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经历了从碎片化到重组的变动。其既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与热战博弈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冷战后各域外政治力量在地缘战略上积极争取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在导致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外部因素是决定其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导性因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的分化与组合是导致其地缘政治变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双重因素作用下,冷战以来的柬埔寨地缘政治具有地缘政治棋盘和地缘战略楔子的显著特点。而对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趋势、成因和特征的探讨,对我国的柬埔寨地缘政治研究和我国对柬埔寨地缘政治的战略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由于大国不断的更换地缘战略楔子,缅甸在大国之间的几轮地缘战略角逐中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其地缘战略区位价值却几经变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大国在缅甸的博弈更加剧烈,其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越发突显,引发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种缅甸对中国地缘战略不可替代的观点。全文通过对海权论、心脏地带论、边缘地带论、多级世界模式、大棋局等古典和现代地缘战略理论分析,得出:不同地缘战略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区位,同时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区位隶属于地缘战略,进而推导出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并以缅甸为例,通过考察分析缅甸在二战时期、冷战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中国崛起之后四个时期的地缘战略区位演变状况,解释了为何在大国博弈下缅甸的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却发生了变化,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最后从主体间性角度对我国未来对缅甸的地缘战略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在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段进军 《地理研究》2000,19(3):291-296
文章从3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首先,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已从冷战时的以苏联为主要遏制对象转为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但此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遏制以外,还包括着合作的一面,即可概括为“战略上的遏制,经济上的卷入”。其次,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手段,也从传统的以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为主转为经济手段为主,即地缘经济必将取代地缘政治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最后,在地缘经济时代,“资源相对有限性”是愈加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在冷战时期展开地缘战略博弈的两大阵营势力的淡化与退出,缓和了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环境;二是东南亚国家实现了“大东盟”的内部联合,并强化了自身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而世界大国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对航道安全的关注,也凸显了东南亚的地缘战略地位;三是中国的崛起效应。这些变化引起了新一轮的大国战略考量,并在美国的推力下,其它几个大国借着新时期南海问题、缅甸民主化等地缘环境的变化,调整了对东南亚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实现了平衡和遏制中国的深层次战略目标,从而也加剧了东南亚地区大国互动关系的复杂化和大国战略博弈的炽热化。  相似文献   

7.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科学》2019,39(9):1407-1415
《盐铁论》是记录汉朝时期关于盐铁酒榷均输及对匈奴关系的辩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能够较典型地反映中国古代地缘战略制定中的“权衡”过程。构建中国古代地缘战略制定中的“权衡”理论分析框架,继而基于该分析框架对《盐铁论》中的地缘战略辩论进行详细解读。《盐铁论》中辩论双方“权衡”的要点包含匈奴对汉朝产生的威胁程度、领土扩张所带来的收益大小和相应地缘战略的合法性3个方面。从思想、方法、目的等比较中西方地缘政治研究差异,指出“权衡”思想为西方主导的地缘政治理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对地缘政治的若干解释。本文试从研究方法、构成要素和活动目标3个方面归纳地缘政治的涵义。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视域已经大大扩展,地缘政治竞争趋于立体化,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增加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通过分析多极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地缘政治的新变化,提出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下中国为实现和平发展应做出的地缘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崔守军  杨宇 《地理研究》2022,41(8):2065-2075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国际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俄乌冲突是典型的大国影响下的主权国家地缘战略选择所引发的地缘冲突问题。俄乌冲突涉及到两国的地理区位、历史渊源以及地缘博弈等复杂问题,这正是地理学,尤其是地缘政治学对解析地缘环境变化与地缘冲突的独特视角。本文借鉴“战略三角”理论建立对俄乌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聚焦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渊源和地缘战略的逻辑,系统梳理了俄乌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渊源,探讨了乌克兰的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选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从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融合互鉴的视角阐述俄乌冲突的地缘政治生成逻辑,以期为大国博弈与小国安全提供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剖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首先提出地缘介质概念,论证了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及其传导权力的效率差异,并阐明不同地缘介质的地缘功能,然后以乌克兰为案例,揭示地缘行为体挖掘并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产生的地缘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地处地缘战略交汇区的乌克兰,其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显著,这为地缘行为体在乌克兰进行权力施动提供了空间中介。2)乌克兰地理环境中各介质要素的地缘功能及其对地缘行为体权力传导的效率差异明显。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具有地缘安全功能,自然资源的地缘经济功能强大,政党和民族的地缘政治功能较强,语言和宗教的地缘文化功能较为凸显。自然资源、政党、民族、宗教的介质属性较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介质属性在逐渐减弱。3)不同地缘行为体(利益集团)争相利用地理环境的介质属性进行权力的空间施动,使其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此消彼长,致使乌克兰地缘环境激烈震荡。从地缘介质的视角探索权力施动的空间实践及其效应,对提升中国在周边的地缘影响力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缘政治具有多重涵义,本文概括为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要素和地缘政治活动三个方面。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空权论"等若干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过程中,地缘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地缘政治理论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地缘政治现实是国家制定对外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2.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4-5):142-15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geography's role as an integrative discipline and its utility in connecting students to the world around them. A case study links China's demography and its geopolitics to the lives of U.S. 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s population pressures to its resulting economic growth, need for economic resources, and geopolitical efforts are examined using the concepts and holistic capabilities that are the academic strength of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3.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梳理西方100多a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 1890s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海洋地缘环境”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多尺度转向”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海洋地缘环境”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 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 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 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 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国际区域资源战略地位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我国开发国际区域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其主要“瓶颈”与机遇。结合国内外实际提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化的国家战略、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制、实施登陆点的产业基地牵动战略和投融资多元化等四大战略。利用AHP法确定中国区域资源产业化的序次和时间表,并分析了需要研制和储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具有建成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的条件 ,是西部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通过对盆地自然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自然资源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6.
宋彭生 《盐湖研究》2000,8(4):70-74
西部的资源赋存并不丰富。对全国经济发展有巨大意义的关键性资源并不多 ,由资源特性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资源的依赖降低 ,对于西部长期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多种疾患 ,以及目前国内外资源环境形势 ,提出西部注重开发技术、知识资源 ,培育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建立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西部开发资源战略  相似文献   

17.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s marked by dramatic events like the reunification of Germany and the crisis of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current changes alter the fundamental building-blocks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can be thought of as constituting a geopolitical transition. T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resulted from a panel discussion hel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in Miami in April 1991. The seven essays 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panel participants on the current geo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their expecta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new world order.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该区旅游资源的分布,交通条件,经济承受能力及接待条件,笔者认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1)开发喀斯特景观系列旅游产品;(2)建设建水、罗平、邱北3个旅游集散中心;(3)开辟4条旅游主干线;(4)开发八大旅游商品系列。  相似文献   

19.
透视伊拉克的地缘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拉克共和国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结合部,是广大中东干旱缺水地区中的一块最大的绿洲,自古以来就是中东的心脏,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近代,伊拉克发现了丰富的石油,更使之成为世界列强的争夺之地。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5分,在全球各国无数人的关注之下,伊拉克战争全面打响了。本文从政治地理的角度对伊拉克的位置、民族宗教与地缘政治的关系,以及未来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供关心伊拉克战争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