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基于遥感的黄浦江沿岸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上海市1992年和2008年的TM/ETM+卫星影像为基础,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黄浦江沿岸东西分别宽5 km的范围,并以上海市内外环线分割整个沿岸成为4个子区域,利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获取土地利用图。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强度和相对变化率等指标进行定量描述,结合GIS图形空间分析功能绘制新增建设用地图,进而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了黄浦江沿岸土地利用的时间演化和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992~2008年黄浦江沿岸建设用地大量增长,园林用地微量上升,耕地骤减;外环外南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大,东部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强度大于整体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本文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土地利用的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表现为通过数学建模,以湖北省为例,对湖北省近五年来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耕地状况、森林植被覆盖、城市扩展、水域湖泊状况等时空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同时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为定性定量研究我国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提供了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SLEUTH模型的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演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典的元胞自动机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演化SLEUTH模型,改进元胞自动机控制系数的筛选方法,结合驱动力的研究调整模型控制系数,根据长江口北岸流域实际情况设置模型校准参数,提高模型在长江口北岸流域应用的实用性。研究表明SLEUTH模型方法可以获得精度较高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样本点半变异函数拟合和结构性分析,研究表明:当样本点间距小于61km时,土地利用样点间的距离越小,空间相关性越大;当样本点间距大于61km时,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相关性不存在.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样本点半变异函数拟合的结构系数为0.7左右,表明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样本间的变异更多是由随机因素引起的,土地利用样本间的空间依赖性较弱,但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0~2010年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土地变化的变化率、变化贡献率和转移矩阵,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单因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显示,30年来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用地扩张剧烈,增加了55 077.24 hm2,增长率为265.19%;耕地、林地、水域面积迅速减少,耕地减少33 949.17 hm2,减少率为73.93%。研究时段内,人类活动增强以及影响范围扩大是引起深圳市城乡用地急速增长和耕地下降的主因,且土地利用变化受社会经济驱动力的影响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以1997年的TM和2007年的ASTER遥感影像数据的为主要数据源,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获得土地利用变化的数据,并计算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LUCC幅度、动态度和状态指数等指数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耕地和草地大量减少,其他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快速城市化过程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热岛效应为最显著的现象之一。本文针对长株潭主城区,采用1994、2000、2006、2010与2015年5个时相的Landsat影像进行地表温度反演,通过热岛强度与等级分析比较了长株潭三市的热岛效应时空演化特征;结合各时相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量化分析了热岛效应时空演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主城区热岛强度与等级均呈增长趋势;2010与2015年,湘潭市热岛强度大于长沙市与株洲市;建设用地有显著增温效应,而草地、水域与未利用地对强热岛区的降温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9—2019年河西走廊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动态度、核密度等要素,对河西走廊土地利用10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为河西走廊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玉  牛路  赵泉华 《测绘科学》2021,46(8):96-104,140
为探讨抚顺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驱动力,该文以1989-2019年6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设计支持向量机(SVM)多分类器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动态度分析和转移矩阵分析,探究类型结构的变化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其主要驱动力.研究表明:1989-2019年,抚顺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整体结构中,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呈现出采矿用地和林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耕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采矿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动态度分别在[-4%,1%]和[0,3%]内,表明采矿用地和建设用地变化较为显著.根据转移矩阵可知,采矿用地主要向耕地和林地转移,同时耕地和林地被建设用地占用.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选取的12个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原煤产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时空数据模型是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GIS)的核心,它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时态地理数据,但由于其复杂性,目前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介绍了与时空数据模型相关的研究概况,包括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进展、时空数据库中的时间和时空拓扑关系,探讨了土地利用时空数据模型的设计和功能实现,阐述了时空数据模型中变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利用基态修正模型的思想,对模型的框架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了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利用ArcGIS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变化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提取,最后给出了时空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近年四川省部分地区严重旱涝灾害天气成因,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 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了四川省及成都地区2000~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库,并对四川省及成都地区2000~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进行对比研究,对四川省部分地区与成都地区近年气候差异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徐州贾汪矿塌陷积水区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遥感(RS)获取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徐州贾汪矿区1987-2007年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塌陷积水区的数量变化、形态特征变化以及破碎度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7-2007年间,由于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常年积水塌陷区的面积逐步增加;1987-1997年10年间,季节性塌陷积水区与常年塌陷积水区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1997-2007年10年间,由于部分矿井停止开采及土地复垦的推行,季节性塌陷积水区的数量锐减,斑块形状变得规则且分布趋于分散。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理国情市情普查监测成果数据,采用时空变化监测分析方法,从地理空间层面对城市韧性进行评估,为韧性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首先,研究了多源异构时空地理数据大融合,建立了城市空间韧性数据库;然后,综合运用GIS技术、DSM差分技术、遥感影像识别等先进技术,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了城市基础韧性研究;最后,以城市高危仓储分布和监测方法为例,进行了城市韧性专项监测研究。综上,本文所述方法将大幅度提升地理信息数据服务韧性城市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运用RS、GIS、GPS等新的技术手段,分析、提取了石屏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结果显示,石屏县新的土地控制面积为3 041.37km2,与2004年变更调查统相比较,现有辖区面积增加0.53km2。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面积达25.40 536×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3.53%。通过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更新调查,有效掌握石屏县土地利用状况和动态变化,查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供应,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3S"及其集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S"技术在国土部门中应用以来,极大地推动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技术的发展,由于"3S"技术各有侧重,加之目前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具有变更速度快、数据精度要求高等特点,"3S"技术集成应用成为必要和趋势。"3S"集成模式多样化,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要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速度、数量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相适应的集成模式,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相似文献   

16.
王莉  陈龙乾  袁林山  庄威 《测绘科学》2009,34(3):171-174,240
本文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分析了兖州市1998年和2002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综合考虑波段间相关系数和OIF指数,选择最佳波段组合进行图像解译,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大似然分类器(MLC)和支持向量机(SVM)的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进而利用SVM分类结果进行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获取兖州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并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最后提取TM/ETM+影像的RDVI,基于线性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分析了植被覆盖的变化。结果表明,基于多时相TM/ETM+影像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实际统计数据较吻合,适合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化,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区,以1989年和2009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综合分类法和二值化方法提取居民用地信息,运用GIS空间分析、扩展面积、扩展强度指数等模型对研究区20年来的居民用地扩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居民用地方位变化情况,简述了居民用地扩展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角度看,滨海新区20年来,研究区内的居民用地面积总体扩展了3.35倍,北部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18.
张红月  梁勇  王亮  赵荣 《测绘科学》2013,38(1):100-103
本文以西部测图成果数据为基础,经拓扑检查与纠正、合并、裁剪、拼接、相交及化简等空间数据处理后得到青海省西部两县对比数据,将所得矢量数据转入ArcInfo中,对两期数据进行空间叠置分析,获得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构建分形指数模型、地类图斑格局指数模型,计算各地类的分形维值、稳定性指数及景观格局指数,根据复杂程度和稳定性指数对两县的地类进行排序,并根据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8年间两县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的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明  卞正富 《测绘科学》2007,32(6):176-178,98
平顶山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煤炭、耕地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为此,基于平顶山市城区1994年TM和2002年ETM+两个时段的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求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动态度、耗减度、开发度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煤炭开采、城市发展对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8年间,该地区耕地、林地大幅减少,城市用地、工矿用地、荒草地大幅增加;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荒草地、工矿用地、城市用地,减少的林地主要转化为荒草地;受北部矿区条件的影响,市区发展主要朝东、西、南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