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秦岭山脉是古板块的会聚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及夹持于其间的古秦岭—大别微板块的拼合碰撞有关。晋宁构造旋回,古秦岭—大别微板块西移与扬子板块实现对接。加里东构造旋回,松潘—甘孜微板块东进与扬子板块拼合。海西构造旋回,泛扬子板块北上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印支燕山构造旋回,四者联合运动构成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澳大利亚早寒武世带壳软体动物(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双壳类等)演化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寒武世早期,出现在扬子板块的云南、四川、湖北的梅树村阶和筇竹寺阶。第二个阶段为早寒武世中期,出现在华北板块南缘的安徽、河南、陕西的沧浪铺阶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南部。第三个阶段即早寒武世晚期,出现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初期带壳软体动物首先在扬子板块云南出现,并在扬子板块内发展成为第一演化阶段,而后动物群迁移到华北板块南缘,并经此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在两地各目繁衍成第二演化阶段。最后,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动物群又短距离迁移,也可能动物群由华北板块又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发展成第三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南部大陆边缘和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长期演化和碰撞的结果。造山带主要由北淮阳加里东构造带、桐柏—大别山古老断块隆起带和随广加里东构造带组成。根据现今查明的三条蛇绿混杂岩带和不同时代岩系的原岩建造及区域构造特征,重建了其碰撞期前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在加里东末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在碰撞期及碰撞期后曾发生了大规模的滑脱-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经历多期构造活动的复杂造山带,大致划分为昆北花岗岩浆弧带、昆中双型俯冲带、昆南混杂岩带。其地质特征反映了昆中断裂带在历次构造演化中的主导性。。晚元古代华北、华南两大古板块沿昆中断裂一线俯冲碰撞,为后期构造演化奠定了基础。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别具一格。经整体分析、现位恢复,具有泥盆—早二叠伸展滑覆、早二叠纪末—中三叠纪B型俯冲、中三叠纪末—早侏罗纪A型斜向俯冲三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扬子古板块西北缘蓝闪片岩及其它高压变质岩石的综合研究,肯定了该区高压变质带的存在,并阐述了高压低温蓝闪片岩带的地质特征,进一步确定了扬子古板块西北缘晋宁——澄江期双变质带的存在,从而为扬子古板块俯冲带和俯冲方向的确定提供了有利的佐征,同时也为阐明扬子古板块西北缘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胶东金矿成矿构造背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基础上,通过对大地构造相研究显示:胶东微地块是经多期增生和碰撞而形成的,其漫长的板块构造演化明显具有阶段性。侏罗纪是该区板块构造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期,构造演化由原来的南、北分异转变为东、西分异,胶东地区NE向新生构造起了主要作用。胶东地区中生代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胶东地区表现为3次造山和3次伸展。晚侏罗世造山早期玲珑片麻状花岗岩组合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花岗岩特征;早白垩世造山中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代表了造山期大陆弧花岗岩的特点;造山晚期伟德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表现为大陆弧花岗岩,后造山A型崂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为大陆造陆隆升花岗岩与后造山花岗岩,代表燕山构造的结束。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是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起因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备受关注.扬子板块北缘马元矿床铅锌矿体分布与古油藏、沥青在空间上叠置,是探索有机质与铅锌成矿关系的理想地区.矿区发育分散有机质、沥青、气态烃类等不同赋存形式的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明显,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具浅海环境藻类来源特征,均处于过成熟演化程度.沥青206Pb/204Pb值为...  相似文献   

8.
盘古河中下游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伊勒呼里山东北麓黑龙江省塔河县东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额尔占纳地块北缘上黑龙江盆地中西部。  相似文献   

9.
佳木斯地块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一个重要的中间地块,其西缘通过嘉荫—牡丹江缝合带与松嫩地块相连,其东缘通过大和镇缝合带与完达山中生代板片相连。近年来,亚洲大陆东缘的构造及演化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本文试就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陆缘构造性质及其演化提出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华南南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钨锡成矿活动十分剧烈。采集了南岭地区清湖岩体、姑婆山岩体(锡矿)、雪花顶岩体、骑田岭岩体(锡钨矿)和九峰岩体5处出露花岗岩锆石样品,并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年龄主要集中在146~166Ma之间,与前人所测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其锆石Ce4+/Ce3+值总体偏低(低于200),EuN/Eu*N值均小于0.4,无论是与锡(钨)矿有关的花岗岩还是普通花岗岩,都显示较低的氧逸度特征,明显低于年龄较老的大宝山铜钼矿、德兴斑岩铜矿的锆石Ce、Eu异常。因此,南岭地区中生代时可能离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较远,受到俯冲流体影响较弱,可能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SW向俯冲背景下。  相似文献   

