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镉在包气带中的迁移与积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镉在包气带中迁移积累问题,提出了镉在包气带中的迁移和积累模式并用实验结果与之加以验证,指出了镉在各类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及在不同地球化学环境镉的危害性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砷在包气带中迁移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先良 《山西地质》1992,7(2):152-160
  相似文献   

3.
在西北某核废物处置库选址研究的基础上,对放射性核素239Pu在研究区包气带中的迁移进行了计算预测。结果表明,由于降水入渗量少、岩土介质对溶解形式Pu的吸附作用强,在24万年的时间跨度内,239Pu难以穿越处置库下方包气带进入潜水含水层;偏保守地考虑胶体可能促使Pu以水流速度迁移时,239Pu至迁移潜水面需480 a以上。研究认为,可溶性239Pu通过地下水途径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接受影响的可能性小;采用Kd模式可能导致对239Pu迁移速率的严重低估,应重视在水动力作用下239Pu胶体迁移景象的后果评价。  相似文献   

4.
季节冻土对包气带水分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智能化土壤墒情监测仪,对东北吉林集安季节冻土带进行地温和含水率观测,历时一个水文年。通过分析不同深度地温、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研究地温场变化、降水入渗等因素对水分迁移的影响。寒季,气温急剧下降,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高,气态水在包气带上部的低温带凝结,当凝结速率大于渗透速率时,含水率不断增加,水分蓄积。季节冻土形成后,孔隙水以固态水的形式储存,是包气带上部水分主要的聚集期。暖季,地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气态水向下运移凝结,即使降水入渗量很大也不会引起水分蓄积。因此,温度场控制着气态水凝结方向,是引起包气带内水分运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包气带中原油的迁移和降解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石油的开采和集输过程中,常常有大量的原油抛洒和泄漏,这对土壤和植物地造成严重污染,本文通过大量野外和室内的原油渗透试验,含油地层的淋滤试验和石油的生物降解试验,来研究石油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和降解规律,从而地下水石油污染的潜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组分在包气带中衰减规律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若干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组分在不同岩性、不同厚度包气带介质中的运移规律,并计算了有机污染组分在包气带中运移的有关水化学迁移参数(阻滞因子R和水化学迁移率E).结果表明,有机污染组分在不同岩性介质中的R值顺序为:粘土>亚粘土>砂土,在相同岩性中随着厚度的增加R呈正相关增大.从而为评价和预测垃圾场对地质环境影响提供技术参数,并为垃圾场的选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重庆为代表研究了山区城市基岩包气带对污染物传输和净化两种功能,从包气带的迁移通道入手总结了污染物经包气带进入生物体的几种途径,主要的迁移途径是污染物通过岩石裂隙和洞室系统的运动,这一途径迁移距离短,停滞时间少,形成了污染物的快速转移,显示出具有较强的传输功能。由岩石吸附作用而产生的净化能力是通过室内动态模拟研究的,根据四种岩石对六种离子的吸附量计算出净化量和净化系数,总体看来,岩石的净化量是  相似文献   

8.
针对污染物对包气带环境的影响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某电厂COD污染物作为预测因子,由Hydrus-1D软件建立水文地质模型,进行了包气带中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研究,模拟效果反映出污染物运移的规律,结论是:污染物排放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的点源工况下,污染物在包气带下渗过程中,浓度随时间不断减低。距离入渗点越近的位置,污染物浓度越高;距离越远的位置,污染物浓度越低。在土壤纵剖面上,随着深度增大,污染物浓度变化速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甘肃省灵台县秋射村黄土包气带土壤CO2浓度及其δ13C、土壤含水量及细菌总数等指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剖面中土壤CO2浓度远高于大气,不同黄土-古土壤层位的浓度有所差异,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包气带-饱水带界面附近S14层位的CO2浓度最高,达4180μmol/mol。土壤CO2δ13C主要集中在-21.31‰~-15.37‰之间,与1/[CO2]成正相关(r=0.7411)。表明灵台秋射剖面黄土CO2除来源于微生物分解土壤有机碳外,也与碳酸盐矿物-H2O-CO2化学平衡中碳酸盐沉淀的脱气作用有关。利用两端元混合法估算得到微生物降解有机碳对土壤CO2的贡献比例为40%~78%(平均65%),碳酸盐矿物风化/沉积过程对土壤CO2的贡献比例为22%~60%(平均35%),有机碳的贡献随深度递减,碳酸盐矿物沉积过程的贡献随深度递增。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黄土深层碳库内部碳库之间发生着碳的转化迁移,与大气碳库之间也存在着碳迁移。因此现代碳循环过程给黄土古气候定量重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未来黄土古气候研究需重新审视黄土中物质及能量的现代迁移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徐伟平 《地下水》2021,(6):74-76
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和状况.通过室内土柱淋试验模拟污水的渗入过程,研究某化工厂外排污水中所含污染物(COD)在包气带中的吸附、转化、自净机制,确定包气带的防护能力,为评价污水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可知:污染物中COD在包气带土壤中的单位吸附量与淋出时间成双对数关系,与污染物的...  相似文献   

