 《黑龙江气象》2020,37(1):33-33,36
1公众气象服务的意义近年来公众气象服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满足公众需求,气象服务产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从原来日常的天气预报、天气实况、百姓生活气象指数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常规类预报逐渐增加了各类天气预警、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重污染天气预报以及重大天气专报、天气热点评论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信的普及和公众号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现代气象服务工作有了一种新的方式开展开来,本文通过一次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开发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服务器的气象微信公众号的设计思路,通过后台开发和第三方应用集成的方式总结出一种开发流程。  相似文献   

4.
5.
移动新媒体用户规模和气象信息传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天气类App和气象微信公众号受众规模变化与气象信息传播方式之间的关联和存在的问题,在切合移动新媒体传播特征基础上,在及时、准确、简洁传播天气预报核心信息的前提下,对气象信息与其它行业信息进行融合研究和开发,形成特色和个性,聚合某一类需求的人群,形成社群,才能增加用户规模,实现传播平台信息差异化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和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全面提升公众气象服务的能力,对山东省气象台于2013年世界气象日面向济南市广大市民开展的公众气象服务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分析内容包括: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获取气象信息的时间和途径、对气象信息的了解程度、对气象服务的评价和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利用科技传播理论剖析微博个案,探析提升气象微博公众服务能力的策略:除了增强气象信息的科学性之外,还可借鉴其他科技微博的做法,在通俗性、可视性、贴近性、互动性等方面努力,扩大气象微博的影响力、增强粘度,力争使气象微博成为群众的好顾问、好帮手.  相似文献   

8.
微博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增高,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气象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途径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公众的需求,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微博气象服务兴起初期,试图就现有的微博气象服务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形成初步的设想,为未来微博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现阶段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实际出发,以气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托,分别讨论了作为公共产品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商品性质,公众气象服务(产品)过程是一种商业生产过程,公众气象服务(产品)收费性质及其收费类型。  相似文献   

10.
微信用户的迅猛增长催生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招聘宣传新模式,阐述了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招聘宣传的优势,对相关气象类微信公众号的招聘宣传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气象人才"微信公众号的招聘宣传工作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内蒙古气象局现有的气象网站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气象网站本身具有的特点阐述了网站如何在气象服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对气象网站服务工作的发展前景做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灰霾气象要素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宏  冯宏芳  隋平  余永江 《气象科技》2009,37(6):670-675
利用1988-2007年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图5、00 hPa高空图资料,分析了福州市灰霾的时间分布,冬、夏半年霾日气象要素场和稳定度因子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灰霾年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月分布呈单峰型,高发期在12、1月;冬半年14:00,夏半年08:00灰霾发生几率最高。冬半年灰霾多出现在冷空气减弱后,地面气压持续下降,温度不断上升,风速弱,湿度大,充分回暖后的天气下,对应地面天气形势有变性高压后部和底部、锋前暖区、地面倒槽;少数出现在冷空气入侵,地面气压上升,温度下降,湿度较小的天气下,对应地面天气形势为大陆冷高压。夏半年灰霾多出现在高温、干燥、大气层结稳定的清晨,对应500 hPa天气形势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边缘、地面弱倒槽,以及少量台风外围控制下干热的下沉气流里。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庚康  申双和  罗艳  黄亮  徐敏 《气象》2012,38(12):1546-1553
为了全面了解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的现状以及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提供依据,2010年在江苏省范围内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调查,通过回收有效问卷,对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关注气象信息的情况、对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满意率评价、对气象指数的关注程度以及公众参保意愿等进行了全面统计与分析。主要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手机和网络;平时最关注的气象信息是未来1-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认为目前天气预报非常准确、准确和基本准确的比例共为94.9%,对目前天气预报服务总体状况评价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的共占92.9%。另外,对公众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也进行了评估,并对影子价格、自愿付费和节省费用法进行了对比,经比较发现“节省费用法”评估结果相对客观真实,即2010年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约为8.66亿元。  相似文献   

