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最北面的出海口在吉林省图们江口,由此通向日本海。历史上,中国曾是日本海沿岸国,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把黑龙江口至图们江口间约40万平方千米的我国领土割给俄国;1886年10月,清使吴大徵在与俄签订《珲春东界约》中,肯定了中国有从图们江口出海的权利。此后,直至1938年的50多年间,中国每年有1000多艘船只从图们江口进出日本海;1938年日军封锁了图们江口,从此中断了我国由此出海的权利。1992年3月,《中苏东段边界协定》正式生效,我国沿图们江口的出海权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2.
日本海地区是指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日本海及其周围地区,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我国东北和苏联远东地区,陆地面积80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亿。我国在历史上曾是日本海沿岸国家,但1868年不平等的《中俄珲春东界约》使我国的国界退到图们江入海口以上15公里处,丧失了日本海沿岸土地,但保留了经图们江入海航行的权力。从此,图们江成为我国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56—2014年中国北方三省一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和天津市)的捕捞量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黄、渤海海域38种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渔获量及渔获组成的长期变化情况,并结合FIB指数(Fishing in Balance Index),深入探讨黄、渤海渔业状况的年间变化。研究表明,1956—2014年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在3.63~4.46的范围内波动,整体呈下降趋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56—1969年,平均营养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195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4.46,1969年下降到3.83;(2)1970—1975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在1975年上升到第三个高峰值4.32;(3)1976—1997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营养级在波动中逐渐下降,1992年达到历史最低点3.63;(4)1998—2014年,整体有小幅度上升,最终稳定在3.83左右。FIB指数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956—1968年,FIB指数经过一个振荡后逐渐下降到最低点-1.57;1969—2006年,FIB指数整体在波动中逐渐上升至最高点1.78;2007—2014年,FIB指数下降后趋于稳定。渔获量的长期变化显示,近几十年间黄、渤海高营养级和中低营养级种类的渔获量均呈上升趋势,但高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下降,中低营养级种类所占比例上升。与全球及其它海域相比,黄、渤海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葡萄牙海域,但低于南澳大利亚和东海海域。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发挥图们江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和国内区域发展,文章分析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对东北亚区域经济政治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具有法理依据和现实需求;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对东北亚区域的能源和资源合作开发、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环日本海国家经济合作以及东北亚区域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海运通道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借助国际组织力量、对接各国发展需求以及以经济发展取代政治分歧,尽快恢复图们江出海权,为国际和国内区域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北极东北航道作为"一带一路"重点建设海上合作的三条线路之一,通航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图们江入海口是我国距离东北航道最近的地点,建设图们江入海港口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带动效应和战略意义。文章梳理了图们江入海港口开发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俄罗斯、朝鲜3国先期合作的共识及相关法规基础,从开发与建设的两环节提出了取得图们江入海权与进行入海港口开发及投资建设的国际法依据。依据国际法提出: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开发与建设图们江入海自由港,进一步提出采取谈判或磋商方式加强合作,争取图们江入海口出海权;按照第四代自由港的模式建设图们江自由港,加强与周边港口的互联互通;以图们江入海港口为枢纽,建立图们江港口型自由贸易区等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值模拟的渤海海域地震海啸危险性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地震海啸产生的条件,结合渤海海域的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地震学特征和历史地震及海啸记录对渤海海域潜在的地震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渤海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震源区域,讨论了渤海发生海啸灾害的可能性。文中通过数值模拟再现了渤海历史上几次规模较大的地震事件可能引发的海啸情景,研究分析了可能的地震海啸在渤海及周边海域的传播过程及波动特征.地震海啸传播模型采用基于四叉树原理的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有效解决了局部分辨率与计算效率之间的矛盾。数值计算包括地震海啸产生及传播过程。利用该模型对渤海潜在的地震海啸进行了数值计算,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定量阐述了渤海海域潜在地震海啸对渤海局部岸段及北黄海沿岸的影响,给出了渤海可能地震海啸危险性划分;研究结果将为我国海啸危险性分析和海啸预警技术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上世纪50年代—2010年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资料,对其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冰情总体呈缓解的趋势,2000年以来冰情略有加重。研究发现太阳活动与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变化关系密切,太阳活动可能是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长期变化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太阳黑子的周期长度比上一个周期长,那么周期内冰情较上一个周期严重。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8.
珲春深震火山共生与内陆地震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生在北纬42.6°—44.9°、东经129°一131°间的吉林珲春、东宁、延吉、穆棱、牡丹江深源地震群,南北长260公里、东西宽120公里,仪器记录自公元1918至1975年  相似文献   

9.
渤海叶绿素浓度时空特征分析及其对赤潮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德娟  张华 《海洋科学》2018,42(5):23-31
基于2014—2015年MODIS数据分析了渤海表层水体叶绿素浓度的时空特征,并对赤潮进行了遥感监测。结果表明, 5—10月,渤海表层叶绿素浓度总体较高,其中在5月份达到峰值;空间上,叶绿素浓度由近岸向渤海中部递减,其中秦皇岛附近海域、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叶绿素浓度相对较高。基于16 mg/m3的叶绿素浓度阈值和ERGB影像,成功提取了渤海赤潮信息。秦皇岛附近海域是渤海赤潮的频发区和重灾区,赤潮发生于5月份,其分布范围在5月下旬达到最大。渤海赤潮分布与底部两个低氧区位置吻合,说明赤潮爆发可能对低氧区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变迁概况据历史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直入渤海,按照史籍记载,从公元前132年起,黄河开始南侵淮河流域,直到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北徙山东入渤海为止,其历史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  相似文献   

