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问题的提出我校开展的"三生课堂"教学改革是在中外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崭新课题。在生命教育发展到三生教育的背景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我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生课堂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向。早在1968年,美国践行生命教育的教育家华莱士提出,学校不应只是训练学生求职和求知,还应引导他  相似文献   

2.
正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气候类型的判读"这部分内容时对以下三组气候类型感觉到难以区分,或者对它们的异同不甚明了。这里我们将通过列表的形式把这三组气候加以对比,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气候类型的判读要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更加强调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等,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教学。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4.
有位苏联宇航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宇宙中,平安就是智慧。”生活是复杂的.人的一生中有时会遇上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困境或灾难。地理课中的生存教育就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生活的实际,向学生传授如何摆脱险境、获得生存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灾难时不是盲目地行动,  相似文献   

5.
刘导  陈实 《地理教学》2022,(2):47-50,58
将生活与地理教学融合发展生活化地理教学,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诉求,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有力体现。本文介绍了美国的地方本位教育,对比评析了地方本位教育关照下的中美地理课堂差异,借鉴美国地方本位教育的成功发展经验得到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发展启示:帮助学生建构地理体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强调真实、原味的生活内容;提高地理知识的生活循环运用频率。  相似文献   

6.
以高原坝区洱源县为例,依据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8年洱源县1km网格内三生空间进行赋值,计算地均分值与协调度,通过核密度分析三生空间分布状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生产空间地均高值区集中在东部平坝区和缓坡地带,与粮食作物产区基本协调一致,扩张大于缩减的速度。(2)生活空间地均高值区以东部平坝区为主,与城镇和农村用地基本吻合,扩张始终大于缩减的速度。(3)生态空间地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山地,部分在东部湖泊或湿地周边,扩张小于缩减的速度。(4)三生空间功能协调度与生活、生产空间基本一致,协调性逐年提升。  相似文献   

7.
李梓菁 《地理教学》2023,(24):50-52+49
地理学科旨在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本文以“地球的历史”为例建构生本地理课堂,通过让学生浸润式参观博物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的上位角度理解地球演化规律,形成科学的资源观和生命观。  相似文献   

8.
沙柳(Salix psammophila)是毛乌素沙地典型的优势灌木,对维持沙区生态系统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自然生长过程中,随着年龄增加,沙柳死亡枝条数增多,植株生命活力衰退,沙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受到挑战。研究沙柳丛生枝结构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对保育沙柳生命活力、保障沙区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沙柳丛生枝分枝收获,查数年轮计数枝龄,绘制丛生枝的年龄结构图,编制静态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生存函数等参数变化,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丛生枝的年龄结构动态。结果表明:沙柳丛生枝中以3a生枝条最多,年龄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当年生的枝条生命期望最高、5a生枝条的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枝条生长4a时死亡密度开始下降,生长5a后的累计死亡率和危险率稳定,枝条动态为前期衰退、后期稳定;丛生枝动态指数趋近于0,趋于稳定型;在未来的2、4、6、8a时间后沙柳丛生枝数量逐渐增多,但幼龄枝条补充不足,沙柳稳定性难以长期维持。因此,在沙柳生长4a后需要通过适当的平茬抚育来调整丛生枝的年龄结构以维持沙柳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朱英芳 《地理教学》2010,(19):35-36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与时代特征、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强调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中“河水”的两幅插图,反映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旨在帮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地理知识,避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生成的因素较多。选取19个因素,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生成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取出5个主成分,分别是师生的情感投入与态度因子、教学氛围因子、教育教学理论储备和教学机智因子、教学实际操作因子、情境设置下的学生认知水平因子。就此提出建议: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地理教学工作中去,热爱本学科,更爱朝夕相处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自身的整体素养,夯实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言传身教,感染每一个学生;备课时,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恰当地选取教学方法,弹性预设,准备生成;授课时,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营造公平民主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生成;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生成资源,助学生的思维升华一臂之力,使得再生成,再利用,让地理课堂始终展示生机勃勃的景象;课后,反省吾身吾课吾学生,扬长避短,让生成之火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入手,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交流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挖掘学生的经验资源,丰富教学素材。通过交流活动,引用学生的发言材料,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学科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3.
高考地理试题突出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突出考查了从地理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地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了实践性和应用性。为此,选择正确的复习思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城市区位原理,并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廖芳 《地理教学》2014,(13):21-23
一、背景依据1.借鉴专家的经验之谈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和教师眼下所处的地方是应当作为出发点和拓展思维视野的一点。"[1]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知识也应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通过紧密联系学生所在区域的乡土地理案例,组织学生学习,并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是专家学者对教育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欣  方斌  殷如梦  许昕  陈添悦 《地理科学》2020,40(4):599-607
以经济发达区江苏省扬中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及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因子分析、GIS空间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居民生活质量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功能水平空间格局进行定量测度及关联研究。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各单一功能水平不等,空间形态差异显著;“三生”功能水平整体较低,高值区分散,低值区长江沿岸、建成区周边集聚,与生产功能高低值集聚区空间重叠度高。② 扬中市居民生活质量主观感知总体为中等水平,相邻村域生活质量感知趋同,高值区集中于三茅街道及五一村、丰乐村等地,低值区呈零星散布状。③ 研究区“三生”功能与生活质量主观感知整体空间关联密切,局部因地域分异及公共基础设施与环境条件差异有所偏差,未来仍需因地制宜强化管理,协调区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是在识别现状空间结构、格局及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空间进行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均衡、可持续性发展,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分区方式,已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论文通过文献调研法、对比法和归纳法,系统梳理了“三生”空间概念内涵、识别与优化研究现状。目前,“三生”空间识别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三生”空间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概念探讨不足,“三生”空间的定量识别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有待完善,“三生”空间动态演化及驱动机制、空间冲突诊断和问题分析较为薄弱,“三生”空间优化理论和技术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应形成“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质”“量”观,借鉴国际空间规划已有的研究成果,以“‘三生’空间形成机理与概念界定、定量识别、演化机制挖掘、冲突诊断与问题分析、优化调控与模拟”为主线,系统构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重视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特征的山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划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 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 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继良 《地理教学》2005,(7):38-38,37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与周围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也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思想理念的重要体验。  相似文献   

19.
戴敖锁 《地理教学》2013,(24):32-34
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解读为例,从文本内涵、彰显思想、实践指导等三个梯度对“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解读。首先揭示其文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发现“有用”和“开放”是其两大内涵,两者互为“以生为本”核心思想的表里,两者是目标和途径的关系;其次在教育思想层面解读,发现其映照着“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价值;最后指向教育实践解读,发现其蕴含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导向、以基于“问题”的生活化、乡土化地理案例为主要载体、以“自主+合作式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0.
章玲 《地理教学》2004,(8):33-34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学科本身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充满生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