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疆伽师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南天山新生代山前盆地中的伽师铜矿是新疆近年发现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砂岩型铜矿,矿体产于古近系灰白色含岩屑钙质细砂岩中,呈与地层整合的板状、层状。矿石中硫化物主要为辉铜矿,矿体深部出现斑铜矿,极少量黄铁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多交代砂岩中胶结物或碎屑颗粒形成胶结结构,矿石发育稀疏浸染状、团块状、结核状等多种构造。矿石的硫同位素δ34SV-CDT在-33.4‰~-24.6‰之间。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376~18.607、207Pb/204Pb=15.612~15.655、 208Pb/204Pb=38.475~38.747。铜的硫化物矿化表现为含铜盆地流体(地下水)交代砂岩而沉淀,铜矿体形成于古近系细砂岩成岩晚期,矿石硫来源于细菌还原硫酸盐,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金属元素来自沉积盆地周围的蚀源区。  相似文献   

2.
论东川脉状富铜矿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东川脉状富铜矿在历史上对矿山、对国家曾作出过重大贡献。汤丹厚大的层状铜矿也是50年代在广泛调查汤丹脉状矿的基础上发现的,从而肯定整个东川矿区层状矿的巨大工业价值。对脉状铜矿的成因,长期以来受着“脉状铜矿由层状铜矿就地取材”转化形成的思想束缚,因而对其评价-研究成果甚少。从脉矿现有的历史资料出发,结合当今的研究成果,认为东川矿区广泛分布含铜大于5%的富脉矿,脉矿与层状矿在伴生元素、稀土配分、硫同位素组成,爆裂测温等方面,二者均有明显的区别。脉铜矿是以深源为主形成的。建议对历史上曾开采,但至今未作详细地质工作的茂麓铜厂尽快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3.
小热泉子铜矿床成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主要产于下石岩统小热泉子组一套滨,浅海相火山-沉积组合夹不等量正常沉积组合的岩石中,矿体在较深部呈层状,似层状而在浅部呈脉状,构成立交桥式矿化格架,通过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小热泉子铜锌矿床的形成过程至少经历了4期6个阶段;即喷流沉积-成岩成矿期,混合热液叠加改造期,构造改造期和表生风化期,主成矿期为热液叠加改造期。  相似文献   

4.
国外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床的含矿岩系以含碳和黄铁矿,夹火山物质和热水沉积物,金含量高为特征.在含矿岩系的沉积、成岩过程中,局部可以形成贫金的含矿层,少数情况下以至于形成金矿体.含矿岩系的变质作用可能形成金矿化,或为后来的成矿作用造成有利的物理和化学环境.岩浆作用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或为改造成矿作用提供热源和动力.金矿床受构造控制,位于地热正异常区,金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岩浆期后热液成矿作用和大气降水改造成矿作用等有关.超大型浅变质碎屑岩金矿床的形成过程持续时间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改造成矿作用在超大型浅变质细碎屑岩型金矿床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中生代形成的超大型金矿床中,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叠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铜陵天马山硫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马山硫金矿床的矿体分为层状矿体、接触带矿体和穿层矿体。层状矿体和穿层矿体受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地层层位和层间断裂控制。接触带矿体受接触带控制 ,具矽卡岩型矿体典型特征。矿床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及岩浆岩控制 ,矿床成因为层控矽卡岩型硫金矿床  相似文献   

6.
新疆哈密黄山铜镍矿床中浅富矿体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岩浆型铜镍矿床是铜镍之重要来源,新疆哈密黄山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特大型矿床,但因多为深而贫的矿体,至今仍未开发,只有在本区加速寻找一定数量浅富矿体,方可带动本矿的开发利用。浅富矿的形成条件主要是岩浆岩类型和地质构造条件,与辉长苏长岩具有明显的成矿专属性,在有得构造活动配合下,则可形成浅富矿体,浅富矿形成机制是与晚期侵位的辉长苏长岩有关,它经过岩浆熔离作用形成富含铜镍的含矿熔体,在相应构造活动配合下  相似文献   

7.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人,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8.
SUPRA SUBDUCSEDIMENTARY, MAGMATIC AND TECTONIC CONSTRAINT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YULONG SUPPER0-LARGE PORPHYRY COPPER POLYMETAL DEPOSIT, EAST TIBET  相似文献   

9.
当糜棱岩中金元素的含量足以满足工业利用,即在糜棱岩中可圈出独立的金矿体时,这种金矿床便可称为糜棱岩型金矿床.糜棱岩型金矿床是"中国金矿床工业类型"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此类金矿床多分布在古老地块周边长期活动的构造带之中.介绍了糜棱岩型金矿床的赋矿岩系、控矿构造、矿床、矿体、矿石以及含金矿物等地质特征.同时,对金成矿地质环境及矿床成因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东川式铜矿”的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琳  王承尧 《地质科学》1981,(3):203-211
云南东川地区,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白云岩中规模巨大的层状铜矿,1941年由谢家荣命名为“东川式铜矿”[1],用以代表与闪长岩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李洪谟、王尚文(1941年)、孟宪民等(1948年)[3]对这一成因观点都有详细的论述。1960年后,孟宪民指出,东川铜矿可能为沉积成因。笔者在东川白锡腊、因民、落雪、汤丹等地,发现铜矿床中保留了很多沉积成岩的标志,同时根据脉状铜矿是变质脉、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小于层状铜矿等特征,从而提出了沉积变质的成因认识。1975年,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提出此类矿床应更名为火山—沉积—浅变质矿床[4]。近年来,通过对含矿层的岩相和岩石学的研究、铜矿与藻类叠层石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东川式铜矿”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是沉积成岩、蒸发成岩、变质改造等多成因、多阶段形成的一种复合矿床,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