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洲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绿洲是干旱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其环境特点、结构和运行机制都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其它生态系统类型有着显著的差别。本文对绿洲生态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讨论了与绿洲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要素的特点 ,以及绿洲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河流沉积构造、结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和沉积相特征,并提出组成曲流点坝标志的两个重要要素及沉积模式。有助于认识古代岩相中点坝层序和对此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河流沉积构造、结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和沉积相特征,并提出组成曲流点坝标志的两个重要要素及沉积模式。有助于认识古代岩相中点坝层序和对此模式。  相似文献   

4.
曾永丰 《中国沙漠》2003,23(3):331-333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诺木洪绿洲农牧业曾兴盛于约3300aBP,衰亡于约2900aBP之后的全新世晚期,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间断。因此,可将晚全新世诺木洪绿洲农牧业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盆地绿洲农牧业的出现、发展与衰亡。从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兴盛与衰亡史中可知,约于3300aBP在柴达木盆地就有了绿洲农牧业,而且盆地绿洲农牧业深受盆地环境变化的控制,干旱和沙漠化是盆地绿洲农牧业走向衰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景观破碎化改变着区域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的连通性,对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选取新疆和田绿洲为研究区,以1970年新疆考察数据与MSS影像,1990、2000、2013、2018年4期Landsat TM/ETM+同月相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景观指数法、移动窗口法、梯度分析及归因分析等方法开展绿洲景观破...  相似文献   

6.
绿洲土地利用评价—以张掖绿洲为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绿洲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扩大,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却相对狭小,再加上掠夺式经营和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绿洲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以张掖绿洲为例,分析评价土地承载力、草场截畜量和城镇土地利用等,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黑河额济纳绿洲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来水条件、绿洲演变过程及绿洲灌溉方式研究后认为, 额济纳天然绿洲灌溉应结合水源条件、地形条件及绿洲分布情况, 宜以埂坝灌溉和浸润灌溉方式为主, 沟灌、畦灌等多种灌溉方式并举的绿洲灌溉模式, 并对进入额济纳绿洲的来水进行了配置。  相似文献   

8.
豫西渑池盆地湖泊沉积特征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秋敏  郭志永  沈娟 《地理科学》2011,31(8):922-928
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剖面进行连续采样,在粒度组成和有机碳含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重建了盆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进程:19543~9240cal.aB.P.,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9240~8039cal.a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039~3473cal.a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439~2931cal.aB.P.期间,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931~2423cal.a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盆地区的人类文化演进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明显,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绿洲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恭 《干旱区地理》1996,19(4):56-59
区域经济学把经济现象(各种经济生产活动的区位配置现象)的载体-地理空间作为研究基础。绿洲区域就是绿洲地理空间与其经济系统时空演化的载体。本文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研究绿洲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绿洲农田土壤水盐运动动力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改进型Picard迭代差分法求解土壤水分运动的混鸽ichards方程,避免了采用Picard迭代求解h型Richards方程所现的质量平衡误差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近40年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库车、沙雅、新和气象站1961~2000年日照、气温、降水和蒸发观测资料,分析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近40年来日照、气温、降水和蒸发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特征.结果显示:近40年来年均日照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为31.64 h/10a,减少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夏、秋和春季;近40年来年均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长倾向率约0.17℃/10a,年内冬、秋两季呈上升趋势,春、夏两季呈下降趋势;近40年来年降水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倾向率约10.16 mm/10a,年内除秋季外,夏、春、冬季降水均呈增长趋势;近40年来年蒸发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约149 mm/10a,年内蒸发量减少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夏、春、秋和冬季.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南缘和田绿洲约特干遗址剖面多指标综合地记录到了近6.7 ka BP以来的环境变化。考虑到此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各指标的变化记录了自6.7—4.0 ka BP期间环境变化的自然过程,揭示出6.5—6.7 ka BP期间的显著湿润期以及出现于4.0 ka BP之后的转干和3.0 ka BP前后的相对冷湿期。自2.0 ka BP开始,人类活动的影响渐趋于显著。  相似文献   

