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相似文献   

2.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和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珍珠(Salsola passerina)灌丛在干旱和湿润条件下的蒸腾耗水特征,并探讨从叶片到灌丛尺度转换中,在非破损状态下植物叶面积的可靠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用图像法获得非破损状态下植物叶面积是可行的,基于植物叶面积通过尺度转换得到灌丛尺度的蒸腾量与蒸渗仪测定的蒸腾量具有较高一致性(r=0.9752,P<0.01)。干旱条件下,红砂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主要影响因素为气孔导度(P<0.01);湿润条件下,红砂和珍珠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气孔导度、空气相对湿度、饱和蒸汽压亏缺和光合有效辐射(P<0.01)。珍珠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均高于红砂。此外,干旱条件下红砂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均高于湿润条件。通过尺度转换得到的灌丛尺度的蒸腾量和蒸渗仪测定的蒸腾量的结果均表明,红砂的蒸腾量始终大于珍珠,且随土壤湿润状况的改善而增大。红砂灌丛蒸腾量与蒸散量之比在干旱条件下(T/ET=21%)较湿润条件下高(约2%)。同时,红砂灌丛T/ET高于珍珠灌丛。因此,基于图像法获得的叶面积参数可用于从叶片(便携式光合仪法)到植株及灌丛水平(称重式蒸渗仪法)的植物蒸腾耗水尺度转换研究。  相似文献   

3.
黑碳在开封古城黄泛地层沉积旋回划分中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次黄河泛滥使现今开封城市地面以下叠置数座古城,出现"城摞城"奇观。泛滥之后的城市重建等人类活动常常扰动正常的沉积层序,给粒度旋回划分带来巨大困难,因此需要寻找其他代用指标。分别在"城摞城"中心区(ZKsz)和郊区(ZKjm)获取25 m连续岩芯,以10 cm间隔分样;用激光粒度法结合筛分开展沉积物粒度分析,用Lim法(1996)测定黑碳含量,用小波分析划分沉积旋回。结果表明:ZKjm岩芯的粒度旋回界线大多与黑碳旋回一致,表明黑碳含量可以作为划分沉积旋回的代用指标。ZKsz钻芯深度8.8~23.5 m之间的地层,粒度旋回和黑碳旋回的数量及其界限基本相同;北宋以后地层(深度0.3~8.8 m)的粒度旋回只有2个,而黑碳旋回有7个,表明黑碳含量适用于城市扰动地层的沉积旋回划分。  相似文献   

4.
江西南昌横岗“砂山”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第四纪砂沉积的成因仍然存在争论。通过对江西南昌横岗"砂山"剖面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的研究,分析探讨"砂山"的成因。结果表明:石英颗粒大多呈次棱角状到次圆状,表面具有碟形坑、新月形坑、麻坑等风成特征,还存在贝壳状断口、V形坑、水下磨光面等水成特征,SiO_2溶蚀和沉淀也显著发育。综合分析,横岗剖面是河床砂经风力近距离搬运堆积而成的,是长江中下游第四纪风成砂的一部分。横岗剖面由下而上黄色砂层与褐红色砂层交替出现,褐红色砂层石英砂磨圆度较黄色砂层略好,黄色砂层石英砂表面较为洁净,外动力在石英颗粒表面留下的机械作用痕迹较为清晰,褐红色砂层石英砂表面SiO_2溶蚀和沉淀作用显著发育,部分颗粒表面机械作用痕迹被SiO_2溶蚀和沉淀所遮蔽或改造,颗粒表面凹凸不平,横岗剖面颜色和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的变化记录了该地区由干到湿气候环境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5.
格网人口图的计算机制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江苏为例,对约100幅地形图进行全盘采样,获得三万多居民地小方块数据,应用小方块与人口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获得三万多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做出分别以格网分区图表法、格网分级比值法、等值线法表示的三幅江苏省人口密度图;以定位布点法表示的江苏省人口分布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大量人口数据为基础编制而成。  相似文献   

6.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两种超旱生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光合作用受环境变化影响明显,具有一定的可塑性:①在土壤含水量(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好的8月22日,两植物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不明显双峰型。Pn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7.74±0.79)μmol\5m-2\5s-1 和(5.64±0.75)μmol\5m-2\5s-1;Tr也是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24.38±3.07)mmol\5m-2\5s-1和(15.41±2.01)mmol\5m-2\5s-1;水分利用效率(WUE)则相反,日平均珍珠大于红砂,分别为0.35 μmol·mmol-1和0.31 μmol·mmol-1。②在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差的9月28日两植物Pn、Tr日变化呈单峰型,且值明显小于8月22日,而WUE则高于8月22日。通过对两种超旱生植物小枝水势、叶片气孔导度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理特性变化的分析,得出两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气孔和非气孔等多种环境及自身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硝酸钴、氢氧化锂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钴酸锂超细粉体。通过XRD、SEM研究了粉体的晶体结构、形貌等,表明水相共沉淀法合成的粉体层状结构、晶体发育完善,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范围窄,大部分颗粒粒径在2~3μm间。充放电循环测试表明,电压平台高,在0.2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89.8 mAh.g-1。电化学性能及阻抗测试表明,在4.027 V/3.829 V一对氧化还原峰,对应于Co2+/Co3+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8.
