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天气气候事件评选作为气象科普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引导公众关注气象工作、提升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宁波为例,介绍了基层气象部门开展年度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好天气""最天气"评选案例,浅谈县域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亚运气象服务为背景,结合近年佛山气象部门及广东省内部分气象部门的新闻报道经验,从紧扣天气变化、贴近市民生活、彰显人文关怀、融入亚运元素等几方面探讨了亚运气象新闻的写作方法,为亚运气象新闻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丘良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33(3):109-111,46
从广西气象新闻报道现状、广西气象电视节目现状、气象节目制作等方面,结合公众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接收电视信息心理,以新闻性、品牌价值、受众为理念,来策划广西气象新闻类节目。并探讨制作一档高质量的气象新闻节目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就如何提升广西气象部门的形象和品牌价值,提出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简单介绍了湖北省气候特征、2008年天气气候特点和由湖北省气象专家遴选的2008年湖北省17件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目的是希望通过公共媒体开展公众评选活动,引导公众关心、关注并参与气象工作。从评选的结果可以看出,公众对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判断角度与气象专家的判断角度有一定的不同,公众把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天气气候事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气象专家更多地是判断天气气候事件气象要素值在历史记录中的极端数据所处地位置。针对这一结果,作者提出了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六点思考,对于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公共气象服务有一定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愈来愈多的人习惯于将微博、微信作为其获取信息的首要来源,各类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应运而生。对于气象部门来说,微博、微信公众号正以其高效性、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发展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重要平台。霾天气是近几年来公众关注度最高的天气现象之一,在霾天气的公众气象服务中,各级气象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央气象台"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中央气象台利用新媒体载体进行霾天气公众气象服务的特点,并针对微博、微信在公众气象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得出:(1)"中央气象台"微博账号霾天气微博中,霾预报及实况相关的原创短微博(140字内)受公众关注度最高;(2)"中央气象台"微信公众号中,霾天气微信关注度较台风类微信明显偏低,与其他类天气基本持平;(3)"中央气象台"微博与网友互动能力上较为薄弱,需加强后台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气象部门可以向社会开展有偿气象服务的通知)(国发1985[25]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国气象科技产业发展已有10多个年头,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条件下,气象科技产业究竟该如何定位,又该如何确定和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直是气象部门各级领导和气象科技产业工作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及时寻求对策,将直接关系到气象科技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也将关系到气象部门事业结构调整的深化。现结合我国大中城市气象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就气象科技产业…  相似文献   

7.
陈曦 《青海气象》2010,(1):68-71
灾害性天气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常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各省级气象影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气象部门开始介入到灾害性天气报道领域。本文针对目前省级气象影视中心在灾害性天气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青海几年来的工作实际,给出了相应对策,对如何做好省级灾害性天气报道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重大气象灾害天气过程新媒体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武  陈玥熤 《广东气象》2015,37(3):66-68
通过研究重大灾害天气过程新媒体服务手段、渠道及效益,期望探索气象部门与互联网企业在重大气象灾害天气服务过程高效无缝的常态化合作模式,实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机制,有效扩大灾害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达到提速扩面,高效、快速将气象灾害信息传送给社会公众,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9.
正"结合产业,以技术促发展"的服务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气象部门自身技术优势,还能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同时也可作为政府部门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这便是基层探索"互联网+天气"的无限可能。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中国气象局确  相似文献   

10.
从天气风险的概念、分类、特点、管理策略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深入介绍了两种典型的天气风险管理产品——天气指数保险和天气衍生品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同时,辅以典型案例对两种产品的设计及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详细总结了气象科技在天气风险管理中的作用:1)不断完善的气象观测网络为天气风险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2)气象可以为天气风险管理提供不同时空尺度的天气预报信息;3)气象可以为天气风险管理提供多元化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4)气象可以支撑天气风险管理产品技术研发。最后,进一步指出应促进气象部门与不同行业的深化合作,开发专业化的天气风险管理产品,为各行各业有效规避天气风险及良性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