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基的最终沉降量是计算软基固结度的关键参数。通过分析堆载预压期间软基的监测数据可推算最终沉降量,从而可确定卸载的时间节点。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分别利用双曲线法和灰色模型法进行最终沉降量推算,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单一方法进行沉降预测可靠性不高。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预测最终沉降量,综合考虑多种随机因素影响,减小预测结果偶然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对预测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后,其预测结果明显优于单一方法,且推算的最终沉降量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在高速公路软基监测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和工程条件,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对软基沉降量进行预测。介绍了系统的开发语言与环境,对高速公路软基沉降预测系统进行功能设计及代码编写。最后结合工程实例,检验该系统是否能够满足软基沉降预测的要求。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软基处理后的地基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利用灰色Verhulst-BP模型对沉降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灰色Verhulst-BP模型是利用灰色Verhulst模型的残差值来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进而提高模型的模拟预测精度。在Matlab9.0平台上,通过Matlab语言编程实现实例检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灰色Verhulst-BP模型相对于灰色Verhulst模型更适合于S型序列的数据分析预测。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沉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高宁  崔希民  高彩云 《测绘科学》2013,38(1):139-141
本文以现代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预测为主要研究目的,讨论了灰色GM(1,1)模型和时序AR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预测的角度对灰色和时序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基于优化灰参数α、u的GM(1,1)模型和AR组合模型预测高层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新方法;将变形量分解成具有确定性的趋势项和具有不确定性的随机项,建立GM-AR模型分别对趋势项和随机项进行预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使预测结果更为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5.
蔡文  刘向铜  曹秋香 《北京测绘》2023,(8):1135-1140
为探究曹妃甸沿海区的地表沉降情况,本文使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和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对2017—2022年的63景Sentinel-1A数据进行反演,得到了沿海区的地表沉降速率及分布,再对两种技术的反演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及分析引起沉降的原因,同时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模型分别对特征点的时序沉降量进行预测分析及精度对比,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两种技术反演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线性相关达0.98;(2)研究区最大沉降速率为-49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31.4 mm,地质条件脆弱、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大规模的建设和工程扰动是造成该地沉降发生的主要原因;(3)经对比分析,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更适合于时序形变数据的预测,预测结果也更为接近实际形变值。  相似文献   

6.
地表沉降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高精度的地表沉降预测对人类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预测方法因模型参数难以获取或相关数据的缺乏而难以得到可靠的预测结果,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地表沉降预测方法.首先采用多主影像相干目标小基线干涉技术MCTSB-InSAR获取大区域高精度地表形变时序反演结果;其次利用循环神经网络作为网络架构,用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进行地表沉降特征学习;最后采用网格搜索的方法调整模型参数,进而获取最优的模型参数组合方案.实际观测结果显示,相较于现有地表沉降预测方法,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0.3 mm)至少降低了27.3%,差分沉降量平均预测精度至少提高了8.9%.空间格局分析的结果表明,LSTM模型对于大区域时序形变的短期预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灰色预测模型对沉降的整体趋势有很好地预测结果,时序模型针对随机性的数据进行预测,二者结合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预测的精度。文中通过改进GM-AR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地铁沉降预测中,同时与灰色预测模型和GM-AR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GM-AR模型可以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灰色模型和时间序列都无法准确预测建筑物波动性沉降的问题,本文采用动态灰色模型和时间序列相结合的方法来预测分析其沉降趋势。首先根据监测数据建立灰色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灰色模型来拟合时间序列中的趋势项,然后依据时间序列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动态灰色-时序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建筑物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胡伍生  方磊 《测绘科学》2008,33(6):110-112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本文介绍了神经网络BP算法的一些改进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提高BP算法的学习收敛速度,同时也可以提高BP网络性能的稳定性。为避免软土路基沉降传统计算方法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本方法利用实测资料直接建模。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可依据现场量测信息对软基路堤沉降量随时间而发展的过程进行动态预报的分析方法。本文所建立的BP算法模型比较独特,利用该模型预测软土路基沉降精度高,预测结果的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陈树 《北京测绘》2021,35(4):510-515
