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先  虎喜凤 《地震学报》1996,18(1):83-88
利用航磁资料和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地区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研究地区内居里等温面的定量埋深.以区域构造特征、地温梯度分布和人工地壳测深结果印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深部地热场的分析讨论,论述了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的地震,是在川青块体和康滇菱形块体与杨子板块碰撞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应力积累;又由于地幔热流的上涌,中、下地壳发生塑性蠕变,为岩石的裂错和应力的释放提供了调整单元深部环境下的孕育和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港探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遵循沉积盆地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运用重力、磁力、地震多种数据,通过重磁正反演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提供大港探区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和深部界面的信息,阐明沉积层和基底的磁性特征和密度特征,通过这些地球物理方法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加深对沉积盆地结构与演化的认识,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四川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了延拓、求导,并反演计算了该盆地莫霍界面与磁性项、底界面,为认识盆地的断裂系统、地壳深部结构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四川盆地的人工地震与测井资料,对该盆地进行了盆地沉降史的动态模拟,模拟表明,四川盆地在65Ma以后,属于稳定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4.
上海及其邻域居里面与地震活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兆熊  高德章 《地震学报》1992,14(3):363-365
一、居里面的计算及其物理、地质意义众所周知,在地壳中,随深度增加地温也逐渐升高,到某一深度,地温会达到铁磁性物质的居里点,铁磁性物质变为顺磁性,磁化率急剧减小,可以认为岩石失去了磁性.因此,利用磁测资料计算的磁性体底界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表居里点深度.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应用区域航磁资料研究区域地温场的方法,提出了在探井井温资料控制下采用指数形式的方法计算地温梯度,并建立起居里深度与近地表地温梯度、指数因子的关系,给出了求取近地表地温梯度、指数因子的方法及公式,推导了不同深度地温及平均地温梯度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区域地温场计算结果分析认为,应用区测航磁资料结合一定数量的井温资料可较好地预测区域地温场,为盆地评价提供较为可靠的地温场资料.  相似文献   

6.
反演磁性地质界面的意义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性地质界面的反演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磁测资料的地质解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磁测资料反演磁性地质界面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总异常中分离有磁性界面起伏引起的磁异常;第二步,由分离的磁异常反演磁性界面的深度.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回顾了提取异常和反演界面的较有代表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收集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及周边地区较大比例尺的航磁异常数据,通过水平及垂向求导、欧拉反褶积处理、居里面反演及剖面建模,系统分析了区域地壳磁性结构、断层空间展布及深部构造特征,并揭示了其与地热、地震以及岩浆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1)区域航磁异常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线性特征明显的航磁异常高值区基本由断裂主控,为岩浆沿断层侵入、灌入导致,而线性特征不明显的航磁异常高值或者低值区主要与磁性基底的埋深有关,其中郯庐断裂带形成NNE向的串珠状高磁性异常条带.(2)航磁场及其方向导数图显示区域发育17条主要断裂,其中郯庐断裂带与周边的10条断裂处岩浆活动剧烈;欧拉反褶积结果显示研究区磁性基底埋深在郯庐断裂带处及其两侧不同构造单元处存在差异;居里面反演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为居里面坳陷区,该处为热流值及地温梯度低值区.剖面建模结果揭示郯庐断裂带底部可能存在大范围的基性及超基性岩浆岩,且推测断层剖面延伸形态为张扭性的"负花状构造".(3)以无锡—宿迁断裂为界,郯庐断裂带南北两侧在原始航磁场、航磁梯度场以及欧拉反褶积结果中均体现出了明显的分段性,表现为北侧航磁异常值更高、航磁梯度场波动更加剧烈且磁性基底埋深更浅.  相似文献   

8.
