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防雹作业中关键是雹云判别和适时作业。雹云判别用4因子组合表征雹云特征,还能判别雹落区;在cb云路径上确定查强区进行雹云判别,以决定适时作业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雹云识别与冰雹短时预报胡润山(大同市气象局037004)雹灾是大同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全市(包括市区和下属7个县区)范围内每年出现灾害性冰雹10次以上,冰雹次数之多,强度之大,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全市冰雹除受大范围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地形影响,有...  相似文献   

3.
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参数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郧西县17个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点1979-2001年的统计报表资料,统计分析了人工增雨(消雹)作业时的云状、云量、云向,作业时间、耗弹量等参数。结果表明:积雨云最适合于高炮人工增雨(消雹)作业,云量以2-4成(较为开阔的作业点云量为3-6成)为宜,在5-9月份特别是7-8月份(一天中以15-21时)进行作业效果最佳,一次高炮人工增雨、消雹的适宜耗弹量分别在30发以内和50发左右。  相似文献   

4.
雹云的3参数概率判别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山东省雷达回波资料,天气和灾情实况,统计了回波顶高Hm强回波区顶高Hz回波强度Z与降雹概率的关系,给出单,双参数判别雹云的指标,提出用3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判别雹云,指出了3参数识别指标对降雹的预示作用,这对强对流天气的短期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经过3年春夏季节防雹作业,取得了较好较果。主要是,一要正确识别雹云,尤其是强雹暴。统计分析表明,雷达回波强度N≥50dbz,回波顶高Hm≥10km,强回波区高度H△X≥8km3个综合指标是识别雹云的较好方法。二是要枞据回波强度、顶高,强回波区高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作业方式及用弹量。并对3年防雹效果进行了检查,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7.
通过一次成功的人工消雹作业过程,进而对该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一些冰雹天气的特征指标,为今后的预报业务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指标  相似文献   

8.
9.
多单体冰雹云降雹过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吉宏  宫福久  郭恩铭 《气象》1996,22(11):41-43
1995年6月14日辽宁省中南部一次多单体冰雹云降雹形成于冷锋系统,先后在4个地区降雹。当冰雹云在PPI上回波强度大于60dBz,回波顶部出现V形并且在RHI上回波宽度大于20km时,将出现降雹。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次成功的人工消雹作业过程,进而对该次冰无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一些冰雹天气的特征指标,为今后的预报业务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指标。  相似文献   

11.
冰雹形成机制和催化防雹机制研究   总被引:63,自引:3,他引:63  
洪延超 《气象学报》1999,57(1):30-44
利用文献[1]发展的三维弹性冰雹云催化模式模拟研究了1997年7月8日陕西省旬邑防雹试验区出现的一块冰雹云,分析其冰雹形成的物理机制,对雹云做了高度催化试验,研究了催化防雹机制。结果表明,97%的雹块是以冻滴为核心增长的,在云中冰雹还未形成前,于强上升气流区的适当高度催化效果较好,而在上升气流极值高度,亦是高含水量区催化效果最好。催化使霰和冻滴的浓度增加,粒子质量减小,向雹的转化比例大为降低,因此雹块的质量和浓度都减小,达到了防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爆炸防雹中可能动力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许焕斌 《气象学报》2001,59(1):66-76
文中在进一步归纳观测现象和分析爆炸产物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爆炸扰动气流和重力波破碎可以对气流产生显著影响的物理假说,并应用数值模式模拟了扰动气流对基本流的作用,得到的结果与物理假说所预期的相一致;也与过去的实验或试验结果相一致。这说明爆炸(瞬时)产生扰动场,扰动场(维持一段时间)再与基本场相互作用来影响基本流(更长维持时间),看来这可能是爆炸影响基本流的主导途径。  相似文献   

