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开远南洞地下河流域洞穴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任 《中国岩溶》1992,11(4):366-382
作者从水文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岩溶洞穴分类的新方案;并结合南洞地下河流城范围内岩溶洞穴发育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型岩溶洞穴在流域中的位置,所执行的功能、水文状况、形态特征、发育特点及空间分布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对洞穴的研究只有紧密结合其所属的流域系统,才能正确了解洞穴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2.
云南石林洞穴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周燕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891-898
石林位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南部,喀斯特极其发育,以发育了典型的石林地形而闻名遐迩,倍受国内外喀斯特学者的关注。洞穴是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一种喀斯特地下形态,类型多样。依据它们的剖面形态、成因和所处的地貌部位差异,将其划分为罅状洞穴、水平洞穴和倾斜洞穴三个类型。洞穴在发育分布上受到区域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表现出洞穴分布的相对集中性、洞穴发育对地层的选择性和洞穴发育的成层性等特征。洞穴发育规模绝大多数为中小型洞穴;洞穴多为现代地下洞河,埋藏浅且多天窗,并且洞穴的发育延伸方向明显受裂隙构造的控制。通过对石林地区喀斯特洞穴发育条件、洞穴发育类型、分布特征和洞穴发育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论述了石林地区洞穴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3.
清江半峡地区岩溶洞穴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半峡是清江流域岩溶洞穴集中发育的地区之一,本文着重介绍该区岩溶洞穴发育的地质背景条件、主要特征及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色,旨在为该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四川兴文石林区的喀斯特与洞穴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四川文兴的洞河、龙塘一带,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峰丛喀斯特区之一。著名的兴文石林风景区即位于其中,世界级规模的大漏斗,大量的流入型洞穴,完整的喀斯特流域,优越的喀斯特发育条件,漫长的喀斯特演化历史,古今不同阶段喀斯特发育的叠置、继承和新生构成了“文兴式”喀斯特的基本特色。本文着重讨论了该区喀斯特与洞穴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并从一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系统出发,提出和较详细地讨论了洞穴系统的基本类型组成及其发育的“含水层控制系统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福建天然洞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鸿 《中国岩溶》1998,17(3):221-226
本文将福建天然洞穴划分为石灰岩溶洞、火山岩构造— 差异风化洞、花岗岩崩塌堆叠洞、红层层(节)理洞和沿海的海蚀洞等主要类型,并讨论了各类洞穴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山东的喀斯特洞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建 《中国岩溶》1991,10(4):335-344
本文论述了山东喀斯特洞穴的分布、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洞穴沉积物特点。并探讨了山东古溶洞的形成时代、发育演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盆地北部营山县的四川营山地质公园中蓬莱镇组砂岩洞穴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文献收集、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砂岩洞穴的分布和类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地貌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导线法原理对洞穴进行测量,对研究区不同类型砂岩洞穴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莲花状构造背景下和缓的褶皱构造、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是该区域形成方山地貌乃至砂岩洞穴群的构造条件;蓬莱镇组含钙质长石砂岩夹泥页岩地层是洞穴发育的物质基础;砂岩中发育的裂隙水是水洞形成的重要水文地质条件;岩层差异性风化是旱洞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作用、水解作用和崩塌作用是砂岩水洞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钙华洞穴的形成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绪伦  李振伦 《中国岩溶》2004,23(2):107-112
钙华洞穴是由钙华或钙华与碳酸盐岩共同形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按成因,钙华洞穴可分为沉淀型(建造型)和岩溶型(改造型)两种类型。沉淀型钙华洞穴是钙化瀑布发育过程中的产物,是由于水量的分异和流态的变化造成不同位置上CaCO3 沉积量的差异而出现洞穴空间雏型并经进一步发展形成;岩溶型钙华洞穴则是钙华体在溶蚀过程中伴有不同程度的塌陷和再造所致。钙华洞穴小巧玲珑,景观精美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但由于钙华洞穴的顶板较薄,使其具有较多的不稳定性。另外,洞内的次生碳酸钙形态极易被污染破坏。因此在开发利用时,应对钙华洞穴的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价,并加强洞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石笋矿物类型、成因及其对气候和环境的指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洞穴石笋的矿物组成分为方解石、文石和文石-方解石三种类型。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野外观测现象和数据,讨论了影响石笋矿物形成和转变的因素,分析了利用石笋矿物类型特征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可行性。洞内滴水饱和度和滴水中Mg/Ca比值是影响石笋矿物类型的主要因素:当滴水Mg/Ca 比值较低(Mg/Ca<1或<<1)时,滴水饱和度较低易形成方解石,而文石沉积则需要更高的滴水饱和度;当滴水Mg/Ca 比值较高(Mg/Ca≥1)时,方解石相对文石沉积需要更高的滴水饱和度。洞穴围岩镁含量高且滴水多而稳定的洞内环境是我国南方大量文石笋发育的主要原因。长期处于滴水淋滤环境的文石笋容易向方解石转变,但若滴水中Mg2+浓度较大,此转变过程会受到抑制。在围岩镁含量较低的洞穴中,干旱时期渗流水滞留时间长、滴水速率变慢,会造成滴水中Mg/Ca比值升高并引起文石沉积。因此,石笋矿物类型及矿物相转变可指示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发育大型岩溶洞穴型储集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并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洞穴形成机理,进而总结洞穴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1)峡谷上游段地表水垂向侵蚀作用强烈,峡谷失去了排水功能演变为干谷,下游段水动力条件减弱。(2)峡谷区岩溶洞穴类型划分为暗河洞穴、峡谷—断裂双控型洞穴。暗河洞穴主要发育在峡谷上游段,与峡谷呈“映射”关系。峡谷—断裂双控洞穴发育于峡谷两侧,垂向上具有多层性特征。(3)综上探讨峡谷区岩溶洞穴形成机理,认为较充足的水源补给条件以及水流强烈的垂向侵蚀溶蚀作用控制了暗河洞穴发育,多期次排泄基面下降以及断裂系统共同控制峡谷—断裂双控洞穴的发育。结合现代恩施地区洞穴系统特征,提出了峡谷地区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洞穴储集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