为查明黄沙坪-廖家湾矿集区深部地球物理异常与成矿的关系,以及地下精细结构,本文采用人工地震、AMT、高精度磁测、综合物性研究等探测技术,结合该区的地质资料和前人的物性成果,通过磁、电、震联合反演,探讨了廖家湾成矿地球物理异常的深部地质成因;采用深、浅不同深度的地震反演速度剖面所提供的相对精细、精确的地下介质几何结构与速度变化特征,约束磁性与电性异常的解释,获得了较好的磁-震、电-震的一致性.研究表明:高磁性的矽卡岩与地面和航空磁异常密切相关,成矿地球物理异常与区内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是由深部隐伏钨锡矿(化)矽卡岩体引起.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和相邻地域航磁场特征与汶川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化极、水平及垂向导数、向上延拓、视磁化强度填图及磁性界面反演等方法处理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最新的航空磁测数据,分析了龙门山及相邻地域的航磁异常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造山带与其东、西两侧可划分为三个磁异常区:松潘—甘孜磁异常区、龙门山负磁异常带、四川盆地磁异常区;三个区、带的地壳介质磁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2)根据该区航空磁异常场的分布特征分别研究了,松潘—甘孜地块、龙门山造山带和四川地块的磁场特征.3)除识别前人识别的断层外,还推断鲜水河ES延伸甘洛—雷波北断裂作为四川盆地与滇西的界带.4)航空磁异常,磁性体上、下界面及磁源体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汶川MS8.0大地震及芦山地震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磁性基底和居里面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和热演化过程的两个重要磁性界面.为了研究南海及邻区磁性基底和居里面所反映的深部构造及其热活动的地质效应,本文在对磁异常进行化极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获得了磁性基底和居里面引起的化极磁异常,利用双界面模型快速反演方法,反演了南海及邻区的磁性基底和居里面深度,研究了磁性基底、居里面深度及其分布特征,讨论了磁性基底、居里面与新生界深度之间相关性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磁性基底深度5~20 km,洋盆南北两侧磁性基底走向分别以NE、NEE向为主,中南半岛周缘磁性基底呈NW、NNW走向.居里面深度15~32 km,宏观表现为"洋壳浅、周缘深"及周缘"北浅南深"的特征,洋盆地区居里面深度呈现"西南浅、东部深",洋壳与陆壳接触带在居里面深度上表现为梯级带特征.新生界深度与磁性基底深度相关性(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pth of magnetic basement and Cenozoic,CDMBC)多以不规则形状分布,在盆地的沉积中心呈现正相关;新生界深度与居里面深度相关性(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pth of Curie surface and Cenozoic,CDCSC)多呈NE、NEE向带状正相关分布,走向与盆地走向一致;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南部和曾母盆地CDMBC呈正相关、CDCSC呈负相关,莺歌海相关性特征推测为:居里面随岩石圈变形隆起而抬升,磁性基底张裂下沉,发生大规模沉降引起;琼东南盆地相关性特征推测为:居里面随岩石圈变形下坳而下降,沉积中心与磁性基底下沉方向一致;万安盆地和曾母盆地相关性特征推测为:深部流体沿南海西缘断裂直接进入地壳,引起该处居里面深度变浅.  相似文献   

11.
东南沿海地区地温场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了东南沿海地区地温场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1.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其中着重讨论了岩浆岩的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2.测温资料的分析和处理;3.地温分布的主要特征;4.控制地温场的主要因素。本文除对深部地壳结构及区域地质构造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外,还就岩浆岩中特别是燕山期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及其蜕变产生热对地温场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从而认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温场形成模式主要有传导型的地温场和传导附加以对流型的地温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北天山地震带的航磁异常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胥熙 《内陆地震》1996,10(4):304-310