11.
冻结层的存在使得寒区有着与非寒区差别明显的水文循环过程,土壤冻融规律、水热盐运移、融雪水入渗等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寒区低温条件下冻融土壤持水性质与非冻融土壤不同,其包气带冻结层往往具有弱透水性、蓄水保墒和隔热减渗的作用,使得寒区春季冻结层土壤的墒情较高. 以冻融土壤和非冻融土壤墒情对比监测为基础,选取地表以下100 c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设置冻融和非冻融对比监测试验场,同时段、同频率、同埋深(间隔 20 cm土层)进行土壤结构、水热及环境参数监测. 通过对比分析了不同埋深不同冻融阶段的墒情参数,量化了低温冻融条件下土壤墒情较非冻融土壤的高出部分,最后对冻土保墒的机理进行探讨与分析. 结果表明:冻结条件下土壤水分重新分布,在土水势的作用下由非冻结区向冻结区迁移. 初冻期地表土壤墒情达到最大,冻结期土壤最大墒情值随冻结锋面迁移分别在20、40、60 cm处达到最大,稳定冻结期和融化初期在80 cm处达到最大;土壤最大墒情值一般在冻结锋面前沿的10~20 cm处,较好地保持了土壤水分. 无论是从空间(不同埋深)还是时间(不同冻融阶段)角度分析,冻融土壤含水率均大于非冻融土壤,二者含水率的差值随埋深和冻融阶段的推移而加大,在稳定冻结期80 cm处达到最大,差值量可达6.4%~7.8%.  相似文献   

