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东伸展拆离构造研究进展、基本特征及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少梅 《广东地质》1999,14(3):33-40
伸展拆离构造已成为大陆岩石圈构造的研究热点。90年代以来,广东相继发现了云开变质基底双拆离型伸展拆离构造,云开地块周边伸展拆离构造,高要-遍明伸展拆离构造以及河源伸展拆离构造。这些伸展拆离构造普遍具有上部脆性上正断层域,中间拆离流变层以及下部变质核的三层结构。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中段伸展构造模型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上的珠江口盆地发育NNE向、NE向、NW向、近EW向等多组基底断裂,盆地结构复杂,并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本文基于珠江口盆地中段地震资料解释的构造样式的变化推断地壳中存在一条向南缓倾斜、呈坡坪式形态的拆离断层,古近系构造属于这条拆离断层上盘的伸展构造系统。北部的西江凹陷属于拆离断层伸展构造系统的头部,凹陷边界正断层铲式断层面形态向深层延伸并收敛在拆离断层面上,凹陷表现为半地堑“断陷”样式;中部的番禺低隆起对应于拆离断层的低角度断坪部位,拆离断层上盘断块的伸展位移导致两侧的恩平组超覆在低隆起上;南部的白云凹陷位于拆离断层的深部断坡部位,充填的文昌组和恩平组表现为“断坳”或“坳断”样式;南部隆起位于拆离断层深部断坪部位,其上盘发育的分支断层控制着荔湾凹陷古近系、新近系的发育并使之表现为复杂的断陷断坳构造样式。该模型强调拆离断层上盘与下盘、不同地壳结构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伸展变形,且伸展变形方式、应变量等存在时空差异,而拆离断层正是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地壳构造层之间的调节性构造面。总体上,拆离断层上盘以脆性伸展构造变形为主,分支断层控制不同构造单元古近纪的构造演化,下盘则是以韧性伸展变形为主,并拖曳上盘发生不均一的伸展应变;西江凹陷的伸展应变量大于拆离断层下盘的伸展应变量,白云凹陷的伸展应变量则小于拆离断层下盘的伸展应变量。以西江凹陷北部边缘的NE向铲式正断层为头部的拆离断层控制了文昌组沉积,但在恩平组沉积期被近EW向高角度正断层切割破坏而被遗弃,拆离断层系统的头部由西江凹陷北部边缘迁移至番禺低隆起。盆地结构及断裂系统的时空差异性受盆地基底先存构造、地壳与岩石圈结构及伸展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对软流圈流动及岩石圈热结构变化的响应。用软流圈由北西向南东流动拖曳上覆岩石圈发生伸展变形的动力学模型能合理地解释珠江口盆地中段古近系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3.
庐山变质核杂岩发育的拆离带分为东、西两条,伸展拆离和韧性流变构造发育,且具有伸展对称性。西侧拆离带内断层岩序列完整,上部为一固态流变构造带,以主拆离带为分界形成一个伸展构造变形的垂向分层变形域,主拆离带处变形最强。东侧拆离带主要发育糜棱岩带和构造片岩(片麻岩)带,其他构造层未见出露,其伸展拆离构造是叠加和改造早期左行剪切构造发育的。东侧拆离带内矿物的显微变形特征估算变形温度为500~580℃和580~700℃,又利用黑云母Ti温度计得到613~698℃的变质温度。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度计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计算西侧拆离带内斜长角闪片岩的变质温度为666~691℃,压力为0.65~0.75GPa,说明西侧拆离带形成时的温压条件较高,埋深较大,与东侧拆离带一样达到了高角闪岩相。通过锆石年代学的研究得到东侧拆离带的伸展年龄为138.9Ma,与西侧拆离带一致,伸展早于岩浆,推测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原始拆离带是西侧拆离带,东侧拆离带是在重力均衡调节产生的底辟、褶皱作用下形成的次级拆离带。  相似文献   

4.