13.
爆炸防雹中的云微物理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段英  许焕斌 《气象学报》2001,59(3):334-340
在综合实验和观测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能形成大雹的雹胚 ,在它运行增长中常会有一个下伸到 0℃层以下融化 ,又再进入主上升气流区上升到 0℃层以上再次冻结的过程。发生这一过程的位置是雹云的悬挂回波所在的冰雹胚胎帘区的底部 ,如果在这个位置利用爆炸引起由雹胚融化而形成的液滴破碎 ,会改变大雹的运行轨迹 ,从而抑制大雹的形成。同时还利用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该机制 ,结果表明该机制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三维冰雹云数值催化模式改进与个例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兴宇  洪延超 《气象学报》2005,63(6):874-888
鉴于播撒冰核形成的冰晶与自然冰晶谱型不同,对三维冰雹云催化模式人工引晶物理过程参数化部分进行了改进,将人工引入的冰晶单独作为预报量处理,导出人工冰晶与其他粒子发生的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程。分析了改进模式的催化功能及人工冰晶的微物理过程及其在催化防雹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同样催化条件下,改进模式的催化效果优于原模式。水汽在碘化银粒子上核化是产生人工冰晶的主要过程。人工冰晶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它与云水和雨水接触的比例要比自然冰晶高得多,因此人工冰晶收集过冷云水增长是其与自然冰晶最大的差别。与自然冰晶相比,人工冰晶向霰转化的数量多,通过人工冰晶形成的冻滴也多。自动转化是消耗人工冰晶的最重要的物理过程。人工冰晶减雹机制是:对雹云催化后,人工冰晶增加使雪、霰和冻滴增加,转化成冰雹的数量也增加,冰雹的尺度减少,降雹强度和降雹动能通量就减少。  相似文献   

15.
陇东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与其地闪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利用1997年设在陇东地区的闪电定位系统及双线偏振雷达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冰雹云系发展演变及其地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降雹前30min左右时,每5min地闪频数陡然上升,降雹前18min,每5min地闪频数平均上升为3.5,每5min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一般是出现在开始降雹前16min到前6min之间,在冰雹云演变的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中负地闪数远大于正地闪数,并且起着主导作用。冰雹云中心的冰相  相似文献   

16.
经验性三维云模式中冰雹生长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家骝 《气象学报》1985,43(4):469-478
本文根据前人观测分析的右移风暴和高原强风暴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一个经验性三维云场模式,该模式比过去的给定模式进了一步.利用这个模式,对雹胚半径、引入的初始高度和云阶段在冰雹生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其初始高度有很明显的影响;雹胚半径的选用要和云阶段密切匹配.这些对今后进行更多试验以确定人工防雹的最佳引粒条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还研究了冰雹在这个云场中的经历和轨迹,其初步结果和观测事实比较吻合,并和文献[1]的某些结论一致.文中还发展了一种拉格朗日三维内插法,这个方法对涉及到粒子在三维场中运行的各种大气物理问题的计算(如烟云粗粒子的输运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中科院大气所建立的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0年6月9日发生在江苏射阳地区的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分析了冰雹云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热力和动力场作用及微物理过程的变化,对这次冰雹云形成的机制作了初步分析,并作了一系列碘化银催化试验,对催化防雹的物理机制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苏北一次强降雹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宋娟  白卡娃 《气象科学》2006,26(3):286-293
应用中科院大气所研制的三维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3年7月19日发生在苏北地区的一次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再结合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天气实况资料分析了这次冰雹云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微物理结构的变化,发现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该例冰雹云*过程,碰并增长是云中各种水物质主要的形成和增长方式,雹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霰的自动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两次华北冷涡过程雹云结构特征及AgI催化效果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用三维完全弹性非静力平衡雹云模式模拟了不同低涡雹云演变特征和人工引晶催化效果,结果表明:冷涡雹云中不存在大量的过冷雨滴,过冷水几乎是由云滴组成的,雹胚形成以云霰转化为主,由冰相过程形成降水粒子。近地面有薄逆温层云体,云底温度高,云中垂直运动强,云中过冷云水含量增长迅速且丰富。在雹云主要上升气流到达的过冷水含量大值区下方和过冷水大值区中心部位分别一次引进×107/kg碘化银粒子进行大剂量催化试验,碘化银主要以凝结-冻结方式核化成冰,雹胚浓度增加,雹胚过多争食抑制冰雹增长,使得冰雹直径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0.
双线偏振雷达探测的云和地物回波的特性及其识别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黎平  王致君 《高原气象》1996,15(3):303-310
双线偏振雷达在定量测量降雨量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物回波的干扰和影响。研究云和地物回波的反射率因子ZH、差反射率因子ZDR的取值大小及两者的关系、空间变化梯度的结果表明:云的ZDR大于零,且有明显的随ZDR大于零、且有明显的随ZH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这反映了在强降雨回波中大粒子占的比例较大;而地物回波的ZH和ZDR无明显变化规律,ZDR可正可负;云回波的空间变化率也明显小于地物回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