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数字城市”通过整合大比例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社会提供详尽、准确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完整、规范的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是“数字城市”的基础。通过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技术指标的研究分析,探索科学、高效的数据生产方式,规范数据生产流程,从而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GIS应用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林辉 《测绘工程》2013,22(4):48-51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集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GIS功能等各类资源,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公共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文中对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构建GIS应用系统的流程、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地理空间框架对GIS应用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自2006年正式启动以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强力推进,最终目标是要建成全国统一的地理信息资源服务网。然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作为一个先进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如何让其为广大应用部门服务一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玉林市自2009年正式立项以来,作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城市,一直把应用示范系统建设作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研究如何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支撑下建设玉林市环境监测保护管理系统,为其他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在弱GIS部门中的应用提供了经验和实用方案。  相似文献   

4.
数据资源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目前,各行业部门政务管理数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与地理信息存在关联;但各部门采集标准、业务需求等不尽相同,导致数据冗余,难以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利用。利用数据分类、数据清洗等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统一地理空间框架下,对来自多个行业部门的政务管理数据进行清洗,统一数据标准,同时结合动态地图服务、矢量切片等应用手段实现数据可视化,为数据分析应用奠定了基础,对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促进资源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国内目前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建立、更新、维护、分发和应用现状入手,给出了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建立、更新、维护、分发服务模式建立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基础数据用户群,提出了一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建立、更新、维护、分发服备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基础数据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哈尔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的概况、数据库建立模式、方法及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并就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目标,论述了广东省数据资源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资源体系建设详细的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8.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集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GIS功能等各类资源,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公共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本文在数字惠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并构建了惠州市公交线路管理系统,说明基于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如何构建GIS应用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应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监测预警、共享服务全链条提供信息化支撑,是实现“多规合一”、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推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广东省结合“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全省统筹建设省市县三级通用、上下贯通、横向连通的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支撑国土空间全域数字化、空间治理网络化、规划实施监管智能化,为国土空间规划数据治理和智慧规划实施监管系统建设,打造“互联网+规划服务”新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型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建祥  董震  郭王 《测绘通报》2021,(7):131-134,139
城市数字化转型、“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新基建”的落地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都迫切需要空间地理数据向“全域、全息、全空间、多维、高频”推进,实现物理空间的数字孪生。本文结合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对地理信息的新需求,从空天地数据获取手段、全息空间数据内涵、二三维一体的成果形式、泛在测绘更新方法和按需组装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以基于地理实体的智能化全息测绘为核心的新型测绘体系,形成了城市数字化转型地理信息新服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南沙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在“三区一中心”的发展格局下,城市快速发展建设累积了海量多源异构地理信息数据。综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基于中台的架构理念,从数据模型、存储管理、空间索引、轻量化和制图引擎等方面构建了面向南沙新区的地理信息时空数据中台,并作为智慧南沙的地理信息数据底座,挖掘当前累积的多源异构地理数据的应用价值,实现“一处建设、多处应用”,为南沙新区建设提供持续全面的数据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城市空间框架建设不断深入,框架数据的元数据应用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文中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元数据管理模式,设计并实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元数据应用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层次框架数据的管理分散、检索困难、服务调用复杂等难题。  相似文献   

13.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面对智慧城市的功能设定,市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面临生产模式、成果产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挑战。目前,市级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未能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专业优势,未能将空间地理数据与相关城市运行数据深度关联整合,未能发挥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功能支持相关决策。本文研究以调研为基础,提出了一测多用、多源数据融合、合作促应用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蕴含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政治等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大数据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及数据挖掘和地理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为高效、智能化的地名信息获取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针对非结构化和结构化大数据资源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文本中地名名称、时间和空间位置等地名信息获取方法和多源地名数据库语义融合方法,分析了地名信息在科学研究、智慧城市和大众化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新沂市被江苏省测绘局列为江苏省第一个县级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试点。本文以新沂市为例,从数字新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目标成果以及目前地理信息资源应用与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数字新沂建设的总体技术框架以及维护和服务的关键技术,为城市各行业和各部门提供权威的、统一的、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的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测绘》2006,(6):84-84
武汉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隶属于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是武汉市基础地理信息基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成立于1986年。围绕构建“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框架这一目标,致力于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法、维护更新方法研究以及基础地理数据的开发应用等。中心目前人才荟萃,有高级工程师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4人,平均年龄31岁,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作为各城市各专题系统和综合系统的空间定位基础和公共要素基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生命力在于其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数据库建立后的更新维护非常重要。本文通过佛山市"基于数字城市建设的"一张图"应用模式研究"成果在顺德区具体应用阐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的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18.
城市基础数据库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丽水市城市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论述了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中数据的更新过程和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本文以任丘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设计与应用.平台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当地地理空间信息的广泛深入应用,为政府科学决策和高效服务提供了基础平台,为其他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世忠  程承旗  王东  濮国梁  陈波 《测绘学报》2016,45(Z1):115-120
随着空间和对地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立一个适应全球的多源、多尺度、多时相跨平台统一数据组织的网格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维护分散在不同单位,且采用的数据网格标准各异,造成了部门或系统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标准不统一。本文针对高分专项地理空间信息保障库对数据资源全局展示、关联检索和模版应用等综合服务展示需求,基于GeoSOT网格与编码理论体系,提出了"地理空间信息全球统一网格化编码管理"的数据剖分组织解决思路,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与设计。通过试验证明,基于GeoSOT虚拟一张图的数据组织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地理空间信息保障服务系统的整体应用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