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冬季风与中国夏季气候变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NCEP再分析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地面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中国160个测站的降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从资料分析入手来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变化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冬季风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50年代~1980年代中期为强冬季风时段,1980年代中期以后,季风明显减弱,为弱冬季风期。冬季风异常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特别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影响较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强弱东亚冬季风年后期海温分布和夏季流场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并结合以前的许多研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形成的可能原因作了解释,指出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的海温分布以及夏季环流的异常变化使得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夏季降水偏少(偏多)。  相似文献   

2.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指数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大气环流正、斜压分解方法,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为正、斜压混合型季风观点出发,定义并计算了1958-1997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指数。该环流指数与1961-1995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气温的相关分析表明,它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密切:强季风年,以河套地区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多雨,长江流域少雨,华南和东南沿海多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弱季风年情况相反。此外,还将该环流指数与目前常用的4种东亚夏季风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A new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index is defined, where the barotropic and baroclinic components of circulation are included. Results show that this index can well indic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China. A strong monsoon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rainfall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northern China, less rainfall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more rainfall in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in association with higher temperature in most areas of China. Furthermore,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index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other monsoon indexes in representing climate anomal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4.
利用一个耦合海气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分析了1982/1983ENSO期间的暖池和赤道事带的相互使用对大气表面流场和散度的影响。结果指出,ENSO高峰期和成熟期SPCZ比ITCZ更重要;ENSO的形成初期和衰减期SPCZ和ITCZ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5.
范广洲  罗四维 《高原气象》1997,16(2):140-142
利用一个耦合了简化的简单生物圈模式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SiB-GCM),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对东、南亚夏季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积雪增加将使随后地夏季东、南来季风明显减弱,主要表现为东、南亚季风区降水减少,索马里急流、印度季风的印度西南气流弱弱。另外,还提出欧亚大陆雪盖与整个高原雪盖和高原东部雪盖对东、南亚夏季风影响的敏感问题。与欧亚大陆雪盖相比,高原雪盖是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亚夏季风南北进退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区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1958-2001年的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 ERA40再分析资料,综合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定义了东亚夏季风指数,并利用该指数的变化定义了东亚夏季风前沿,客观、详尽地描述了季风的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在1958-2001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活动在1965、1980和1994年出现3次明显转变.1958-1964年东亚夏季风前沿在华南和华北地区停留时间异常偏长,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异常偏短;1965-1979年季风前沿在华南和黄河下游地区停留时间稍长;1980-1993年季风前沿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异常偏长,而在华北地区停留时间异常偏短;1994-2001年东亚夏季风在长江以南停留时间偏长,从而导致了我国东部区域降水的异常分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7.
用水汽输送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同期中国站点降水资料,在讨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逐候演变的基础上,用整层积分的经向水汽输送定义了一个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对110~120°E纬向平均的水汽输送通量而言,其逐候演变可反映出东亚夏季风的进退过程。定义的水汽输送指数可表征夏季风的异常变化特征,高(低)指数年对应的副热带季风偏强(弱);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高度的同期正相关,高(低)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多(少)有较强的分辨能力。此外,来自西太平洋经南海北上的水汽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的辐合很可能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异常降水偏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Using dai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and observation rainfall data in China for the 1971- 2000 period, a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dex has been defined by meridional moisture transport of the total atmosphere colum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dex defined by the difference of meridional moisture transport between 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intensity of the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High (low) index is corresponding to strong (weak)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And the new index is well related to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 addition, the convergence of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west Pacific via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at from the North China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nomalously excessive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相似文献   

9.
东亚冬季1 000 hPa环流异常与我国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NCEP/NCAR 1951/1952~2003/2004年东亚冬季1000hPa风场进行向量EOF分解,研究其第一特征模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EOF1时间系数能够很好地刻画东亚冬季风的强度变化。强(弱)EOF1时间系数时,冬季我国气候冷、干(暖、湿),次年春季东北及河套等地区的温度明显偏低(高);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明显偏少(多),华北和华南降水则偏多(少),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的温度偏高(低),华南及西南地区夏季则温度偏低(高)。  相似文献   

10.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根据东亚地区 500 h Pa 高度场 E O F分析结果,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H50 )。讨论了 H50 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并分析了 H50 在 1951~1992 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孟加拉湾冬季风及其与亚洲夏季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利用东亚和孟湾近海1000hPa低层风场,定义了一个东亚和孟湾的冬季风指数,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孟湾冬季风指数温度场和风场具有显著的气候意义.同时可以看到孟湾和东亚冬季风都具有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但其变化特征有较大的不同,东亚冬季风有较明显的15~20年的年代际变化,而孟湾冬季风在最近50年则表现为一致增强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孟湾冬季风活动的跨季节影响,研究发现,孟湾冬季风对春、夏季气候有较强的跨季节影响,孟湾冬季风指数与次年夏季中国的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洋区域海温跃变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李峰  何金海 《气象科学》2001,21(1):28-35
本文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全球SST月平均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500百帕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全球SSTA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发现夏季全球SST在70年代发生了一次跃变,尤其北太平洋区域SST在1976年前后,由正距平变为负跨燕,并且跃变前后东亚夏季风也发了显著变化,我国汛期降水异常形势成相反分布,海温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途径和机制也发生了改变,1976年以前北太平洋区域海温起主要作用,跃变后,北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关系变得不明显,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作用变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44,自引:6,他引:44  
主要利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和NCAR/NCEP提供的40年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的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70年代中期以前,北太平海异常通过一大;圆波列作用于东亚夏季风,造成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76年以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使大圆波列减弱,与东亚夏季风关系淡漠,不再影响华北降水。由此指出:影响东亚天气气候的海温关键区,并不总固定在某一海  相似文献   