罗惠芳 《江西地质》1994,8(1):36-45
本文指出武功山及其周围地区存在一个完整的伸展拆离滑覆构造。该构造由武功山深层次伸展拆离剪切带和枫田─高洲─分宜线层次伸展滑覆带两部分组成。武功山伸展拆离滑覆构造主要形成时期在晚三叠世之前,但晚三叠世之后仍有活动。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变质核杂岩和伸展断陷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文中讨论了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基底隆起变质核杂岩和徐家围子伸展断陷的构造特征、成因和演化 ,重点讨论了下列问题 :( 1)中央基底隆起变质核杂岩具有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许多特征 ;( 2 )识别出组成中央基底隆起变质核杂岩的多层次、低角度韧性拆离体系 ,它们是使中地壳的中深变质岩层抽拉至上地壳的主要原因 ;( 3)穹窿状火山岩台地于晚侏罗世 ( 145.7±6.2 )Ma形成 ,受顶部拆离断层控制的伸展断陷于早白垩世 ( 133~ 12 0Ma)形成 ,而邻近顶部拆离断层的糜棱岩年龄为 ( 12 6.7± 1.54)Ma。这表明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始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递进的伸展构造与变质核杂岩较深部的部分上拱至地表相伴生 ,推测该变质核杂岩的上拱和剥露、火山岩台地和伸展断陷盆地的形成可能是由伊泽奈奇和亚洲板块陆陆碰撞后的地幔拆沉作用、地幔的岩浆底侵作用以及伸展垮塌作用联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拆离构造——综述与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谦  施炜  侯贵廷 《地球学报》2019,40(4):511-544
伸展构造是大陆岩石圈减薄破坏在上部浅层的一种重要表现。其中, 低角度伸展拆离构造为中国东部以及邻区晚中生代地壳伸展变形的显著构造变形样式, 是研究区域岩石圈浅层构造变形与深部减薄过程关系的重要窗口。结合相关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等资料的综述分析, 本文对中国东部及邻区低角度伸展拆离构造时空展布、运动学极性、应变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述。在空间展布上, 这些伸展拆离构造在东亚大陆的分布不均一, 指示岩石圈的不均匀伸展减薄作用。在形成时代上, 伸展拆离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时代区间: 140–125 Ma为伸展拆离构造在中下地壳初始形成期, 在水平伸展作用主导下, 以简单剪切为主; 125–110 Ma为伸展拆离构造快速隆升剥露期, 在垂向挤压的主导下, 以纯剪切为主。相关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标志表明这些伸展构造总体具有在NW–SE方向上单向低角度伸展拆离运动学特征, 反映它们总体受NW–S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控制。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为界, 东、西两侧区域伸展活动均具有从NW向SE传播的趋势, 且这种趋势西部较东部明显, 表现为不同的动力学背景特征。东部主要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影响, 而西部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之后, 增厚地壳发生重力崩塌而引发区域大规模伸展活动以及同时发生的秦岭—大别构造带陆内造山后应力伸展的联合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7.
伸展构造和拆离断层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伸展构造和拆离断层是当前国内外构造地质学界一项引人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伸展构造类型、伸展构造模式、伸展量的估算问题、伸展、挤压和重力滑动的关系,研究伸展构造的意义,结合我国实例较全面地论述了伸展构造和拆离断层的基本方面。文章特别强调我国东部伸展作用表现强烈,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应该认真总结其规律,提高到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8.
童航寿 《铀矿地质》1997,13(6):336-343
拆离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三)──拆离构造的厘定和识别童航寿(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上接第12卷第3期)5拆离构造的厘定和识别拆离构造表现形式多样,总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即挤压型拆离构造与拉伸型(伸展型)拆离构造(童航寿1993,19...  相似文献   

9.
辽南中生代造山期缩短滑脱与晚造山伸展拆离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区的构造格局主要由早期近东西向紧闭的褶皱带和晚期北北东向构造组成。早期的南北向缩短构造以龙王庙平卧褶皱和大小长山岛的直立紧闭褶皱为代表,分别具有扇状间隔性压溶劈理和透入性轴面片理,褶面倒向以北为主。北北东向构造切割近东西向构造,表层表现为北西西向薄皮逆冲推覆构造,浅层构造具有扇状压溶劈理的紧闭褶皱,深层表现为基底与盖层间的拆离断层及其下的韧性剪切带。早期的研究者将该断层作为辽南推覆构造底部的滑脱面,现今则压倒性地采用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理念。根据相关剪切带早期面内褶皱发育,晚期伸展褶劈理发育,通过运动学涡度和应力状态分析,论证早期滑脱-推覆到晚期伸展拆离的演化过程。野外观测证明,辽南基底变质岩西侧的金州断层为一伸展拆离断层,它切割东侧的董家沟断层,前者平行于下伏糜棱岩中的同向伸展褶劈理,后者平行下伏糜棱岩的糜棱面理。金州拆离断层的形成及其东侧的隆起标志着辽南构造体制从缩短到伸展的转折。根据相关的年代学研究,这一构造体制转化发生在早白垩世(约120~107 Ma)。该区最新的构造事件是北东-南西向的缩短,相关的北北东向的右行走滑断层与晚白垩世以来的郯庐断层活动方式一致。  相似文献   

10.
