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海城、唐山等若干大地震的地震地貌特征,并从成因上划分为以改造为主的地震地貌和以建造为主的地震地貌、以及混合类型。经研究认为不同地震地貌-自然震害是与地貌成因类型紧密相关的,不同地貌单元的自然震害是有规律的。讨论了构造侵蚀地貌单元、剥蚀地貌单元、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及其他类型的地貌单元可能出现的震害、在此基础上指出,用研究地貌成因类型的方法是可以进行宏观震害预测的。  相似文献   

2.
童敏  童琼  童迎世 《高原地震》2012,24(2):23-29,41
通过对洞庭湖区自然地理环境中湖区变迁、地貌反差特征、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发育过程、地质环境改变与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湖区东岸的岳阳一带虽具有湖区变迁,但地貌反差不显著,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显示,未来地震活动存在相对减弱的趋势。湖区西侧的澧县至常德一线具有湖区变迁、地貌反差大与地貌发育等特征,地震会相对活跃,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近代地震活动水平都相对较高。为了防止中强地震的突然袭击,必须加强对该区的地震活动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卢育霞   《地震工程学报》2007,29(1):79-83
宁夏西吉县滥泥河流域在1920年海原8.5级大震时形成大量黄土滑坡及堰塞湖。本文阐述了西吉县境地震滑坡地貌的基本特征和当地人民对滑坡地貌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地震滑坡地貌所产生的环境灾害隐患,并针对该地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滑坡地貌的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鲜水河断裂带的断错地貌及其地震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洪 《地震地质》1989,11(4):43-49
断层的近代位错必将在地貌形态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因而凭借断错地貌现象有可能得到关于活断层上地震活动性的重要信息。鲜水河断裂带上的断错地貌现象表明,断层以间歇性的地震滑动为特征,而且服从于大小相当的地震在原地重复发生的特征地震模式。断错水系的演化图象则进一步提供了在一定时段内,同一地点滑动速率基本稳定的线索。于是,可以把断错地貌的研究作为地震活动性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位于四川西北部高原山谷地带的鲜水河断裂带,从更新世以来曾有过多次反时针水平错动,并伴随有多次强震的发生,留下了大量水平断错地貌和古地震遗迹。本文介绍一个典型的地震地貌现象,在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可见到盲谷(弃沟)、沼泽洼地、水沟、沟脊、构造残山、断塞塘、地震槽谷、地震陡坎、新老地裂缝及鼓包等,统一作反时针水平错动。这个典型地震地貌现象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北段,距炉霍县城约10公里,川藏公路51道班南西侧山坡上的尤斯附近。笔者认为这是一处难得的集中的典型的地震地貌现象。  相似文献   

6.
Paniz.  M 《世界地震译丛》1994,(1):75-79
作者分析了地貌学在地震危险性研究中的贡献:定义为地震危险性、地震敏感性和易损性的函数。应用于地震危险性估计的地貌学研究可以划分成两个分支:(a)新构造形态学的研究,导向鉴定活动构造;(b)地貌的和形态测量的分析,目的在于识别放大或减小地震敏感性的特定状态。新构造形态学的研究导致对与活动构造相联系的地貌特征的鉴定、选择及分类。能制约地震敏感性的最主要的地貌状态是坡度角、碎石、形态、剥蚀坡度、古滑坡及地下溶洞。  相似文献   

7.
新疆古地震研究是地震科技联合基金会资助课题,从1987年6月至1989年3月近两年的工作,对新疆境内的昭管站、博罗霍洛、卡兹克阿尔特、秋立塔格和博格达—哈尔里克五条断裂重点地段进行了古地震普查与开挖工作,至此,已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取得如下成果: 1.对地震断错地貌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把地震断错地貌分为地震断层崖、地震断错—挠  相似文献   