放牧对阿拉善荒漠草地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对阿拉善荒漠草地不同放牧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草地基况一致的条件下,经过连续6a不同强度的放牧,0~ 20cm土层土壤容重轻牧和重牧区低于中牧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颗粒组成极粗砂、粗砂和中砂含量增加,细砂、极细砂、粉砂和粘粒含量减少,过度放牧加快了土壤风蚀沙化。0~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C、全P的含量和C/N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依次降低;全N、全K、pH末发生明显变化;速效N和速效K重牧区显著高于轻牧区和中牧区;速效P轻牧区高于中、重牧区。土壤有机C与全P、速效P呈显著正相关;全P与速效N和K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P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1996~2008年宿迁城市化过程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宿迁城市化动力机制,得出:(1)不同时段的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对宿迁城市化具有不同的推动作用;(2)地区生产总值和每万人拥有图书数与城市化综合得分呈正相关,对宿迁城市化综合得分起积极影响;而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和道路清扫保洁面积得分与城市化综合得分呈负相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河北坝上高原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哈斯 《中国沙漠》1997,17(1):9-14
根据河北坝上高原农田土壤风蚀物的观测与采样分析结果,风蚀物含量随高度的增加,在0~20 cm高度内以指数函数规律递减,反映了以跃移质为主的风沙流结构;在20~100 cm高度内以幂函数规律递减,反映的是悬移质为主的风沙流结构。在风蚀物粒度组成中,随高度增加,砂级颗粒含量减少而粉砂及粘土含量增多;随风速与输沙率的增加,砂级颗粒含量增多而粉砂及粘土含量减少。对风蚀物各粒级含量与高度的相关分析表明:易以迁移形式运动的粒径0.25~0.1 mm土粒百分量以幂函数形式向上递减;沉降速度较低的粒径<0.1 mm土粒百分含量成幂函数形式向上递增。此外,风蚀物平均粒径随高度变细且在50 cm处细于0.1 mm,因此,土壤颗粒成为悬移物质而上升到50 cm以上高度时可能搬运到较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寡营养细菌(Oligographic bacteria)及其固沙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的下层(沙物质层)分离到一株寡营养细菌,G +;细胞大小在0.328~0.746×0.171~0.240 μm;菌落圆形;直径5 mm,白色光滑,隆起明显;兼性好氧;该菌可在含碳量1~15 mg\5L-1培养基、10~70 ℃、pH值 5~11的环境中生长,较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5~37 ℃;最适pH值范围为8~9;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大量的黏多糖,室内培养72 h黏度可达9 000 mPa·S。将黏度为1 500 mPa·S的菌体培养液喷洒在流沙表面后,能够形成可以粘连沙粒约6 mm厚的寡营养细菌结皮层,该结皮层不仅能够固沙而且具有一定的减缓土壤中水分蒸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磷表面包覆正极材料LiCoO2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低温固相法制备了单质磷表面包覆LiCoO2超细粉体,研究了不同包覆量对LiCoO2粉体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研究了晶体结构、形貌等。分析表明包覆的粉体具有层状结构,表面光滑,粉体分布均匀,粒径分布在0.2~0.6μm之间。充放电循环测试表明:与LiCoO2相比,包覆磷后电压平台略有下降;当单质磷包覆量为5%时,正极材料LiCoO2的初始容量为173.3 mAh.g-1,50个循环后容量为143.2 mAh.g-1;在0.5C倍率下,正极材料LiCoO2初始容量144.0 mAh.g-1,100次循环后容量118.3 mAh.g-1,平均每次容量损失为0.18%。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湖东沙地典型剖面的AMS14C测年数据表明该剖面记录了当地约10 ka BP的风沙活动及环境变化。对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粒度参数、粒度环境敏感指标等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磁化率和青海湖盆地相关研究中风成砂、黄土和弱发育古土壤、古土壤的OSL、AMS14C年代数据等,进行全新世以来的风沙活动及气候环境变化讨论。结果表明:(1)粗颗粒敏感组分(138~156μm)可以用来指示风沙活动的强弱,细颗粒敏感组分(2~5 μm)可以用来指示成壤作用。(2)10~9ka青海湖盆地气候状况较全新世之前略有好转,暖湿程度增加,部分区域开始发育古土壤,但总体上古土壤、弱发育古土壤、黄土、风成砂共存;9~4.2 ka青海湖盆地水热组合条件较好,风沙活动弱,大部分沙丘固定成壤,但9~8 ka和4.2 ka左右风沙活动较为频繁的特征可能指示了8.2 ka和4ka冷事件;4.2 ka之后特别是2 ka之后风沙活动显著增强,气候朝干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应用网袋法和砂滤管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米槠、杉木细根及两树种细根混合样品分解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研究细根分解,米槠细根在自身群落中分解最快,月分解速率分别为0.0052(0~1mm)和0.0080(1~2mm)。此外,米槠细根及其混合样品在米槠林中分解,1~2mm径级分解快于0~1mm径级;而杉木细根及其混合样品在杉木林中分解,规律相反。林地土壤环境条件、各径级细根自身的质量特性是影响细根分解的主要因子。(2)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均能应用Olso负指数方程进行较好的拟合,拟合的各项指标相近。在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运用砂滤管法研究细根分解具有可行性。