江汉盆地南北分别耸峙着幕阜山和桐柏—大别山。两大山脉均由前震旦系为核以震旦系、古生界、中新生界为翼组成复式背斜。两大复式背斜均以多层次滑脱拆离为特色。幕阜山北侧鄂东南构造自南而北,桐柏—大别山南侧构造自北而南向着江汉盆地滑移,并于江汉盆地对接。幕阜山复式背斜北翼的滑脱拆离构造平面上分为后缘拉伸带、中部滑脱带、前缘挤压带。对接带东段呈北西向,西段呈近东西向;东段以逆冲断层的对冲式对接,西段以褶皱式对接。表层拆离主要原因是重力滑动,基底拆离的原因仍待探讨。滑脱拆离发生于印支—燕山期。印支—燕山期的褶皱作用、山脉隆起、区域拆离滑动是相继而统一的过程,并与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北段伸展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七卡地区发育的大型区域伸展滑脱构造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并系统地总结讨论了大兴安岭地区伸展构造及其与大兴安岭隆升的成因联系。查明七卡伸展构造带总体走向NE,滑脱面倾向NW,变形为具有减薄特征的简单剪切应变,发育SL构造岩,运动指向标志J显示向NW的伸展滑脱。结合区域上嫩江科洛伸展构造、嘎啦山伸展构造和磋岗伸展构造的对比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伸展构造应该是区域伸展作用的产物,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随着大规模区域伸展作用,大兴安岭地区发生强烈的岩浆底侵,导致大兴安岭快速隆升,从而使其形成东侧向SE和西侧向NW方向滑脱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12.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in the middle Silurian, the thickness of the lithosphere under the Caledonides of S. Norway was doubled by subduction of the western margin of Baltica, including the Western Gneiss Region, under Laurentia. Crustal rocks of the Baltic plate reached sub-Moho depths of near 100 km or more as inferred from the presence of coesite in eclogites. Isostatic calculations indicate an average elevation of the mountain chain of about 3 km at this stage. The subducted lithosphere experienced vertical constrictional strains as a result of slab-pull by its heavy and cold root. Eduction of the deeply buried crustal material was initiated by decoupling of the Thermal Boundary Layer in the subducted lithosphere. Isostatic rebound resulted in very rapid uplift (1–2 mm yr-1), and the deep crust was exhumed, mainly by tectonic extensional stripping over a period of 30–40 Myr. The eduction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a rolling hinge, footwall uplift mechanism, and the early high-pressure coaxial fabrics were overprinted by extensional simple shear as the deep crust reached middle and upper crustal levels. The model explains the present-day normal crustal thickness under the exhumed deep rocks without necessarily invoking large-scale lateral flow of material in the lower crust or igneous underplating.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断陷盆地规模,盆内盖层厚度,地层产状等要素以及控盆地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推导了不同类型伸展构造的形成深度和水平伸展计算模式,并以信江裂陷伸展构造,衡山,南雄,会昌热隆伸展构造和新一资重力伸展构造作为实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种伸展构造的形成深度明显地分三个层次,反映了不同伸展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特征和热隆隆伸展构造较大的水平伸展,合理地解释了小型断裂盆地内形成盖层厚盖沉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汤文坤  李正友  段磊  王世锋 《地质科学》2019,54(4):1048-1061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南羌塘盆地内发育近南北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两组伸展构造。南羌塘盆地多玛地区的遥感影像分析及野外实地研究表明,沿两组断裂均可见线性分布的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断塞塘、热泉和泉华等构造地貌特征,表明断裂的伸展特性;同时,南北走向的断裂错断山脊、中生代地层和研究区内近东西走向的伸展构造,断层错距从几十米到上千米不等。近南北走向的断裂由南部的两条主干断裂向北呈马尾状散开,并在中央隆起带南坡逐渐消失,近东西走向伸展构造发育在近南北走向断裂的北部,不论断层规模还是断层活动性均表明近南北走向断裂为研究区内主控构造单元。光释光年龄表明近东西走向断裂在全新世仍处在活动状态。研究区内两组伸展构造的交切关系表明近东西走向的伸展构造为近南北走向构造的伴生构造或转换构造,两组伸展构造的发育表明高原腹地处于伸展垮塌状态。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内部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内部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塔中地区构造变形以层内滑脱和基底卷入并存,伸展、逆冲、反转与走滑相伴生为主要特征,主要构造样式可分为挤压构造、走滑构造、拉张构造、反转构造和塑性流动构造等5大类,进一步可细分为多个亚类。受早期构造背景和区域动力学机制变化影响,塔中地区不同构造样式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NW向和NE向断裂分别具有挤压逆冲和走滑性质,拉张构造发育在深部中、下寒武统和浅部三叠系内,而反转构造主要发育在深部寒武系和奥陶系内。