14.
电子显示屏远程控制技术在公益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华琼 《湖北气象》2004,23(3):25-27
采用远程控制技术,在远离武汉市气象局16km之外的市委办公大楼安装了武汉气象电子显示屏,通过开发相应的控制软件实现了显示屏的自动远程监控。该文主要介绍电子显示屏的结构、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孙艺  林倩 《气象科技》2020,48(2):292-298
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1月8日,山东出现了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持续几天、大部地区重度以上污染的霾天气。基于多种实况观测资料和ERA 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天气背景和边界层特征等。结果发现:高空平直纬向环流、地面弱气压场、典型的静稳天气,有利于霾维持较长时间。此次过程期间有3次冷空气影响,冷空气的强度影响霾的变化,弱冷空气难以破坏近地层逆温结构,并会从上游向下输送污染物,有利于污染物的累积;较强冷空气带来较强的垂直运动,破坏了静稳天气形势,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及清除。此次过程稳定层结形势下,边界层高度是一个对霾有指示意义的物理量。边界层高度和AQI的变化呈滞后负相关关系,边界层高度降低之后对应AQI指数升高。逆温层长时间的存在是此次霾持续的重要条件,另外由于地理原因东南风增湿和逆温层顶高度降低都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增大,使霾加重。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冬季雾霾事件的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观测的气象要素和细颗粒物(即PM2.5)浓度资料,并结合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对2013年1月北京地区雾霾污染期间天气条件和边界层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模拟与观测对比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地面和高空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对1月10~14日、27~31日两次重雾霾天气的分析表明,雾霾的形成是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和特殊的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风或静风、稳定的大气层结,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造成污染物堆积,偏南气流将周边污染物和水汽输送到北京,不仅增加了污染物浓度,而且有利于气溶胶吸湿增长,消光增强,使能见度下降,进而形成雾霾。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公众咨询的深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2013年深圳市气象局门户网站"业务咨询"板块公众咨询信息和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为基础,从咨询量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多种气象因素的关联性等角度,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揭示公众的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在时间和要素上存在的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1)汛期是一年中市民最为关注天气的时段,周三和周五是一周内公众气象信息需求最大的时段;汛期市民最关注的天气是台风,秋、冬季节市民更为关注气候预测信息。2)市民高度关注降水,其精细化和个性化预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相对湿度的关注,主要源于对"回南天"等潮湿天气的关注;日照时数与公众咨询密切相关,但主要通过降水间接影响;市民较少咨询气温,但在炎热、寒冷天气下,气温与市民咨询量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在给出霾的定义、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介绍了霾的物理学特性、化学特性及气象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霾对公共卫生健康、交通安全的影响, 提出了科学编制防御规划、统筹建立协调机制、有效推进减霾行动、提供相应科技支撑、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对策建议,对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霾天气应对和防治措施具有积极的决策参考作用,减少或减轻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体健康带来的损害威胁。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公众气象服务需求调查数据,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行为经济学信息易得性原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公众气象服务用户需求差异问题。结果发现:1)用户的气象服务需求程度满足一定的"规律性",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首先是受到生理需要的驱动,其次是受到保障内在安全的需要驱动,最后才是更高层次的需求。2)用户需求又存在"特殊性",在特定的背景下,用户需求与基本的需求规律有差异,也与气象部门认为的"理想需求"存在不一致的方面。详细地了解用户需求差异的"规律性"和"特殊性",能更好地开展公众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和改进气象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北京市频繁遭受雾和霾天气的影响,表现为天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的特点,这一变化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气象条件是雾和霾污染形成的客观因素。利用北京市观象台多年雾和霾天气(2013-2015年)和气象要素(1961-2015年)观测资料,从气候变化角度出发,研究雾和霾临界气象条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雾和霾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临界气象条件是日平均风速≤1.9 m/s,日相对湿度≥76%,偏南方向的风向;对雾和霾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的临界气象条件是日平均风速≥2.6 m/s,日相对湿度≤69%,日降水量≥0.5mm。1961-2015年北京市观象台低风速日数呈增加趋势,且多为西南方向,高风速日数呈减小趋势,污染物清除能力下降,对污染物的累积起关键性作用;相对湿度较高的日数呈减小趋势,相对湿度较低的日数呈增加趋势;日降水量较大的日数呈下降趋势。三种气象条件中相对湿度条件随年代的变化有利于雾和霾的消散,而风速风向和降水量条件随年代的变化不利于雾和霾的扩散和沉降。但有研究表明,在雾和霾污染的形成消散过程中,风速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故北京地区较低风速日数的增加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此外,不利的风向条件加重了北京地区污染物的积累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