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以安徽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的水质状况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采集了浅层地下水水样151个,应用多种方法测试了26种水样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安徽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色度、浊度超标率小于10%;pH均值为7.6,为中性偏碱性水;HCO3—Na.Ca、HCO3—Na、SO4—Na、HCO3.SO4—Na.Mg等4种水化学类型占62.9%;硬度和TDS均值分别为481mg/L,641mg/L;Fe、Mn超标率分别为50.8%,46.9%;F-均值为1.4mg/L,低洼地势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导致F-局部偏高的主要原因,最高可达4.1mg/L;CODMn变化范围为1.0~3.5mg/L,有机污染程度低;三氮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是导致NO3--N和NH4+-N超标的主要原因,NO2--N超标19.1%,且与Fe2+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33)。主成分分析发现,地下水的交换吸附作用、溶滤作用,原始沉积环境以及农业生产活动是影响其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伟 《安徽地质》2006,16(1):26-30
依据美国DRASTIC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充分吸收欧洲及国内有关地区的研究成果,结合安徽省淮北平原的实际情况,以MAPGIS和ACCESS为平台,评价了浅层地下水的脆弱性。在评价指标选择、指标等级评分和指数分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使之更符合淮北平原的实际情况,更具操作性,为今后开展全省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通过常规和地统计学分析,查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含量的空间差异性,得出变异函数图符合指数模型,二者都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铁、锰在空间呈现相同的分布趋势,超标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和低山丘陵区,其含量与岩土成分、地下水所处的氧化还原环境、地下水径流条件、酸碱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王发信  柏菊 《地下水》2014,(5):51-53
利用淮北平原180个浅层地下水观测点实测埋深资料,在绘制区域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枯水年、丰水年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的基础上,分析各年型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布特点,同时对大埋深站点分布情况进行专项分析。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为2.48 m,且西北深、东南浅的分布结论,可为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泊人  夏琼  钱家忠 《地下水》2007,29(5):95-97,116
地下水质量正确评价是区域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依据地下水环境质量分类标准,运用Fuzzy模型对研究区内的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在对区域环境内的各单项污染指标进行分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到各单项污染指标在总评价中的地位,将各单项污染指标的作用综合起来,建立了Fuzzy概率模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Fuzzy概率模型可行,原理简明,淮北地区地下水环境的综合质量属于Ⅲ级,从而在整体上可以看出淮北地区地下水的总的污染程度属于中等,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合理的评价地下水水质和制定污染保护的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变化环境下地下水时空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和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方法】本文基于淮北平原区典型气象站1953—2019年月降雨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及M-K检验法,研究多年尺度降雨周期性变化及趋势规律;结合395个国家级监测井及地下水统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监测井优化评价。【研究结果】淮北平原多年降雨量呈现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南部地区主周期较北部地区偏小,但周期尺度较多,变化更为复杂;西北部的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其余区域水位处于有升有降的波动状态;南部区域浅层地下水水位在1970年、2003年及2019年3个时段呈现出先降低再恢复,北部部分区域地下水水位则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特征,研究区水位总体存在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来水位总体有所回升;经主成分分析优化后的277个监测井(221个水利井和56个自然资源井)能代表395个原国家监测井的总体水位变化情况。【结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长序列监测数据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流域尺度水资源评价及管理,但省市级尺度或重点区域还需要进行优化和加密,地下水位统测可有效填补,该工作应在重要河湖两侧、淮河北岸一带、东北部山前平原等高水力梯度区域进行加密。  相似文献   

7.
卢玮  尚永升  申云飞 《探矿工程》2022,49(3):146-15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减少CO2排放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主要有地下水换热系统和地埋管换热系统2种方式,其共同优点是能源利用系数高、安全稳定、零污染排放等,但在换热效率、开发利用条件、空间占用等方面各有利弊。本文叙述了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系统适宜性评价指标,结合郑州市浅层地热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分别进行了抽水与回灌试验、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地层热响应试验等现场试验,对浅层地热能2种换热方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建设区岩土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和容积比热容,有利于热量的传导与保持;但区域水位埋深浅,现场试验回灌量仅107.37 m3/d,回灌能力较差。相比之后,优化设计并选择了更适用于建设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下埋管换热系统。  相似文献   

