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利用芦山地震获取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资料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得到如下结论:①使用近场加速度可以计算地震震级、震中位置以及震源深度;②在芦山地震中计算的仪器烈度与考察烈度误差小于±1°;③芦山地震中的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特征比较明显的是地震烈度以及地震峰值加速度的衰减特性。  相似文献   

2.
1977年5月12日宁河地震烈度明显偏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5月12日宁河6.6级地震的震中烈度较之震级相当的其他地震的震中烈度明显地偏低。为了阐明这种现象,由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求得了该区不同时期内的品质因数(Q值)及小震震源参数,并重新校对了这次地震以及1976年11月15日宁河6.9级地震的宏观及微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中烈度异常低是因为1976年11月15日6.9级地震后,该区介质的品质因数大幅度下降,同时这个地震的震源深度比6.9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深5公里。品质因数和震源深度的综合效应可导致震中烈度降低近一度。  相似文献   

3.
震源机制与烈度分布的关系(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除了通常熟知的震源深度和介质吸收系数对烈度分布有较大影响外,震源的破裂方式(单侧或双侧),破裂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断层长度,断层面倾角和错动方式都对烈度分布有较大影响。尤其是破裂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对烈度分布的影响更大。破裂速度大,而且方向向上,可使震中烈度增高一度多,极震区面积扩大1-2倍;反之,可使震中裂度降低一度、极震区面积减小许多。 根据震源参数对烈度分布影响的分析,可由历史地震的等震线反推其震源参数。 文中试行反推了三个历史地震的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88年1月6日,陕西省周至一武功之间发生的Ms3.8地震的宏观资料进行研究,用极震区面积、震中烈度计算了地震震级,并用等震线图反演计算了震源深度、破裂长度、烈度衰减因子k和S波Q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认为渭河断陷盆地内较厚的第四系统沉积是造成烈度衰减因子k较大和S波Q值较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1976年11月20日09时50分,广东省顺德县沙(氵窖)公社与佛山市澜石公社之间发生Ms=3.3级地震。震中位置为东经113.1°,北纬22.9°。震源深度3.5公里。此次地震震级虽小,有感范围却甚大,广州、新会、阳江、肇庆等地均有感觉。有关专业人员认为这个地震的高烈度异常在国内是罕见的,其等烈度线值如表1: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将近50年以前里克特引入地震震级的概念,在地震学的领域内,已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功。地震震级满足了按强度把地震加以分类这个明确的需要。随着时间的前进,提出了几种震级标度。按年代顺序为,第一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地震产生的近震震级 M_L(里克特,1935).为了把震级标度应用于远震事件,引入了20秒面波的震级 M_S,称为面波震级(古登堡和里克特,1936)。最后,为使震级标度适用于任意震源深度,定义了体波震级 M_b(古登堡,1945a、b)。不辛,由于这个不一致的发展,立刻出现了困难。明显的问题是如何使得三个震级标度彼此相连系,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解  相似文献   

7.
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在不同版本的目录中,震级和震中烈度均存在不小的差异。本文通过对1856年黔江-咸丰地震史料的收集,查阅更大范围的史志、地方志,详细分析了史料中此次地震造成的震害情况。对黔江-咸丰地震进行实地考查,并通过对西南山区近年来几次地震的对比分析,从震害角度、地震烈度图不同烈度面积的角度,进一步讨论震中烈度的可能性。采用多种方法对地震震级进行估算。但黔江-咸丰地震的震中烈度和震级确定依然是个难题,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根据近年来作者参与的重庆地区中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整理了重庆地区地震灾害损失情况,拟合了重庆地区震害经验回归曲线,包含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关系、震级与受灾面积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死亡人数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受伤人数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倒塌房屋数量关系、震级(震中烈度)与直接经济损失关系,详细分析了重庆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灾害特点、人员伤亡情况、建筑受损情况等。实际发生地震时,可以结合重庆地区震害经验回归曲线和社服系统软件计算得到的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考虑。重庆地区以北东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导,断裂分为基底断裂、基底断裂相关联的地表断裂和发育在背斜核部的盖层断裂,重庆地区地震绝大部分受这三类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9.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2017年4月12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发生4.2级地震,地震震中附近的潜川镇、河桥镇震感强烈,於潜镇、太阳镇、湍口镇等震感较为明显。在对震区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烈度调查,并绘制了地震烈度图。本次地震震中烈度为Ⅴ度,面积22.6km2,烈度圈长轴方向北东向,与马金-乌镇断层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里克特——古登堡的地震震级标度是用特定震相指定频率或频段(地震仪)上的地动位移或速度最大值来表征地震大小的。后者能否反映地震强弱,这样的地震强度定量是否合理?它究竟有什么确切的物理含义?深入研究地震强度和地震震级的物理含义对于揭示目前震级测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震级与地震仪类型关系、产生震级饱和的原因以及认识与地震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月30日河北省易县相继发生ML3.8、3.3地震,震中距离易县地震台仅7 km,震中附近主要以形变观测台站为主.虽然地震震级相对较小,但是12个形变测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这在中小地震的同震响应分析中是较为突出的震例.根据河北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对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速报震中和重新定位震中分别计算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断层初步断定为NEE向断层,断层表现为正断兼右旋走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介绍了1913年8月19日冕宁小盐井6级地震的碑刻资料,并结合调查资料.考证了过去一些文献资料对本次地震灾害描述的诸多不实之处。重新圈定了地震等烈度线图,确认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冕宁小盐井,震中烈度Ⅷ度,震级6级,宏观震源深度5.5千米。  相似文献   