8.
地震断错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1,5(1):17-26
大地震产生的断错,能改变震前的地表形态,这种改造后新出现的地形景观称为地震断错地貌。地震断错地貌可分为地震断层崖、地震断错——挠曲崖、地震断错水系和地震断错台地四类。研究地震断错的相关堆积时,发现逆推断层崖也有崩积楔。提出的崩积楔发育模式与正断层崖的发育模式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地震海啸的特征及其成因、国内外历史上发生地震海啸的情况,结合我国沿海的地震、构造、海底地貌等特点,分析了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最后简要叙述了卫星技术在地震海啸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灵山地区北西向的六吉-蕉根坪断裂带上,存在着明显的窗棂脊构造地貌。叙述了该构造地貌的特征、形成时间及年变速率,并据此指出,该断裂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其地震危险值得注意。该构造地貌的发现为华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和古地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榆次地裂缝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物探、钻探、地貌等资料证明了王湖-北田断裂和郭家堡-南沟隐伏断裂的存在及其活动性,并从地裂的分布及其活动特征、地震、地下水、地貌、地形变等诸方面论证了榆次地裂缝是由于断裂活动间接所致,属于构造成因。同时地震活动、地下水超采加剧了地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喀什市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喀什城区地貌单元划分,描述了不同地貌单元内的地层岩性,将实测剪切波速钻孔资料统计分析,运用较为常用的三种统计回归分析方法给出喀什市城区不同地貌单元不同土类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经验关系。结果可为喀什市城区防震减灾规划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研究了则木河断裂带全新世以来发育的悬沟地貌的成生机制;分布规律,及其与断裂新活动性质,运动特征的关系;与古地震及历史上7级以上地震极震区的关系。提出悬沟是压扭性活功断裂上7级以上地震极震区的特有地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清晰认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和区域地貌特征,本文利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析了甘东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基本特征,结合区域活动断裂分布及其运动学特征讨论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所处在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运动学特征,研究了甘肃东南部的基本构造环境、发震断裂的断裂活动性及孕震过程等基本发震条件.主要利用地形剖面方法分析了通过地震震源区的地貌特征,反映出区域地形地貌特征与发震构造的关系,从地貌学角度探讨了区域中上地壳变形特征及孕震过程.最后讨论了区域发震构造、地球动力学背景,通过地形剖面及区域地貌分析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震构造特点,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变形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5.
新疆塔城盆地东缘冬别列克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细致的遥感影像解译、变形地貌调查测量以及探槽开挖工作,对塔城盆地的冬别列克断裂进行了初步研究。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仍有较强活动,以左旋逆冲运动为主,断裂断错了塔城盆地东缘的各级地貌面,形成清晰的线性构造地貌。该断裂保留有非常清晰的古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断层泉及断塞塘,总长度约为100 km,对应最大古地震震级为MS7.49±0.27。目前虽然尚无准确的测年数据限定本次古地震的年代,但从古地震地表破裂的程度分析,其离逝时间不会太久,塔城盆地及周边现今地震活动较弱,可能与该次古地震能量得到一定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阿尔金北缘断裂带东北段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阿尔金北缘断裂带东北段(甘肃境内)的地质背景和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断层特性、断层几何学、形变图象及一些特殊走滑运动地貌等问题。根据第四纪后期不同时代的地貌单元被水平左旋错移的幅度,结合C~(14)年代测定,求出5个不同时代至今的平均滑动速率,并分析了断层活动的一些时空特点。文章还探讨了古地震现象,现代地震活动与断裂的关系及地震危险性,较详细地研究了新发现的芦草沟古地震形变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105°~120°E,20°~35°N的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区,自有史记载以来,少有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却有不少5~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研究此类中强地震发生的地震地质标志很有必要。对此,经初步分析认为:1)中国东部大多数中强地震发生在早第四纪(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带附近;2)中国东部大多数5~6级中强地震都与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分布有关;3)具有明显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的地区,如线性断层地貌或地貌面的线性分布区具备孕发中强地震的可能性;4)有历史记载以来4~5级地震活动带的空区或缺震地区,也存在发育5~6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韦惺  吴超羽  任杰  莫文渊  包芸 《中国科学D辑》2008,38(11):1384-1395
广州溺谷湾具有独特的地貌动力体系, 6 ka以来长期保持其活跃的水系. 为了探讨溺谷湾的地貌动力演变机制, 应用长周期数值模型对区域的水系和地貌演变进行了模拟和钻孔验证以及地貌动力分析. PRD-LTMM是一个本课题组自行研发的建立在流体运动方程和沉积物输运方程的基础上, 应用约简技术对模型输入和计算进行处理高分辨率(10 a)的千年尺度的长周期动力形态模型. 以193个可以明确辨识出最大海侵面的钻孔资料为基础, 重建了距今6 ka海进盛期的古珠江河口湾的水下地形, 并作为PRD-LTMM模型模拟的初始边界. 同时以广州溺谷湾中“门”这一独特的地貌动力单元作为切入点讨论广州溺谷湾的地貌动力的耦合演进过程. 模型计算结果应用27个测年钻孔资料进行验证, 其平均绝对误差为22.4%. 通过比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河网机构和口门相当符合, 表明PRD-LTMM的长周期模拟珠江河网、广州溺谷湾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行而且比较可信. 根据长周期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表明: 广州溺谷湾的形态和“门”地貌单元是造成其活跃水动力的主导因素, 尤其是“门”地形所造成的双向射流系统的存在对广州溺谷湾的水系演变格局起了控制性的作用; 根据广州溺谷湾水动力结构、淤积过程和地貌形态的变化, 可将其演变划分为石门期、陈村期、黄埔期和珠江潮汐通道期.  相似文献   

19.
则木河断裂带北段地震地貌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金卫  李ping 《地震地质》1989,11(1):27-34
地震形成的构造微地貌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证据,因此微地貌分析是古地震研究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则木河断裂北段大箐梁子一带发现的断层陡坎、断错冲沟、“搓衣板”地貌及坡中谷等地震地貌的研究,发现该断裂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至少发生过四次强震,其中历史上有记载的两次地震在地貌上也有所反映,说明在则木河断裂带上,强震亦具有在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全新世以来,7级以上强震在原地复发的最小间隔约为1000年,其平均间隔约为1800年  相似文献   

20.
《地震研究》2021,44(2)
据历史资料记载,云南宜良地区曾于公元1500年发生过一次M7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但对其具体发震断层及其地表破裂分布的确定,仍存有较大分歧。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基础上,沿宜良盆地西缘断裂进行了翔实的地质地貌调查,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一些地质地貌证据。店房探槽和打挂村探槽组开挖结果揭示:宜良盆地西缘断裂断错了全新世地层,最新一次活动断错了(2 460±30)a BP的地层。结合断错地貌和地震破坏记录的分析,其最新事件可能对应于1500年宜良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