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负反转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负反转构造带长达200km以上,宽10~30km,位于南天山山前库车前陆拗陷的前缘隆起部位。主要负反转构造类型包括大型负反转断裂、反转掀斜断块和“垒堑叠加型”反转构造。塔北隆起大型负反转断裂经历了早期冲断和后期反转过程(如轮台和牙哈断裂带),往往有基底层序卷入。平衡剖面分析结果揭示,反转构造的主反转期为白垩纪—第三纪,塔北隆起北部圈闭形成期和油气成藏期与主反转期相对应。塔北隆起负反转构造带形成机制受先存基底构造形迹或软弱带及前陆拗陷前缘隆起部位局部引张应力场控制。塔北隆起负反转构造的存在不仅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征,而且对于揭示中国西北地区构造变形类型和变形方式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Doming in the southern foreland of the Dabieshan (Yangtse block,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aure  Lin  & Sun 《地学学报》1998,10(6):307-311
In China, the foreland of the Dabieshan is characterized by E–W trending domes and basins.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Wugongshan, Jiulingshan, Lushan and Dabieshan domes consist of Proterozoic metamorphics unconformably covered by late Proterozoic to Triassic sediments. Ductile and brittle extensional structures are described along the margins of the metamorphic domes. Along the N–S striking lineation, kinematic indicators show divergent top-to-the-north and -south shear in the north and south flanks of the domes, respectively. The superposition of Proterozoic phyllite over Permian–Triassic carbonates is reinterpreted as extensional allochthons formed by tilting, shearing and sliding on the layers. Plate convergence is responsible for continental subduction in the Dabieshan and deep-seated thrusting in the Yangtse plate. As compression continued, the thrust contacts were folded and several antiformal stacks developed. Domal uplift induced the formation of gravity-driven extension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取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内部地震反射清晰、构造特征明显的典型地震剖面,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系统梳理了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的构造样式特征,识别出挤压(滑脱、高角度逆冲、对冲/背冲)、走滑(正花状、y字型)、伸展(铲式正断层)等多种构造组合样式.首次提出在中部隆起内部发育2条NW-SE向走滑断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明确了中部隆起构造样式的发育期次、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历程.研究结果表明:(1)滑脱构造主要位于中部隆起北部,滑脱面位于志留系底部的泥页岩.滑脱构造应力机制来源于三叠纪末印支运动时期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2)高角度逆冲主要位于中部隆起南部,其应力机制来源于早侏罗世燕山运动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初始高速、低角度NW向俯冲;(3)走滑断层主要表现为具有压扭特征的正花状构造,位于中部隆起东南部、中西部,对应于早白垩世时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由NW向转变为NNW向引起的左旋剪切作用,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在该时期亦表现为左旋剪切特征;(4)伸展正断表现为铲式正断层特征,发育在中部隆起南北边界,即在中部隆起与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北部坳陷的接触部...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台东缘早元古代隆—滑构造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刘永江  李三忠 《地质论评》1997,43(6):569-576
研究华北地台东部边缘早元古代拉伸构造及与变质核杂岩的比较,提出了隆-滑构造模式。它一般发生大规模收缩造山作用之前,由于区域拉伸作用,导致下地幔上隆,形成了岩浆隆起或基底隆起,使上覆盖层发生重力滑脱。该模式由核部隆起,上部盖层和其间的拆离韧性发带组成。  相似文献   

20.
大陆造山带中局部隆起-分层滑脱构造系(简称隆-滑构造)是对造山带的深入研究后提出的一种新的构造形式。它是在前造山期伸展构造作用体制下形成的,其结构由内核、外壳及接合面三部分组成。由于它与后造山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构造有着形貌相似的特点,因而很容易误将其归属为变质核杂岩构造。由于隆-滑构造有其特定的形成时间和独特的组合样式及构造特征,在造山带构造变形演化序列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这类构造的识别和确立对造山带研究有重要意义。由于隆-滑构造形成后又受到造山期收缩作用的挤压改造,它的原始形象已不甚明确,但一般常可以在复背斜构造中首先发现前造山期隆-滑构造的存在。由于隆-滑构造的特殊性,它对于造山带的构造学、地层学、变质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等的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