通过分析天山和邻近地区的航磁资料,划分出了4个较大的具有不同基底性质和深部构造特征的磁异常区。天山地区的地震大多数都发生在基底隆起或坳陷的附近,在深部磁场图像中,它们则位于天山高磁性块体与周围弱磁性区域之间,那里不仅是正负磁异常的转换带,而且是明显的大地构造边界。介质的磁性与其它地球物理资料一样,也是反映地震活动区域深部构造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东北部陆缘是研究南海深部结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区域。鉴于该区磁测数据受低磁纬度斜磁化和剩磁影响,本文采用等效源技术与磁异常模量反演相结合的策略,基于实测磁异常进行三维磁性结构反演。反演结果显示,区内具有显著的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的构造分区特点,磁性体的延展方向表现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与区内的主要构造方向一致。陆缘区高值磁异常带与其南侧的磁静区磁性反演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表现为沿北东向延伸的强磁性体,其平面展布范围约500km*60km,深度超过25km,结合最新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认为可能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地壳深部岩浆底侵活动密切相关。后者表现为浅部呈东西条带状展布的弱磁性体,而其深部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为宽缓的磁性层,显示出类似于洋壳的磁性结构,推测可能与古洋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航磁资料和三维磁性层反演理论,对菏泽震区的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计算出震区枧磁化强度分布图、基底磁性界面埋深图和居里等温面埋深图。结果显示东濮凹陷基底磁性界面深达12km,下部居里等温面上隆,凹陷内被弱磁性物质填充。地震发生在凹陷附近视磁化强度、基底磁性界面、居里等温面的变异带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邢束地区的地温场、大地热流和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对该区的地温场分布、深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研究证实:该区地温场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并与地壳上地幔结构有较清楚的对应关系。地温场的分布与构造的关系表明,凸起区与凹陷区相比,前者具有较高的热流值和较大的地温梯度。对该区地震分布与地温场的关系分析以及热应力的数学模拟结果说明,热应力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CSAMT方法对相山石洞地区进行了深部地质结构探测.并尝试借助于先进的专业软件平台Oasis montaj对研究区已有的重磁数据生成3D重磁地球物理模型,从重磁模型中切取与实测CSAMT剖面大小、位置一致的密度切片和磁化率切片.将实测CSAMT剖面与密度切片和磁化率切片共同应用于解译石洞地区的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CSAMT法较清晰的划分出了该地区的主要岩层的组间界面,刻画出了岩性界面的起伏形态,且与重磁资料共同识别出了3条已知断裂以及推测出了1条隐伏断裂;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重磁数据,不仅可以为CSAMT的地质解译提供依据,还可以提高地球物理数据的利用率降低地质工作的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徐家围子断陷现今1000,2000,3000,4000 m深度的地温分布研究,徐家围子断陷区整体处于高地温区,且坳陷层地温梯度高于断陷层地温梯度.地温梯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岩石热导率是影响地温梯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现今地温主控因素为地壳深部热结构、深大断裂和放射性元素分布与含量.高地温有利于深层天然气生成.  相似文献   

18.
低磁纬度地区受斜磁化的影响,用常规方法很难准确确定磁性体的平面分布特征.为了研究位于低磁纬度地区普图马约盆地的磁性体分布特征,本文根据场的散度原理,假定磁△T异常为具有一定方向的矢量场,其方向与磁化方向一致,导出了磁△T异常视散度的计算方法;根据磁位与引力位的关系,在频率域中通过磁△T异常求取了磁源重力异常,并尝试利用拉普拉斯方程计算磁源重力异常垂向二阶导数.本文设计理论模型讨论了磁△T异常视散度、磁源重力异常垂向二阶导数的特征与磁性体平面分布特征的关系,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利用上述方法推测了普图马约盆地磁性体的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应用磁视散度及磁源重力异常确定的普图马约盆地磁性体分布与实际地质特征吻合较好,取得的成果对普图马约盆地相关地质研究及对低磁纬度地区的磁性体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徐家围子断陷现今1000,2000,3000,4000m深度的地温分布研究,徐家围子断陷区整体处于高地温区,且坳陷层地温梯度高于断陷层地温梯度.地温梯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岩石热导率是影响地温梯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影响现今地温主控因素为地壳深部热结构、深大断裂和放射性元素分布与含量.高地温有利于深层天然气生成.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壳内磁性构造与地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先  刘敏  赵丽 《地震》2000,20(4):50-56
通过带通滤波技术对华北地区航磁异常进行处理,分离出深、浅部磁性层异常, 然后运用视磁化强度反演方法和程序,对组成上下磁性层的构造块体进行了圈定, 并结合人工地壳测深及深部流体研究进行了讨论,认为地震是构造块体相互作用、应力积累、能量释放的结果,深部流体为多层次滑脱构造的生成及地震能的积累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