1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洞错混杂岩物质组成、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洞错混杂岩保存了完整的与大洋演化相关的混杂岩系,包括蛇绿岩岩块、洋岛残片,以及复理石岩片、大陆边缘沉积等沉积岩块体,是恢复和反演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理想地区。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归纳和总结洞错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时代,初步阐述洞错混杂岩对班公湖-怒江洋演化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洞错混杂岩中无论是蛇绿岩残块、洋岛残片还是次深海-深海复理石岩片等,均是不同时代多期次构造混杂的混杂体。最早的年龄记录可追溯至晚二叠世末期,最晚可延至早白垩世中晚期,是班公湖-怒江洋晚二叠世末期—早白垩世中晚期连续演化的记录。洞错混杂岩早白垩世中晚期大陆边缘沉积与蛇绿岩等的不整合仅是弧前楔顶盆地沉积的产物,不能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最终消亡。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志强  李杰  郑国东  陈彪  钟晓宇 《物探与化探》2014,(6):1260-1264,1269
通过对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土壤硒含量调查,研究了土壤总硒含量的分布特征、成因来源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总硒含量为(0.06~0.90)×10-6,平均值为0.44×10-6,深层土壤总硒含量为(0.07~0.92)×10-6,平均值为0.44×10-6,研究区表层和深层土壤分别有62.2%和64.5%属于富硒土壤。表层土壤总硒对深层土壤总硒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土壤总硒主要受控于成土母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总硒含量与C、OrgC、Al2 O3、TFe2 O3等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土壤中有机碳、铁锰氧化物对硒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具有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包气带土层防护地下水污染的反硝化测定影响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加氮肥是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土壤反硝化作用可使其中的剩余、淋洗氮素得到消散和净化,使地下水免受污染。但影响包气带土层中反硝化测定的因素较复杂,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测定方法。文章在论述包气带土层反硝化作用的实质与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了现行反硝化测定方法的影响与不足。结合现有监测技术的发展及对包气带土层中物质、能量的转化和分布认识,探讨分析了适宜于研究包气带土层防护地下水污染的反硝化测定方法,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昌马灌区处于西北内陆典型的干旱区,由于自然环境差,蒸发作用强烈,平原区土壤含盐量较高。拟建的“疏勒河农业灌溉工程”实施区80.9%的开垦土地为盐渍土,其改良方式以及现状,水盐平衡的变化对环境特别是下游溶泄区的影响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文章在分析土壤盐份动态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昌马灌区水土盐动态观测资料,将土壤盐分动态分为脱盐型、灌期脱盐型、灌期积盐型、平稳型、灌期解盐型、降水积盐型等6种类型。同时发现在疏勒河流域这样的干旱环境中,难溶盐CaCO3的稳定带不在中游,而在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及花海盆地。从而为中游盆地土壤可溶盐含量计算和排盐设计找到了理论依据。对比3组典型的原位淋滤试验资料,认为当工程排盐时土壤含盐量达1%—1.5%(0-100cm平均含盐量),以后洗盐效果不明显;对于不同的淋洗方式,深排系统效果明显,浅排系统毛排间距大者较小者效果更为明显。这些结论可作为工程设计和地方政府制定排水管理的直接依据。最后利用试验中原盐剩余率与累计入田间的淋洗水量建立了相关关系式,决策者可以根据土壤原始含盐量计算出所需淋洗水量,并根据河源来水量决定改造规模,从而达到水土资源的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16.
常波 《地质与勘探》2022,58(6):1252-1260
滑带土蠕变特性对渐变型边坡时效变形起控制性作用。本文以黄土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以含水率14%、18%、22%和26%作为控制条件,开展剪切蠕变试验,分析不同含水状态下黄土的应变特征、蠕变速率和长期强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滑带土在水作用下蠕变现象明显,包含衰减、稳定和加速蠕变阶段,与渐变型滑坡三阶段演化过程相对应;含水状态的增强对黄土蠕变变形和速率的增长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含水率的升高可能会使黄土更容易发生蠕变破坏行为;滑带土在四种含水率下的长期强度分别为96.37 kPa、78.04 kPa、65.38 kPa和41.29 kPa,长期强度随含水作用的增强而递减。该研究可为渐变型黄土滑坡长期变形及时变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浅层包气带水汽昼夜运移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浅层包气带水分通量主要由水汽组成,而水汽在运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换和质量迁移是地表质能平衡计算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汇项。在野外进行一个沙坑实验,发现土壤水在中午(12:00—15:00)达到最大值(10cm深度,5.9~6.1cm3/cm3;30cm深度,11.9~13.1cm3/cm3),而在凌晨(02:00—05:00)出现最小值(10cm深度,4.4~4.5cm3/cm3;30cm深度,10.4~10.8cm3/cm3)。为进一步验证该实验条件下的土壤水运移及分布规律,考虑了土壤水、汽、热耦合运移的HYDRUS-1D模型被用来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为描述土壤水分昼夜运移模式,笔者将土壤水耦合运移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同步分析;并根据土壤水运移的不同驱动力,分别对温度梯度、基质势梯度作用下的液态水及汽态水通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干湿循环下滑带土强度特性与微观结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强强  刘路路  焦玉勇  王浩 《岩土力学》2019,40(3):1005-1012
库区水位周期性波动,巨大的水位变幅使库岸滑坡滑带土处于干湿循环变化之中,而干湿循环作用影响土体的强度特性。基于此,以三峡库区某典型库岸滑坡滑带土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土样进行环剪试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和核磁共振(NMR)试验,分析干湿循环作用下滑带土强度特性和微观结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干湿循环对滑带土强度影响的微观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下,滑带土残余强度的劣化特性十分明显,且前3次干湿循环导致土体强度衰减幅度较大,之后衰减趋势减弱,土体强度逐渐趋于稳定,同时,黏聚力的劣化效应大于内摩擦角;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以叠聚状、凝块状为主的团粒逐渐分散、解体,颗粒间连接由面?面接触逐渐向面?边、面?角接触演化,表现为土体内孔隙数量增多,土颗粒形态变化,粒间距离增加,微小孔隙逐渐向大孔隙演变;干湿循环作用下,滑带土内亲水性黏土矿物吸水膨胀、失水收缩而引发土颗粒、孔隙及胶结物等微结构变化是导致滑带土残余强度劣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9.
罗明学 《贵州地质》2011,(4):315-317,299
本研究采用ICP-MS法对贵阳地区表层土壤中的Co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地区表层土壤中Co元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3~174μg/g,平均值为21.36μg/g,Co元素含量较高的区域分布于花溪区与乌当区东风镇所属的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是化肥的超量施用,已经危及包气带土体和地下水的质量安全。大量的氮素没有被农作物吸收,经微生物硝化作用后,以硝态氮的形式进入包气带土体,使包气带土体普遍受到氮素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简述了包气带土体硝态氮污染的室内微生态修复、阻控技术和实验研究,探讨了今后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