8.
安徽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其分布特征意义重大。文章在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取样分析,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状况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硝酸盐含量在东北地区较高,在一定范围超过饮用水限制标准(88mg/L),最高达432.56mg/L,研究区南部较低;NO3-与Cl-的同步增长关系表明其主要来源为生活污物和人畜排泄物,且该地区的农田肥料和污水灌溉很可能是另一主要来源;根据R型因子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水质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即自然作用、自然与人为的混合作用和人为作用,且贡献率分别为39%、28%、15%。而人为作用中硝酸盐的相关度最高,因此建议加强研究区内人类活动中硝酸盐氮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敦化市玄武岩地区的含水层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本次抽水试验及回灌试验结果,对研究区浅层地热地下水换热方式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计算得出地下水换热功率。  相似文献   

10.
赵艳娜  马小全 《地下水》2012,34(6):61-63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评价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张掖市甘州区浅层地热能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人为活动条件下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和地下水系统分析方法,从全新的视角对河北平原地下水系统的介质空间、流场、水化学场的结构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为活动条件下地下水系统的演化,从而为该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与管理、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浑河冲洪积扇地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DRASTIC方法为基础,结合浑河冲洪积扇地区的实际情况,利用AHP法重新确定了防污性能评价指标的权重.充分借助GIS软件,进行了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的综合评价和编图.评价结果与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浅层地下水系统氟地球化学行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溅辉 《地质学报》1995,69(3):267-276
本文以重要的命必需元素氟为研究对象,选择地方性氟病比较严重,浅层高氟地下水形成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河北邢台山前平原为典型研究区,在大量野外工作和模拟实验研究基础上,应用国外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地下水地球化学定量研究方法-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以及多反应组分系统水动力弥散运移与化学反应耦合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对浅层地下水系统氟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定量研究了大气降水入渗条件,水-非饮和带非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哈尔滨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及污染情况,利用松嫩平原(黑龙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的数据,对浅层地下水主要化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地下水质量评价,采用污染指数法进行了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受原生环境下水化学条件控制的Fe、Mn指标含量对水质影响较大;地下水污染属于区域性污染,污染范围广、污染程度重,主要污染物为NH4+及NO3-、NO2-,来源于生活污水及农业生产所施用的化肥.根据分析数据,研究区地下水污染以无机污染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河北平原京津以南深层地下水资源形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海  刘淑芬 《地质论评》1996,42(5):410-415
本文应用同位素技术,结合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的分析及地下水动力方法的年龄计算,揭示了河北平原京津以南地区深层地下水的形成规律,得出深 地下水资源补给能力及承受开采能力很低的结论,这为今后深 地下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伟 《安徽地质》2010,20(3):229-233
本文利用上世纪7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水位对比和典型孔组的水位历时变化曲线,分析安徽省淮北平原孔隙水水位动态及历史变化。结果表明:多年来持续开采地下水,改变了淮北平原孔隙水水位动态类型和不同流动系统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加剧了孔隙水水位变化的随机性;集中开采区的中深部孔隙水水位动态变化尤为显著,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原自流区消失,并诱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的质量平衡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东胜  沈照理 《地质论评》1997,43(4):434-440
石家庄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规律,本文应用质量平衡模拟理论对其形成的水岩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控制研究区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水岩作用过程为:石膏、斜长石、黑云母的溶解,石英、伊利石的沉淀,方解石在上游主要表现为溶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三江平原建三江农场采取的21组浅层地下水水样分析,发现Ⅲ类水1组,Ⅳ类水11组,Ⅴ类水9组,13组样品有机污染物有检出,均未超标.总体来看,三江平原建三江农场水田区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大多数为Ⅳ、Ⅴ类,不适合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铁、锰受原生地质环境的影响部分超标;挥发酚与铅超标的原因尚待查明;有机氯农药类均没有检出,说明这类农药在浅层地下水中残留已不多;亚硝酸盐、氨氮等超标严重,说明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大量化肥严重影响了浅层地下水水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呼伦贝尔地区的地下地质特征,在工作区内选取深度、井身结构和套管程序都适宜的废弃油井,依据《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将底部射孔层位进行封堵改造,实现了超导液闭式循环,达到了深井直接换热的目的.通过对区内ZK1油井的直接换热试验,经稳定测试取得了单井换热功率约162 kWh,每延米换热量为90 W的良好应用效果.ZK1油井直接换热改造的成功,标志着废弃油井直接换热改造是可行的,并总结了一套改造技术流程及取热利用方案,同时为类似改造工程积累了值得进一步推广的经验,为清洁能源地热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