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潜艇在作战过程中遭受战场损伤,会对潜艇的作战效能造成不良影响。正确处置战场损伤,迅速恢复作战效能,对于潜艇有效履行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战损抢修讲究的是在最短时间完成抢修工作、恢复装备运行,利用贝叶斯网络具有对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能力,可以有效明确战损抢修优先权,弥补潜艇战损抢修决策不一致所带来的时间损失。主要是将潜艇上的系统设备按照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网络连接,构建潜艇装备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计算各系统设备遭受破坏时对潜艇作战态势下的影响程度,确定该系统设备的战损抢修优先权。由此可以编排出各类应急处置行动的先后顺序,提高战损抢修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反潜作战,在加快装备更新换代的同时,不断改进作战体系和样式.其中网络中心战是美军推进新军事革命的重要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改进信息和指挥控制能力,形成涵盖太空、空中、水面、水下的攻防对抗体系,其发展经验对于提升我国航空反潜作战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动态测量系统中时间同步问题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传感器动态测量系统中时间严格同步是实现系统实时、准确获取空间目标位置、姿态等信息的关键。围绕解决传感器间数据同步问题,提出针对两台计算机的时间同步方案,制定传感器数据采集方案,提出相应的数据内插算法。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及算法成功地解决了多传感器动态测量系统中的时间同步问题,系统综合测试精度优于0.05mm,远远高于0.465mm的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4.
用于海洋探测的多参数拖曳荧光计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作者研制成功的拖曳荧光计系统。该系统的荧光传感器采用了光源调制和信号同步解调技术,同时在受光器上采用了专用遮光导水暗盒及弯曲导水管,确保荧光传感器在探测体积内水体及时交换,并能有效地消除海中太阳光的影响。系统能在任一日光强度下从海表层至80m水深任一深度,走航拖曳速度在2~10kn内平稳地水平工作。该拖曳体内安装有荧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深度传感器和多路传输电子线路装置。通过一根直径为14mm的电源/信号传输七蕊铠装电缆将拖曳体与手摇绞车及船上控制器、数据采集、记录显示器连接在一起,可以同时测量光学和水文参数,这些数据为0~5V模拟电压量输出。该系统进行了多次水池和海上现场实验及应用,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并且借助于荧光示踪染料完成了多处海区的水体混合扩散测量实验任务,建立了实验观测方法。本文还介绍了该系统的构造、现场测量实验数据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今日军情     
美海军可能将1架P-3C 型机改装为 EP-3E 型机7月初,美国防部发言人表示,美海军计划将曾迫降在中国海南岛的 EP-3E 型电子侦察机修复后重新服役,但如果维修费用过高,则有可能将其报废,并将1架 P-3C 型反潜巡逻机改装为 EP-3E 型电子侦察机。飞机改装费用预算已经提交美国国会批准。美海军研制新型网络中心战系统美国海军现正在准备为其航母战斗大队配备一种有网络中心战能力的“海军火力网”(NFN)系  相似文献   

6.
浅地层剖面系统在海洋工程勘察、海洋矿产资源探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EdgeTech公司生产的3200系列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Chirp信号浅地层剖面系统,该仪器原始记录的JSF格式数据与传统的SEGY地震数据格式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具体体现在文件头和道头部分,特别是数据记录方式上它同时记录了包络信号和振幅信号两种类型的数据。因此,编写适用的C程序代码将JSF原始数据转换为包络信号和振幅信号两种类型的SEG-Y标准地震数据,并运用该程序读取并转换了南海北部某区域的实测浅剖数据,并分析了浅剖资料解释中采用包络信号数据的原因,为利用振幅信号数据反演海底反射系数等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尼尔—布朗仪器系统公司出品的MARKⅡB型CTD系统中的交流数字化器,它对交流信号利用逐次逼近逻辑,它能与传感器接口信号良好匹配,并能将此信号精确地转换为二进制代码。  相似文献   

8.
船载多传感器综合测量系统集成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多波束测深仪、GNSS、IMU、传感器稳定平台等传感器,采用非接触式的测量方式同步获取水上水下地形,在海岸带和海岛礁测绘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由于测量瞬时数据量大,系统点云实时显示是采集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地控制时间同步的前提下,优化数据融合效率,采用VTK(visualization toolkit)技术实现了海岸线上下一体化点云实时显示,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信息挖掘能力和现场决策支持能力,最终实现了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  相似文献   

