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被动“听”课的局面。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运用“中国地理扑克牌”进行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真正体现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背景 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经过四年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考虑最多的是教师“如何教”,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学方式方法也由以前的“满堂灌”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桦 《地理教学》2006,(3):17-18,9
课堂讨论,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为实现一定教学任务,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习,引导启发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发表白己的见解,进行议论、评论或辩论。这一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认可和采纳,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就成为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最近,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4.
熊林征 《地理教学》2004,(12):37-38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也加入了许多课堂讨论的内容。现代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教学对地理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加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学到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在快乐课堂里,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且教和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和落实新课程理念,这些都是师生关注的问题。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的发展”这个中心,来构建互动型的教学情境,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和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施新课程的地理课堂教学倡导“合作、交流”,课堂讨论是“合作、交流”的主要途径,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和发展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堂讨论,确实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然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使课堂讨论在对传统的反叛中走人误区,其实效性往往不尽如人意,导致一些地理老师对课堂讨论的必要性产生了疑问。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今天,课堂讨论究竟存在什么误区?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陈小明  蔡婷婷 《地理教学》2006,(11):24-24,25,26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在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五块内容,分别由5个“W”(what,where,when & who,why)和1个“H”(how)来引导,每一块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相似文献   

9.
2009年春天,我作为上海市教师代表,参与了由华东师大在山东省高唐县第二中学举办的“全国部分省市高中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在与来自不同地域的教师同课异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及其之后的教学研讨中,对“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的教学策略形成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陈曦 《地理教学》2019,(11):1-1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却在现实操作中屡遇瓶颈。怎样打破教学惯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深度教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讲授法是否该被完全摒弃?这些问题困惑着许多一线教师,让课堂的改革难以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徐洁老师的这本书不只是鲜明地提出了“要还”,还详细回答了“还什么”、“怎么还”,用鲜明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帮助一线教师在课堂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11.
沈朝伟 《地理教学》2012,(23):20-21,14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高效的地理课堂也必定有一条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它是教师在反复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思路。教学主线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教学好像“顺藤摸瓜”,教师作为新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和实施者,应在备课时预没、编写一根思维之“藤”(教学主线),并以此流程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位高中地理教师汇聚郑州,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聚焦课堂”的活动。在活动中,与会教师对“好课标准”进行了探讨。怎样的地理课才能称为“好课”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它反映了课程观、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指向和教学存为,对新课程的推进关系很大。下面摘录部分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6,(11):13-15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能否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提高,取决于教师能否切实转变“以教论教”的观念。审视当下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其中“教材一看就懂,不好教”、“教材知识体系不够严密”、“新课程缺乏时间保障”等观念,事实上已经成为新课程地理教学推进的障碍。现择要分析某些具有普遍性质的障碍观念,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转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娟 《地理教学》2014,(12):129
当前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而小学英语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开发少儿外语潜能,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这就决定了课堂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课堂教学活动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英语就是死记硬背”、“满堂灌”,故而造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不良恶果。小学基础教育必须摆脱应试教育,转变“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以学生为  相似文献   

15.
不少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师多提向,学生多回答。这种教师简单的满堂问,学生的简单参与,远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求的。那么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设问呢?笔通过对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化”一节的教学后认为,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对  相似文献   

16.
杨燕 《地理教学》2005,(2):24-26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奉若神明”,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而新课程强调,教材是“教学材料”,而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杜珂 《地理教学》2014,(12):106-107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如何激发初中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试图通过教师自身对教学法的研究,根据人教版《Go For It!》每单元不同的主题,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以此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充分结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提高初中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的策略:多对学生进行肯定和积极的评价,注重引入环节,创设情境,搭建支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  相似文献   

18.
单增义 《地理教学》2011,(14):15-19,24
一、调查目的 当今,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教师育人观念的改变、新的学生观、教学观的形成,关注生命成长的主体教育理论,都为师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已成为课堂改革的主旋律。本次调查就是依据上述理念,调查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以期对今后教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并对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王公月 《地理教学》2005,(11):29-31
目前,多数教师很注意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过程,比如十分重视课堂学生活动,但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尤其在“钻研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最优教法”三个环节的处理上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虚化现象)、学生活动层次较低或偏离教学目标(泛化现象)等问题。在此,笔结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中“多变的天气”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说明如何“钻研教材→准确定位→优化教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逐步将新课程理念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课堂导入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以“水循环”一课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