此外,砂滤管法研究细根分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规律,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藏南沉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通过对藏南沉错粒度参数的分析 ,并结合与其它环境代用指标的比较 ,可以将本地区约 1 40 0年来环境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约 5 93A.D.~ 82 1 A.D.是湖泊水位相对较高而且变化频繁的时期 ,反映了波动较大且比较湿润的气候状况 ;约 82 1 A.D.~ 1 343A.D.是一个较长的气候相对稳定时期 ,粒度指示该阶段湖泊扩张 ,湖面升高 ,反映了湿润的气候状况 ;约 1 343A.D.~ 1 892 A.D.是一个气候波动十分剧烈且频繁的时期 ,其中约 1 60 2 A.D.前后可能出现了一次短时间的流水突然增加 ,而在这前后各有一个浅水阶段 ( 1 343A.D.~ 1 5 1 2 A.D.和 1 670 A.D.~ 1 892 A.D.) ,反映了湖泊补给程度的减弱 ;1 892 A.D.~1 998A.D.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湖面变化不太明显 ,而 1 892 A.D.前后具有一个明显的补给水动力减弱的变化。粒度参数所反映的湖面波动与环境变化得到了其他环境代用指标较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砂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塔克拉玛干腹地沙漠砂具有特殊的岩土工程性质。在对沙漠砂室内大中型槽原位模拟试验和现场原位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静力触探、标准贯入指标和沙漠砂密实度、抗剪强度间的经验关系,并且将部分经验公式表格化。研究结果表明: 已有用标准贯入指标N值估计砂土密实度的标准用于评价沙漠砂时会得出较保守的估计;另外沙漠砂内摩擦角与相对密实度和含水量的关系密切,内摩擦角随相对密实度的增加而增大,非饱和砂内摩擦角随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热带气候的北界问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按照我国季风热带气候的特点,根据华南100多个台站近三十年气候资料拟订我国的热带北界,采用了如下气候指标:(1)最冷月均温15℃;(2)极端低温多年平均3℃;(3)绝对低温O℃;(4)年平均霜日1—2天;(5)≥1O℃积温>500℃;(6)热带天气型日数占各型天气日数约达80%.据此划定的热带北界自粤西高州,东出粤西沿海—珠江口—粤东沿海—台湾中南部沿岸,西延桂南沿岸—滇南西双版纳南部—向南流的各河谷南端及盆地.我国热带成带状,但不很连续,有些成“飞地”插入南亚热带.北界全长约3000km,热带陆地面积约8X10~4km~2.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气温插值方法多将高程、经纬度等作为影响因素,无法解决风向、风速对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顾及风向和风速的气温空间插值方法:1)根据气象观测站点的风向、风速数据进行插值,生成连续的风场表面;2)基于该风场数据利用高斯扩散模型构建成本表面;3)利用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计算观测点与待求点的累计移动成本最短路径(SPOCMC);4)将SPOCMC作为协变量进行薄盘光滑样条插值以实现气温插值。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选取山东省109个气象观测点样本数据,以SPOCMC、DEM和SPOCMC-DEM分别作为协变量对气温数据进行薄盘光滑样条插值,结果显示:SPOCMC-DEM法的MAE和RMSE均值(分别为0.517、0.779)略低于SPOCMC法(0.583、1.016),显著低于DEM法(0.809、1.231),表明添加SPOCMC作为协变量可有效提高气温空间插值的准确性。在江苏省与贵州省的插值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密闭室红外气体分析仪法(IRGA法)观测了中亚热带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动态变化,并比较了IRGA法与碱吸收法(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后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呈单峰曲线,与土壤温度的昼夜变化基本一致,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13∶00~17∶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3∶00~7∶00;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日呼吸速率,但明显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马尾松林对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降低程度高于板栗园和百喜草地,且对夏季的降低程度影响最大.而IRGA法和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幂函数关系,AA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为IRGA法的27.5%~218%,平均为76.2%.当土壤呼吸速率较低时,AA法比IRGA法高估了土壤呼吸速率;反之,AA法则低估了土壤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20.
钱亦兵 《中国沙漠》1985,5(2):36-43
本文通过对新疆伊犁塔克尔穆库尔沙漠砂的粒度分析和矿物鉴定,并结合野外实地资料,探明了沙漠砂的来源与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漠中,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沙——水成沙和风成沙在粒度特征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仍保留着前者的痕迹。两者所含矿物种类相同,其中各类矿物所占比例大致相似,表面结构也无显著区别,证明该两种不同类型沙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来自同一物源。水成沙是源于天山山脉,流经伊犁盆地,汇于伊犁河谷的水系搬运而来;风成沙是在本区沙漠形成过程中,由水成沙进行短距离搬运经不同程度的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