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海涛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3,17(4):289-293
在地震周期谱分析和地震间隔周期出现概率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实际资料应用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提取地震活动周期节点优势分布时段,为强震趋势预测提供综合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线性合成概率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频繁,2000年以来出现地震平静现象,为了更好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针对晋冀蒙交界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唐山老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对这些地区的地震活动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给出了R值评分检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线性合成概率方法研究川滇地震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永久 《高原地震》2004,16(3):16-22
利用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分析了川滇地区未来几年的地震趋势,并探讨了该方法的预测效能。研究表明:2006年底前四川及邻区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较小,云南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较大,优势时间为2005年;川滇菱形块体西部发生6 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比东部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强震发生时间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涛  龙海英 《地震》2004,24(10):10-18
在地震周期谱分析的基础上,统计不同地震活动间隔周期出现的概率分布,进而以若干历史地震时间与预测考察时间间隔所隶属的概率进行概率合成,建立合成概率预测方法。新疆不同分区强震回顾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取地震活动周期节点优势分布时段,为强震趋势预测提供综合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周期谱分析基础上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s≥7.0、Ms≥6.5强震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并利用其结果作为预测依据,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趋势做了初步估计.利用该方法,本文还对东昆仑断裂带1900年以来的Ms≥7.0强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基于周期谱分析基础上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方法,对山东内陆主体及其邻近的南黄海、冀鲁豫交界等地区中强以上和中等地震进行了试验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最初以新疆地区7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的强震预测方法,用于山东及其邻近区域的中强以上和中等地震也有较好的检验效果.对各分区的回顾性检验结果表明,方法的R值评分一般在0.6以上,最低为0.5.最后依据展望性预测结果对山东内陆主体区、冀鲁豫交界和南黄海地区未来几年的地震趋势做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新的地震灾变预测途径,探讨了集不同手段之长所构筑的一种新模式,其方法是在灰色模型(GM(1,1))的基础上划分多个与预测值平行的状态区间,考察下一步状态的转移概率,形成灰色马尔柯预测模型,将震级和时间等作为预测要素,通过模型给出了其变化的灰区间和是了大可能值,实例表明,由于灰色预测和马尔柯夫转换概率矩阵两者互补优势,形成的新模型优化了预测结果,作为新方法,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秦乃岗  罗振暖 《华南地震》1998,18(1):116-118
将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TIP-M8)应用于粤、闽、赣交界及近海地区,资料从1985至1995年底。绝大多数地震流函数异常显示,从1995年底起3年内该区将发生5.5级左右地震。1997年5月31日发生的福建永安5.2级地震与此判断相符。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方法,对以新西兰地区相同时间段内地震活动性b值和等地震个数所覆盖空间区域的半径r为例,讨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和强震发生的概率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强震发生的概率总体上与强震发生前一年半时间窗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计算的b值呈正相关关系,与r值呈负相关关系。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研究其他异常分布和强震的概率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最大平均信息量或最大熵原理,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邻区(中国境内)五个带(区)的历史地震活动,求出中强震活动参数并经拟合优度检验后分时段对各带(区)未来地震强度和发震概率进行了估计和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选取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部分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波形数据,通过波形对比分析、震幅比以及频谱等方面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不同之处。把这些不同的方法应用到数字地震台网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分辨出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为今后震相的识别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和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2)这4个地震区与该区周围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板块)之间边界上地震耦合强度大的段落大致垂直;(3)作用于板块边界不同段落上的应力水平差异,可能是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近代大尺度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for predicting strong earthquakes using seismicity patter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eismicity anomalies, generally called anomalous seismicity patterns, as the basis for prediction based on some historical data in the Sichuan-Yunnan seismic zone. Using our results, it can be confirmed that these anomaly patterns, which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the late stage of strong earthquak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stress release in the main shock rupture zone, did exist before many earthquake cases.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repeatability and its validation result, and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repeatability, which will have an application value for strong earthquake tendency 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4.
活断层工作方法在中早期历史地震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丰富,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及世界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地震历史记载并不完备,如:历史地震资料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分布的不平衡;历史地震震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地震有史料记载,但无法编入“中国强震目录”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史料地震学需要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本文以两个应用实例说明把活断层工作方法及现代年代学方法引入早期疑难或缺失的历史地震研究中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 1900年以来台湾及东部海域强震 (M≥ 7)时空分布特征,收集和测定了 1933年以来强震震源机制解。 结果表明,台湾及东部海域存在 3个强震活动带及 4个活跃时段。 29个强震震源机制解较好地反映了 3个地震活动带的区域应力场特征和力源。 研究认为,台湾及东部海域自 1986年开始的第四活跃时段与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第五活跃期有同期活动特点。 据推测,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强震活动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6.
将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75次6.5级以上地震分为52组, 按华北-东北、 西南、 青藏块体、 新疆不同构造区域, 分别对其6.5级以上强震前4级、 5级以上地震活动图像进行了全时空扫描, 选取震前特征图像, 按构造区域进行分析、 总结, 研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像演变的基本特征, 及其震前图像演化的共性和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 强震前不同级别中等地震活动出现二个阶段异常图像转化具有普适性。 5级地震图像后期在时间和空间上配套出现的4级地震的异常图像, 可能是强震孕育过程中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7.
秦乃岗 《华南地震》2001,21(4):27-32
用强震概率增大时段判定法M8方法判断近年来广东省及邻区几个主要震区(粤闽赣地区、粤桂琼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期地震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997年5月福建永安5.2级地震,1999年5月海南5.1级地震,震前约1年半,地震所在区域均出现了强震概率增大时段.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计算结果未发现强震概率增大时段.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Yunnanis located in the east margin of the collision zone between the India Plate and theEurasian Plate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 , where crustal movement is violent and moderate-strongearthquakes are frequent withlarge magnitudes and wide distributions .It is also a place of particularinterest to geo-science 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1970 , 8 earthquakes withmagnitude 7·0 have occurred here .It is a perfect site to study seismicity.Whether or not seismicit…  相似文献   

19.
ProbabilityforecastofearthquakemagnitudeinChinesemainlandbeforeA.D.2005XIAO-QINGWANG(王晓青),ZHENG-XIANGFU(傅征祥)andMINGJIANG(蒋铭)...  相似文献   

20.
汶川8.0级地震前地震趋势分析意见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杰  郭铁栓  杨立明  苏有锦  李刚 《地震》2009,29(1):40-52
该文在系统整理自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到汶川8.0级地震前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提出的地震活动异常和分析意见的基础上, 研究汶川地震未能做出中长期预测的原因。 结果表明: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后, 判定中国大陆处于强震连发阶段, 仍有发生8级大震危险, 但此后的2002—2007年中国大陆周边接连发生大震, 而内部连续6年的7级地震平静, 以及中国大陆5、 6级地震相继出现的显著平静, 是导致2006年以后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预测明显偏低的原因。 南北地震带中段一直是作为近几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 但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后, 对西南地区强震危险的紧迫性估计不足。 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历史上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录, 也是该地震带未作为近几年地震重点危险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