13.
干旱风沙区绿洲森林覆盖率的非线性生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甘肃河西走廊绿洲为例,就干旱风沙区绿洲森林覆盖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影响干旱风沙区绿洲森林覆盖率高低的因素,主要与最大风速(V)和主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L)有关,有效防护距离又受主林带平均高度和有效防护系数(r,或宽度)的影响。②经反复试算,最大风速和主林带有效防护距离的比值(V/L)大小与森林覆盖率(F)高低之间存在着相一致的规律性,不同比值代表着不同主林带平均高度(i)降低最大风速20%以上所需的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依此建立了干旱风沙区绿洲森林覆盖率的非线性生态模型:F=V/L×100%=V/(ri×i)×100%。③用1979—1994年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新建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的实验数据对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η=5.2466<X2 0.05(5)=11.070,差异不显著,因此应用F=V/(ri×i)×100%预报干旱风沙区绿洲的森林覆盖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沙漠增温效应特征及绿洲农业热量资源分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为了进一步认识绿洲高效农业特殊的热量资源,通过研究沙漠增温效应特征表明:沙漠增温效应强弱随距离沙漠远近而不同,100km范围内沙漠对绿洲的平均增温为1.76℃;另外增温效应导致绿洲日、年温差大、干热风及冷害等气候特征;由于沙漠的面积、地貌特点等的差异,使增温效应产生原因及作用程度不尽相同,表现出绿洲农业资源分异规律,并将西北干旱区绿洲分为5个类型区。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许英勤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4,27(2):193-198
以塔里木河下游垦区为研究区,对其1986~2000年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变化主要体现在:(1)随着人类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提高,区域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主要是以人类活动造成的灌木疏林地、低质草地和草地的退化为主;其次,人工绿洲的开垦多在这三类用地上;此外,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淹没了部分这类用地。(2)从斑块的绝对面积来看,始终是以荒地和低质草地为主,且荒地、水浇地、水田、水域和沼泽在两个灌区都是逐步增加的,荒地面积的增加反映了研究区生态退化趋势较为严重。(3)从斑块转移概率来看,研究区居民地、荒地、低质草地以及水浇地至少有94%以上的面积是保持其原来状况的;而沼泽的转移概率达到84%以上,主要转移为水域。反映了区域绿洲景观的主体仍然是以荒漠为背景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以及人工绿洲对水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16.
山地绿洲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吕世华 《中国沙漠》2004,24(1):41-46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5非静力平衡模式, 采用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 通过设计理想的地形和山地绿洲, 模拟研究了山地绿洲环流及边界层特征。山地绿洲的地面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与周围沙漠差异较大, 对形成沙漠绿洲环流有明显贡献。在无山地绿洲的情况下, 地形仅对感热通量有影响, 对潜热通量影响不大。山地绿洲可以使绿洲上空的干冷气流通过下沉气流向下层输送, 在山地绿洲上空形成下沉干冷气流的边界层特征, 它可以抑制由地形形成的向上输送的暖湿气流, 改变地形形成的边界层特征。地形引起的环流是低层复合, 高空辐散。绿洲引起的环流是低空辐散, 高空复合。两种环流呈完全相反的情况。山地绿洲的气候效应可以抑制山地地形的气候效应。  相似文献   

17.
乡镇尺度绿洲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动态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区,根据历史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主要人文驱动因素——人口、经济、技术和市场,设计参考模式、经济模式和生态模式3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模拟未来土地利用数量需求情景,采用CLUE-S模型分别模拟了地方区、兵团区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地方区与兵团区Logistic回归的ROC系数均大于0.7,在40 m×40 m栅格粒度除地方区1998年Kappa系数为0.75外,其余均大于0.8,说明CLUE-S模型能够有效模拟干旱区乡镇尺度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其计算的土地利用空间发生概率是合理的,不同需求情景下的空间动态模拟结果有效性好,可作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决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凤华  赵强 《中国沙漠》2011,31(1):149-155
绿洲是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中最为精华的区域,特殊的气候资源条件及其组合效应是形成绿洲特色高效农业的基础。在暖季,由于沙漠的增温效应,使绿洲的热量资源比同纬度地区更优越。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石河子绿洲为对象开展研究,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了沙漠增温影响下绿洲不同部位的热量条件、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等。并提出沙漠增温系数Z,Z可反映沙漠对与其相邻的特定地理位置的绿洲热量影响敏感程度,解释沙漠和绿洲间的热量联系及沙漠本身的热效应。借助沙漠增温系数,建立了石河子绿洲主要热量要素的估算模型,可以相对动态地估算绿洲区域不同时空尺度的热量状况。  相似文献   

19.
近2000年来甘肃民勤盆地绿洲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民勤盆地是北方匈奴的游牧之地。自从西汉王朝驱逐匈奴以后,农耕文化传入本区,使本区由一个纯粹牧业区迅速演变为农业区。伴随着人类开发进程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加之自然环境的变化,民勤盆地从一个“土沃泽饶”、“可耕可渔”的湿生环境演变为“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干旱荒漠环境。目前,民勤盆地成为干旱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典型,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作者在大量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遥感和地图资料,通过广泛搜集近2000年来民勤盆地绿洲演化的证据,对典型历史时期的绿洲分布范围进行了复原,并制作了相应的绿洲分布图。结果表明,民勤绿洲的开发始于汉代,繁荣于魏晋,萧条于南北朝至宋元,复兴于明清,鼎盛于现代。绿洲的发展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一个自西向东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绿洲面积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绿洲是干旱区脆弱生态体系中由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物源基础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地理单元,其动态变化能够反映区域内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的演替方向。以第四次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同期气象与人类活动数据,应用转移矩阵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规律和环境因素对绿洲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河西走廊绿洲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转移明显,相互间转化剧烈的地类包括耕地、居民工矿交通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2)河西走廊5个地级行政区绿洲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最大的为嘉峪关市(51.97%),最小的为武威市(3.68%);(3)驱动河西走廊5个地级行政区绿洲面积动态变化的主导因子与农耕产业关系密切,预示河西走廊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效率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