14.
正地震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以英文字头M代表之。震级标度的首创者是美国人里克特(C F Richter)(图1)。此标度于1935年一经提出,便被世界采用。他的诞辰4月26日便被美国法定为"国家里克特震级标度日",向公众介绍地震知识,和我国5·12防震减灾日的活动差不多。美国,别瞧它历史不长,节日可不少!目前已经有1 700多个了:  相似文献   

15.
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减衰的规律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已为许多人的工作所证实。为了探讨这种区域性的差别,并赋予各区烈度衰减特征以定量的描述,本文采用线源模型,对已知震级 M 的地震,计算烈度分布,并与实际烈度图样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震源深度因子 C 主要影响近场烈度分布,破裂长度2 L 控制等震线的椭率,烈度衰减因子k 对烈度图样的总体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近、远场等震线随距离的衰减常有差异,远场 k 值比较稳定,因而可作为分区的依据。本文依此对研究地区进行分区,并与前人的类似工作、Q 值分区、大地构造分区和地壳结构分区等进行对比,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因而,在历史地震震级的估定工作中,有必要考虑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衰减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地震影响场的灰色系统分析及模糊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极震区面积、等震线所围面积作为地震影响场场量因子,分别对地震影响场的六个子系统进行了关联分析,计算了各子系统因子之间的关联度,排出关联序。结果揭示出地震影响场这个灰色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地震影响场灰色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完成了震级、震源深度、等震线所围面积对震中烈度的模糊识别,实现了地震影响场的模糊划分。  相似文献   

17.
1997年9月三水地震震相特征与发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纯清  梁劳 《华南地震》1998,18(1):130-134
1997年9月广东省三水市发生的ML3.7、4.4级地震因震中烈度比同等震级的其它震例偏高许多,而且多个台站均记录到长周期振动规则的正弦形面波而特别引人注目。精确测定了这组地震的震源位置,得到震源深度约等于1km;对比分析了震相记录特征、震区周围的历史地震活动及地质构造背景,认为这是一组罕见的低震级高烈度震例,其发生可能与震中附近的F7断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1477年5月13日银川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处于沙漠边缘,故史料记载不够详细。此次地震有限的地震史料,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地震震级估计和烈度衰减经验公式及相关的地震资料,通过估算和对比方法重新分析研究1477年地震的震级和震中。建议此次地震震级应为M7 1/4 ,震中位置为民勤东130 km处,而银川和张掖的地震烈度分别取值为Ⅶ和Ⅵ度。结合新建议的震中位置,简单讨论这次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1477年5月13日银川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处于沙漠边缘,故史料记载不够详细。此次地震有限的地震史料,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地震震级估计和烈度衰减经验公式及相关的地震资料,通过估算和对比方法重新分析研究1477年地震的震级和震中。建议此次地震震级应为M7 1/4 ,震中位置为民勤东130 km处,而银川和张掖的地震烈度分别取值为Ⅶ和Ⅵ度。结合新建议的震中位置,简单讨论这次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震中拗陷与地震形变带提供了震源区大小的信息。活断层现代粘滑破裂段与破裂方向对潜在震源区的圈定非常要紧。壳内低速层是潜在震源区的背景层。按照地震活动的重复性,上述五点可作为潜在震源区的地质地貌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