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更新的月度数据中发出了厄尔尼诺正式到来的公告。厄尔尼诺作为一种海洋大气现象,特征是太平洋东部靠近赤道的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预计,厄尔尼诺现象持续至今年夏季的可能性约为50%~60%。这是自2010年春季以来首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由于本次厄尔尼诺强度并不  相似文献   

2.
ENSO知识讲座     
第一讲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1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名称的由来及其含义"厄尔尼诺”(ELNino)是西班牙语中的"圣婴”之意,即"耶稣之子”.现在更广泛地被人们理解为小男孩的意思.而"拉尼娜”(LaNina)被称为小女孩. "厄尔尼诺”最早是由秘鲁人发现的.当时是专指南美西海岸赤道区域在圣诞节前后出现的海水间歇性变暖的现象.实际上这与圣诞节前后出现在秘鲁沿海的暖性洋流有关.通常这种暖水可持续几个月,此时南半球正置夏季,北半球为冬季.而在其他季节水温都比较低.当时,当地人就把这种一年一度的海水季节性变暖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每隔几年,这种海水增暖的持续时间要比正常年份长得多,可长达数月,有时甚至持续到下一年,长达一年以上,其范围也更大.这种非季节性海水持续性增温现象就是当今人们广泛关注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了与一年一度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季节性变暖相区别,人们往往习惯称为厄尔尼诺事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卫星高度计数据分析了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孟加拉湾海平面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孟加拉湾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为1.9mm/a。孟加拉湾SLA(海平面异常)明显地受ENSO(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循环的调制,前者对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异常Nino3指数呈现显著的反位相相关。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如1997年),孟加拉湾平均SLA呈现负值;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如1998年),孟加拉湾平均SLA呈现正值。ENSO循环通过孟加拉湾海域风场异常和赤道处的西风异常来影响孟加拉湾SLA。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前,首先在西太/东印度洋出现赤道西风异常,之后孟加拉湾上空出现反气旋式风场异常,通过Ekman抽吸使得海湾四周的海平面异常下降,海湾中心的海平面异常上升;拉尼娜事件发生时则正好相反。比容海平面异常对孟加拉湾平均海平面异常的年际变化也有贡献。经小波相干分析发现,在3.5—5.0年周期的范围,孟加拉湾的比容海平面异常和Nino3指数存在位相相反的相干;由于孟加拉湾是西太-东印度洋暖池的一部分,当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暖池温度下降,孟加拉湾海水温度也下降,故热胀冷缩引起比容海平面降低。  相似文献   

4.
应用沉积地层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U3K7)估算1916—2003年三门湾表层海水温度(SST)与变化。SST波动范围为15.97~18.00℃,年平均为17.03℃。该值比当年实测海水全年平均温度低3.52℃,同时应用长链烯醇不饱和指数与SST的关系重建历史上的厄尔尼诺现象。研究显示三门湾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在大尺度上与东太平洋一样均受制于气候影响,在变化尺度上又受到地理位置和地方性气候(季风)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在形式和年代上相互对应,但是其涛动幅度不如东太平洋的强烈。通过比较厄尔尼诺期间(2003/2002年)和非厄尔尼诺期间(2006/2005年)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动信号、生物量、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在厄尔尼诺时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呈现偏高的趋势,三门湾的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数量变化与台湾暖流活动过程中携带的浮游性动物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计划第2航次(1986年11月~1987年12月)采集的气溶胶资料,对赤道西太平洋及澳大利亚近海(悉尼至卡奔塔利亚湾)上空海洋气溶胶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个海域海盐元素Na、Cl,Br的重量百分比差别甚小,由KB-120采样资料得到的Cl相对于海水中Na的富集因子在整个观测海域数值很稳定,而Br相对于海水中Na的富集因子在赤道-悉尼一带海域为最小。地壳元素Fe、Al、Sc的重量百分比对于中等大小的粒子而言,在赤道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近海分布趋势相反。Co,Zn、Sb、Se4种元素相对于地壳中Fe的富集因子都很大。  相似文献   

6.
1997~1998年厄尔尼诺与相关的天气现象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桂清  王辉  姜斌 《海洋预报》2000,17(4):34-40
我国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与厄尔尼诺有直接关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失衡的表现,即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海水温度的变化是对风场异常的响应。本文从对风场、温度场、大气环流等相关因素分析,指出本次厄尔尼诺是造成我国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利用西风指数的观测作为我国长期天气预报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莫杰 《海洋信息》1997,(12):27-27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 科学家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热带太平洋水域受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运动的信风(洋面上的一股强风)影响,大片海水被吹起来,造成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洋面高出约50厘米。这种现象导致与信风相反的方向上空形成一股暖流,这股暖流  相似文献   

8.
据文献可知,在探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演变与渔业生产关系时,在厄尔尼诺年(例如1976年)夏季,发现在该渔场只存在一单元上升流,而且这一年中上层鱼类捕获量锐减;在非厄尔尼诺年(例如1975年)夏季,则存在多单元上升流,而该年中上层鱼类捕获量骤增。但是,在厄尔尼诺年夏季,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是否只存在一单元上升流,而且翌年中上层鱼类捕获量是否都锐减了呢?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西太平洋赤道雨连续3个月出现降水量为正距平,且距平大于200mm时,则未来1—2个月内发生厄尔尼诺(E1 Nino,下同)事件的可能性十分大。由这一相关事实出发,并从动力学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西太平洋赤道雨是通过降水量连续偏多改变赤道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形势,产生Kelvin波,使赤道太平洋表层有热量自西向东传,叠加在赤道东太平洋和秘鲁外海表面的辐射加热场上,从而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广东沿岸1963年海平面异常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广东沿岸年平均海平面的多年变化,得出1963年的年平均海平面较多年平均低8—11cm,是建国以来最低的一年。该年异常低海面的原因——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而不是构造运动或交点潮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该年南海雨量和珠江的入海水量明显偏少;海水蒸发量偏多;海水密度增大从而使海平面下降。1963年是强E1-Nino(厄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平面较常年(尤其是下半年)明显偏低,对广东沿岸的海平面变化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