9.
水下机器人神经网络滤波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滤波技术能提高水下机器人传感器信息的可靠性和精度 ,以保障水下机器人智能作业的顺利完成。将水下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隐式地分布在网络权值上 ,构造BP神经网络 ,进行水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预报 ,并将预报值与平滑后的实测数据相结合进行滤波 ,有效去除信号的噪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达到很好的滤波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一种用圆金属波纹瞠片做为一次仪表而将被测量压力转换为频率信号的远测传感器。它具有构造简单、性能稳定、灵敏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该传感器原是用于近岸波浪遥测系统中,但对测量水深、潮汐、气压、重力等同样可以应用。运用数字方法可以很方便对信号进行处理,分辨率可达1/10毫米。  相似文献   

11.
地震检波器是实现把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不同检波器具有不同的相位特性和频率特性。从检波器的振动理论方程着手,分析了地震资料反射品质与检波器特性的关系。结合地质任务和技术指标要求,在相同采集因素条件下,执行特定的试验内容,考核了不同检波器类型及其性能,对资料进行了有益的处理方法尝试,获得实用而有意义的结论。在目的层较浅的探区,试验数据表明采用自然频率较低的检波器和特殊的低截处理方法同样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地震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该波浪数据采集系统应用重力测波仪作传感器,由IBM—PC/XT微型计算机控制,将模拟信号经过A/D转换器进行波浪数据采集。采集到的数据按设计格式存入软盘,以便用处理程序进行统计和谱分析。本系统的数据采集程序在1987年9—11月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考察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测波浮标中GPS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共同作用下对近海测波的影响。介绍了测波浮标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框架和硬件设计;为提高测波浮标系统的测量精度,对多传感器进行了优化配置和信息的融合处理,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设计性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田雨  于厚隆 《海洋技术学报》2002,21(1):34-36,63
文章介绍了在时间常数测量装置中所涉及到的几个控制问题 ,系统采用由计算机为上位机和以可编程序控制器 (PL C)为下位机构成的两级控制模式。在上位微机中使用 VB5 .0编程语言设计了微机软仪表面板风格的监控程序 ,通过 RS2 32通讯接口将上位微机操作指令送至 PL C完成控制过程。本文还介绍了传感器运动速度的控制和测量 ,传感器穿越阶越界面的运动控制以及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V-FIN 1074拖曳体原系统程序为中心,以实测数据流为线索并结合硬设备特性,较详细地分析了程序各模块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进而把原来数据处理较粗糙的“封闭式”系统扩充为可提供实测数据文件较适合研究需要的“开放式”数据处理系统。 分析表明,该系统的使用与维护方法对实测数据精度有很大影响。如实时设定的实际采样率和压力传感器零点、对传感器校准与标定的正确性等诸因素均可影响实测数据的精度。本文对该系统的开发、使用与维护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波浪谱分析是研究随机波浪、构建波浪模型、计算海浪要素的主要方法,也是海洋工程设计、波浪能应用研究等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现场波浪数据的获取仅局限于波浪特征参数和部分频段数据,为了获取准确有效的波浪谱信息,提出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测波传感器相结合的波浪谱数据获取方法以及利用北斗短报文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综合考虑波浪谱数据特点和北斗短报文通信能力,波浪谱数据选用半精度数据类型编码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传输格式。现场海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全波谱数据计算和传输较为准确,有效波高、峰值周期、平均波向和方向扩展的准确率相比于单独GPS传感器计算结果分别提升了12.5%(0.1m)、5%(0.2s)、8%(13°)和13%(8°),为海浪观测资料获取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可以进一步满足海洋多要素研究和对完整频谱分析的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介绍国外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情况,结合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感器网络在海洋监测中应用的概念和内容,并对应用技术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2003年完成定型生产并投入使用的新型号拖缆式验潮仪为例,简要介绍了设备的设计思想、实现方法和新特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嵌入式计算机的选型、智能探头、汉字和图形人机界面、多路串行通讯、潮汐数据实时获取和系统在应用升级等设计细节。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two algorithms for the retrieval of high-resolution wind and wave fields from radar-image sequences acquired by a marine X-band radar. The wind-field retrieval algorithm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ind directions are extracted from wind-induced streaks, which are approximately in line with the mean surface wind direction. The methodology is based on the retrieval of local gradients from the mean radar backscatter image and assumes the surface wind direction to be oriented normal to the local gradient. In the second part, wind speeds are derived from the mean radar cross section. Therefore, the dependence of the radar backscatter on the wind vector and imaging geometry has to be determined. Such a relationship is developed by using neural networks (NNs). For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algorithm, wind directions and speeds from nearly 3300 radar-image sequences are compared to in situ data from a colocated wind sensor. The wave retrieval algorithm is based on a methodology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enables the inversion of marine radar-image sequences to an elevation-map time series of the ocean surface without prior calibration of the acquisition system, and therefore, independent of external sensors. The retrieved ocean-surface elevation maps are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ing radar-derived significant wave heights, with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s acquired from three colocated in situ sensors. It is shown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radar-retrieved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curacy of the in situ sens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