11.
对分布于华北板块东缘的辽宁铁岭、瓦房店及山东蒙阴等3个金伯利岩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地层时代、构造行迹、古地磁以及同位素资料,对该区域金伯利岩的侵位时间进行了综合约束,认为该区域金伯利岩的侵位时间应该在250~300Ma之间。在此基础上,结合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古生代时的相互运移特征,对华北板块东缘金刚石的成矿区域地质背景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构造形迹的研究,对该区域金刚石原生矿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2.
西涝口金矿床位于胶莱盆地北缘,区内盆缘断裂发育,控矿构造主要为近EW向压扭性断裂和NE向滑脱构造。控矿断裂构造形成受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动力学背景制约,在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库拉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侧向应力挤压作用下,牟平-即墨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矿区近EW向断裂构造形成,后期受拉张活动而呈张性容矿构造。NE向断裂构造则形成于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在成矿过程中起着重要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胶莱盆地东北缘为胶东东部地区重要金矿成矿区,宋家沟金矿床为该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该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受盆地及盆缘断裂的约束和控制,金矿体呈斜列展布,成群成带密集产出,矿体规模不等,品位、厚度及产状变化大。崖子断裂为该金矿床的导矿构造,荆山群及莱阳群为金矿矿源层,盆缘断裂所派生的NE向次级断裂严格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矿床成因为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特征、金矿物特征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和对找矿标志的总结,指出该区找矿方向,认为盆地边缘并在盆缘次级断裂发育地区找矿潜力较大,对中生代盆地边缘地区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胶东地区的基底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陆核形成期、陆壳增生期和汇聚定型期3个主要阶段,古元古代克拉通化汇聚碰撞作用的形成使得原始的绿岩带矿源岩系活化改造;三叠纪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陆陆碰撞形成了山东东部的胶南-威海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使克拉通地体再活化,二大板块的物质成分在区内重新熔合分配并促使金元素转移富集;侏罗-白垩纪时期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强烈洋陆俯冲作用,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俯冲造山带的大陆弧花岗岩,包括玲珑序列二长花岗岩组合、郭家岭序列花岗闪长岩组合和伟德山序列花岗岩组合,这些花岗岩的强烈岩浆活动为金元素迁移成矿提供了热驱动;巨型走滑系统即郯庐断裂带及其巨大的左型走滑系统及其所形成的次级羽状断裂系统为  相似文献   

15.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地壳一级构造区华北板块的东南缘,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特别是新太古代和中生代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类,构成山东省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物质基础。以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深入分析总结,结合山东花岗岩分布格局,划分为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区、胶辽隆起区和苏鲁造山带胶南-威海隆起区3个不同花岗岩地貌景观分区;从造型和观赏的角度将山东省花岗岩地貌又划分为峰丛型、峰林型、山丘型、石蛋型和岩穴型花岗岩地貌景观5类,并以泰山、蒙山、五莲-九仙山、莲青山、峄山等典型实例,论述了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论述了影响花岗岩造型景观的主要内部和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胶东金矿成矿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胶东地区中生代形成的内生金矿床类型众多,分布广泛。文章从成矿系统组成的角度,以金矿床的类型、赋存状态,展布特征,成矿深度等为依据,结合中生代区域构造背景、构造演化过程,着重讨论了胶东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成矿期后改造。胶东金矿矿集区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上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以及由此引起的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各种类型的金矿床是在统一的构造背景下,成矿流体沿构造通道上升形成的形式多样的热液矿床,矿床分布不受岩性控制,而与同期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分异早期形成的中生代早期位于下地壳的具有较高金丰度值的太古宙古陆核及元古宙古陆壳是胶东地区金成矿的主要物质基础(矿源岩)。成矿过程中由于壳、幔相互作用导致了成矿流体成分复杂,来源多样。胶东地区未来的金矿勘查,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的勘查方向应在理论指导下,努力拓展勘查模式和矿床勘查类型。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结合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郯庐断裂带左行走滑和华北地幔热柱多级演化3次重大地质事件,对胶东金成矿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胶东中生代金矿同期耦合作用成因的观点,认为胶东金矿是上述三者同期耦合成矿作用的结果,且幔源成矿流体在耦合成矿过程中发生分异富集演化,使得胶东矿集区形成如此大规模、高品位和不均衡分布的金矿。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省域内广泛分布有中生代形成的金矿床。涵盖胶北地块、胶南威海造山带的胶东金矿区以成矿作用强烈、赋存资源量巨大成为中国东部金成矿的典型代表,为成矿机理、成矿过程和研究对比提供了重要场所。在对胶东地区地壳深部结构探测认识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山东省中生代金成矿的时空规律,本文提出胶北地块、鲁西地块以及胶南威海造山带内中生代形成的与岩浆活动相关的内生金矿床虽具有不同成矿模式,但在成矿过程中,具有相似的成矿动力机制。通过不同构造单元内成矿模式的对比,结合已有的成矿理论和胶北地块地壳结构特征,提出在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存在以岩石圈破裂为特征的金成矿作用。成矿作用以构造体系、岩浆体系和成矿流体等要素耦合为基础,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成矿系统。在阐述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初步梳理了进一步研究中,需要厘清和解决的部分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平度旧店金矿床中金矿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金矿物的形态、物性、主成分及微量元素等特征的研究,认为旧店金矿中主要金矿物为银金矿、自然金,主要载金矿物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主要以银金矿形式产出,金银矿少量,自然金很少。金矿物赋存状态主要为裂隙金、包体金、晶隙金等,呈粒状、板状、针状产出,银金矿与石英、黄铁矿依存关系最为密切。旧店金矿金的成色集中在600~800之间,平均744.13,说明旧店金矿经历了中温成矿环境,且成矿时间较短,是以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