14.
Results of the definition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 date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dex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more questions to be resolved are introduced later.  相似文献   

15.
1999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颖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3,61(4):406-420
文中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1999年东亚夏季风及与其相联系的雨带异常活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由于1998年春季至1999年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出现了近20 a最强的异常暧海温,该地强异常海-气相互作用的维持使得这种局地的热力强迫成为1999年东亚夏季风和降水异常的最主要外强迫机制,并使得1999年的季风活动和降水分布有别于一般的统计情形。从1998年秋到1999年,由于热带大气对南海-西太平洋暧海温所诱发的局地强加热的响应,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所出现的Gill模态的异常环流分布从冬季一直发展到夏季,并因此在海洋和大气之间形成了局地的强烈正反馈,不仅使得异常环流得以持续发展,而且也使得暖海温得以维持,成为影响1999年环流异常的最强前期信号。随着从冬到夏的季节演变,大气基本态对上述持续性异常环流的影响导致了冬、夏异常环流呈现出不同的纬向非对称,诱发了盛夏期间东亚到北美沿岸的遥相关波列。在东亚沿岸异常气旋性环流的影响下,大尺度异常东风在东亚沿岸的维持形成了极不利于季风西风在南海北部转向的条件,导致了季风在中国东部北进的异常偏弱和低纬西风转向位置的异常偏东。  相似文献   

16.
东亚夏季风雨带和西太平洋副高季节变化的耦合特征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利用NCEP/NCAR数据集中1950~1999年4~9月500hPa位势高度和逐日降水率(PRATE)资料,通过奇异值分解,主要探讨了东亚夏季风雨带与西太平洋副高季节移动的耦合关系。分析发现,模态方差的大小只反映模态对整个分析时段和整个分析区域贡献的大小,但对某些时段、某些区域来说,方差较小模态的贡献很大;因而仅以模态方差贡献的大小来判定模态的重要性是不完全的,只有多个模态的配合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两个场的耦合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雨带在不同地区的跳跃对应着西太平洋副高的三次突变,不同模态对三次突变有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82—1983年和1984—1985年两个冬季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研究了冬季东亚西风急流与澳大利亚夏季风在低频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可能的传播方式。结果表明,我国北部上空的西风急流(及相应的锋区)与澳大利亚的夏季风的低频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东亚西风急流通过改变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越赤道气流影响澳大利亚夏季风的低频变化,而澳大利亚夏季风则通过增强或减弱的高空辐散向北气流影响东亚西风急流。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亚澳季风环流的“低频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8.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omalous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 and El Nino is further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new results still more proved a previous conclusion:there are clear interac-tions between El Nino and winter monsoon in East Asia.The continual westerly burst andstronger cumulus convection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western Pacific caused by stronger wintermonsoon in East Asia can respectively excite anomalous oceanic Kelvin wave and stronger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s,then excite the El Nino event through air-sea inter-action.In El Nino winter,there are warmer and weaker winter monsoons in East Asia.The El Ni-no will still reduce the intensity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leads it to be barotrop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dex of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ILSTD)that describes its zonal andmeridional strength responsible for East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to study its relation to the East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over China on an interannual basis.Results are asfollows:(1)ILSTD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such away that the strong(weak)ILSTD years are associated with strong(weak)summer monsooncirculation.(2)The index also reflects well summer rainfall anomaly over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In the strong index years,rain belt is mainly located over the northern China,and serious droughtemerges in the Jianghuai valleys and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along with increaseof rainfall in North and South China,but in the weak years it is contrary.(3)Besides,the index hasobvious QBO and quasi 4-year oscillations,but the periods and amplitudes have significant changes onan interdecadal basis.  相似文献   

20.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滤波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冬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季节内协同变化以及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季节内尺度(10~90天)中,东亚地区冬季300 hPa逐日纬向风主要表现为准双周振荡(10~30天)。300 hPa低频纬向风异常整体向东传播,高纬的低频纬向风异常向南传播,低纬低频纬向风没有明显经向传播特征。伴随低频纬向西风从里海附近开始向东移动至西北太平洋上空,温带急流向东再向东南移动并且强度先增强再减弱,副热带急流位置没有明显变化,强度演变特征与温带急流变化相反。降水异常对300 hPa风场低频振荡有显著响应,低频降水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随时间向东移动,移至西太平洋附近消失;受低频风场影响,温带急流偏强,副热带急流偏弱时,我国东部高空辐合,地面表现为低频高压,整层有较强下沉气流,地面为东北风控制,不易产生降水;温带急流偏弱,副热带急流偏强时,青藏高原北侧整层一致东风异常,南侧整层一致西风异常,使我国东部高空辐散,地面受低频低压控制,我国东部产生整层上升运动,并且有西南风水汽输送,水汽辐合,我国东部出现低频降水正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