基坑地表沉降预测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问题,由于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众多,使用单一模型预测难度较大.提出一种基于傅里叶级数残差修正的TDGM(1,1)模型(线性时变参数离散灰色模型),利用TDGM(1,1)模型对前期沉降数据进行建模,得到初始预测值和残差后,利用傅里叶级数对残差进行修正,以此修正预测结果.分析对比2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地表沉降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非等间距GM(1,1)模型在不等时间间隔序列的趋势分析和预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非等间距加权GM(1,1)模型和自回归AR(p)模型相结合的非等间距加权灰色自回归模型(非等间距WGM-AR模型).将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视为具有确定趋势的非等时间序列,对序列进行平滑处理,利用非等间距加权GM(1,1)模型提取该时序中的确定性趋势项,用自回归AR(p)模型分析生成的等间距序列中的随机项,并采用内插法得到沉降监测序列的随机项.将组合模型与非等间距GM(1,1)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在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将多项式曲线拟合和AR(p)模型应用到地表沉降预测实例中。通过实测沉降数据与预测数据的对比分析,从而对两种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实验表明两种模型在沉降预测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沉降预测模型的重要参数难以选取问题,考虑观测数据中含有噪声的影响,提出了利用Vondrak滤波优化Richards曲线的沉降预测方法。为了使预测值更加逼近实测值,选择以Richards曲线为基础模型进行改进,优化模型的沉降初始值和沉降极限值参数。利用Vondrak滤波对实测沉降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减弱观测值中噪声的影响,为模型构建提供更加合理的参考数据。将Fminsearch函数计算结果作为参数迭代初始值,联合逐步回归分析法求得预测模型的最优参数。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发现,改进方法的预测精度达到了±0.124 mm,与未加改进的预测方法相比,精度得到了较大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利用Vondrak滤波优化的沉降预测方法能够提高精度,同时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软基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高速公路软基沉降观测及其数据处理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沉降观测的布点原则;提出了高速公路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介绍了基于VB的高速公路软基沉降观测数据处理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造成沉降观测数据不连续。本文就沉降观测数据不连续时的沉降量估算提出了三种处理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地铁工程的修建日益加快,但其施工、运营都会造成沿线地表沉降,为有效预防地表沉降引起的地质灾害。本文基于51景升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应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SBAS-InSAR)技术获取青岛地铁三号线沿线地表形变信息,分析地铁沿线主要沉降区域的成因,并对沉降区域内的特征点使用小波分解、重构,对降噪后的形变时间序列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发现了4个主要的沉降区域,其中青岛北站周边沉降最为严重,沉降速率为-10.42 mm/a。优化后的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对形变时间进行预测,其精度比传统LSTM、多层前馈BP神经网络模型更优,证明该模型在城市地铁沿线的地质灾害预防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杨帆  胡晋  孙彩霞 《测绘科学》2022,(7):60-68+134
针对InSAR技术所提取的太原市局部地区沉降数据因其波动性和非线性影响,直接进行机器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测效果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自适应噪声完整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样本熵和深度学习组合的范围性地表沉降预测模型。基于CEEMDAN算法将沉降信息分解为多个模态分量(IMF)并计算其样本熵,利用相近原则对IMF重构后运用深度学习(Bi-LSTM)进行预测,将各序列的预测值叠加得到总沉降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相比BP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ELM)等模型,该预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至少降低38.45%、41.26%和43.57%。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把握波动性较大的沉降信息,提高预测精度,为范围性的地表沉降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差分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确定性趋势序列的长期预测效果不佳,且无法直观刻画数据的波动规律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趋势项优化的混合时序模型方法.结合北京某高层建筑物施工实例,首先通过迭代运算得到最优趋势项混合模型,然后分别以ARIMA模型、线性趋势项混合模型以及趋势项优化混合模型对50期沉降数据进行拟合,对未来5期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趋势项优化模型长期预测精度较高,能更好地解释数据的波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周鸿芸 《北京测绘》2022,(6):811-815
为提高建筑物沉降变形预测精度,准确掌握建筑物变形趋势,发挥局部均值分解(LMD)算法与Elman神经网络模型在数据处理、数据预测中的优势,提出一种新的LMD-Elman神经网络模型。该组合预测模型有效实现建筑物沉降预测的流程为:(1)通过LMD方法将沉降序列分解为若干的不同尺度具有物理意义的乘积函数;(2)发挥Elman神经网络模型在数据预测中的优势,针对不同分量建立预测模型得到各分量预测值;(3)将各分量预测值重构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将组合预测模型应用于实测建筑物沉降数据预测中,结果表明,相较于GM(1.1)模型与单一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本文提出组合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预测精度更高。该组合预测模型能够充分发掘建筑物沉降数据本身所蕴含的物理机制与物理规律,提高了建筑物沉降变形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型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存在较多的不等时间间隔沉降监测数据,现有模型需要对此类数据进行等间隔处理后建立沉降预测模型的现状,该文采用无需对监测数据进行等间隔预处理的径向基神经网络对沉降监测数据建立沉降预测。通过对西安某大厦基坑开挖对地表和周围建筑物影响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并与非等间隔灰色GM(1,1)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利用模型评价指标评价预测模型精度。结果表明: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处理过程简便,其预测精度优于非等间隔灰色GM(1,1)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0.
针对InSAR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对流层延迟误差、解缠误差及处理大范围区域数据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磁盘空间的问题,本文首先利用LiCSBAS和GACOS产品对2016年9月16日至2021年5月5日昆明市134景Sentinel-1升降轨影像进行数据处理,获取昆明市主城区沉降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到5个典型地表沉降区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然后利用深度森林和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进行时序值的预测,引入绝对误差(ε)、均方根误差(RMSE)、纳什系数(NSE)对模型进行评价,深度森林和长短期记忆模型得到的ε均在4 mm以内,RMSE值分别为0.70和3.01,NSE值分别为0.92和0.81。结果表明,深度森林预测模型效果较好,联合LiCSBAS和机器学习模型的城市地表监测和预测的方法可以为今后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