11.
一、渤海渔业资源的特点渤海是黄、渤海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在黄、渤海渔业生产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渤海渔业资源按其生态习性可以分为两大类群:一是具有长距离洄游习性的暖温性和暖水性种类。4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进入渤海沿岸产卵繁殖和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2月8日,首都各大报纸都在显著版面发表了新华社发自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一条电讯:中、朝、俄、韩,蒙五国签署开发图们江地区协定。五国代表共同签署的是:《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和《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谅解备忘录》。中、朝、俄三国代表签署的是:《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电讯说:“协定的签署使图们江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宣告了国家间合作新阶段的开始。”电讯还首次报道了国家主席江泽民不久  相似文献   

13.
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参与水体营养物循环, 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沉积物的稳定性,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能 流和物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系统了解渤海海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与优势种的时空变化状况, 本研究以生 态监测调查结果为依据, 站位重点布设在渤海海域重要的河口、海湾、海岛周边海域以及渤海中部海域, 同时结合相关历史 资料, 对渤海海域的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 、密度 、生物多样性指数 、优势种等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 2016—2018 年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空间分布可以看出, 细胞密度均值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相对较高, 而在锦州湾 、莱州湾 和庙岛群岛海域相对偏低。渤海浮游植物多样性在各调查海域之间相差不大, 但渤海湾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呈现明显的逐 年下降趋势。浮游动物细胞密度在滦河口-北戴河海域相对偏高, 其余各海域差别不大。2016—2018 年, 浮游动物多样性在 双台子河口 、渤海湾 、黄河口海域明显增加,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在渤海湾 、黄河口 、莱州湾和庙岛群岛均呈减少趋 势, 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在锦州湾 、滦河口-北戴河的水平偏低, 在渤海湾有所下降, 耐污能力较强的多毛类成为目前渤海 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最主要的优势类群。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可知, 2014—2018 年, 渤海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群落种 类数、密度 、多样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主要优势种基本一致, 但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 、生物量和密度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主要优势种类由软体动物转变为环节动物多毛类。本研究丰富了渤海海域浮游生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并为渤海生 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对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1985、1995、2005、2009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和2015年的GF-1卫星遥感影像,分析近30年来图们江口海岸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图们江口海岸线长度整体呈增长态势,累积增加0.66km,主要由人类开发活动及泥沙堆积等引起;人工岸线比例增大,但1985—1995年因河流改道致使岸线减少3.8km。1985—2005年海岸带淤积面积大于侵蚀面积,其中河流改道使1995—2005年淤积面积达到4.522 7km2;2005—2015年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2005—2009年径流量减少使侵蚀面积达到4.203 7km2。河口处的岸线迁移变化最大,其他地区较稳定。  相似文献   

15.
1988—89年海冰年会于1988年10月11—13日在天津塘沽召开,参加本届年会的有渤海石油公司、交通部一航局、秦皇岛海监局、海军、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海洋局系统有关部门等21个单位48名代表。会议期间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包澄澜、渤海石油公司副总经理付同运到会祝贺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近海地形地貌调查项目获取的水深、侧扫声纳及浅层剖面数据,结合渤海海域历史资料和前人相关工作、研究成果,对渤海地貌类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在一些重点区域通过最新调查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对比,描述了地貌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编绘了渤海海底地貌类型图,并从地质构造、海平面变化、河流和海流等水动力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几个方面对影响渤海海底地貌发育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西自冀、鲁交界的大口河口,南至莱州湾畔的小清河口,总面积约为五千四百余平方公里。由于黄河带有大量泥沙流入渤海,造成河床抬高,河口向海延伸。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再能适应泄洪排沙的要求,水冲破堤坝,通过三角洲的低洼地流入渤海,形成新的河道。淤积—延伸—摆动—改道,使黄河三角洲的地形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江苏海岸潮滩沉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潮滩环境江苏海岸北起赣榆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北,全长了37.5公里,其中约667.5公里为粉砂淤泥质海岸。历史上长江曾在今河口以北入海,黄河多次在苏北入黄海,给江苏海岸带来大量沉积物。江苏沿岸潮差较大(2—4米),潮汐作用强。潮滩发育完善,潮滩平均宽10—13公里,最宽36公里(弶港),平均坡度仅0.2%。潮滩呈明显的分带性,自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1960—2013年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路径进行逐一分析,筛选出其中可能对渤海造成灾害的个例并进行分类;根据路径特点及影响强弱将其分为四大类,简要阐述各类特点并分析不同类型所对应的天气形势,为渤海防灾减灾工作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经过统计分析得出:1960—2013年(共54年)共有88个热带气旋可能影响渤海,平均每年为1.63个;每年的7—9月为主要影响期,占全年93.2%。  相似文献   

20.
应用国家海洋局黄渤海区沿岸11个海洋站的水温、盐度资料(1960—1982),将海洋站各月15日的温、盐数据(月中值)代替中旬和月的平均水温和盐度,简称“日—旬—月”方法,它们的总体均绝差:前者,温度为0.34℃,盐度为0.17;后者,温度为0.51℃,盐度为0.23。海洋站1960—1982年各站变幅的总平均:温度为3.29℃,盐度为3.78;其相对误差:温度为15.50%,盐度为6.08%,均很小。在黄渤海区,其测站平均水深分别为50米和24米,大于沿岸海洋站的水深(<5米),受陆地水文气象影响较小。在黄渤海区海洋水文调查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应用“日—旬—月”方法产生的误差小于海洋站用此方法产生的误差。在黄渤海区春、秋渔汛期间,应用各月15日的温、盐数据划出的水文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旬、月平均值的概念。对指导渔业生产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