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板块构造、活断层分布、地壳运动这三个方面的最新资料将台湾地区划分为东、西两个地震区和六个地震带。对各地震带11a来的地震目录计算了广义维数Dq和多标度分形谱f(α),然后绘制成Dq—q曲线和多标度分形谱f(α)—α以及分维时程曲线。综合分析后发现:(1)地震活动的时间结构是多分形而非单一分形结构;(2)台湾地区在大震前后的1~2a内,大震所在的地震带内地震时间结构的Dq—q曲线和多标度分形谱f(α)—α大都出现异常形态;(3)功时程曲线分析可以为强震的时间预报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频繁发生地震的台湾地震带如何划分活动高潮期,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有仪器记录以来的80年(1901-1980)台湾地震资料,尝试提出一种划分活动高潮期的能量基准水平,结合地震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强震序列等特征,确认出台湾东、西带的活跃期和平静期,分析了其活动规律。尤其通过比较台湾东带两个活跃期最后一个活跃时段,发现在最大震级和活跃持续时间的量级上,空间强震迁移的紊乱和能量释放出现“回光返照”现象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反映了台湾地壳构造运动内在周期规律,这对预测台湾地震活动将是十分有意义的。文中最后比较了台湾东、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差异,从板块构造活动观点来看,这种差异可能同台湾东、西带地震分属于板缘和板内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3.
地震活动是全球构造运动的表现之一,按照全球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地震活动从其分布区域的构造特征来看,分为3类:板间地震、板内地震和洋脊地震。一、地震活动性指数A(b) 地震活动是地球本体的一种基本属性。研究全球地震活动性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分析一个特定地区的地震趋势是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和不可缺少的背景条件。地震活动性一词虽  相似文献   

4.
从卫星观测数据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中的参考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卫星观测数据中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是近年来的一个跨空间物理、地震学和板块构造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收集整理了部分近年来国外学者在该方面研究的论文,以供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动态》1997,(11):1-21
近年来,地球科学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继板块构造学说问恨之后,对全球的系统研究,从宏观上大大推动了对地球的认识,大量高新的技术的应用也使地球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资源,环境,灾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又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给地球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世界分区强震与中国地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淑韵  吴佳翼 《地震学报》1995,17(2):172-179
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学的观点,将全球强震活动区划分为17个地震带.用地震活动性指数A(b)作为对应的地震活动水平的标量,引用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求出用世界强震资料预测中国华北未来一年内地震危险性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7.
如何从卫星观测数据中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是近年来一个跨空间物理学、地震学和板块构造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回顾和分析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在震例研究方面的成果,并提出了进行震例研究的思路和步骤.  相似文献   

8.
小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否能为区域构造形变提供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为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利用旧金山湾地区28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对比这个地区小震释放的应变和由地质形变测量、大地形变测量、板块构造形变测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我国台湾岛的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简要地论述了台湾岛及其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重力异常、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等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地震构造带,对台湾岛上7级以上强震的发震构造条件作了初步讨论,最后用板块构造观点探讨了本区地震的构造成因  相似文献   

10.
刘光夏 《华北地震科学》2000,18(3):71-74,80
台湾省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之后的两个月,出版了一本地震通俗读物-“变脸的大地”。扼要介绍了台湾地区的板块构造环境、震中区构造以及破坏情况。此书对民众和专业人士皆有裨益。本文将予评介。  相似文献   

11.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外壳岩石圈块体在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自5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对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观点认为是"自下而上"机制,即板块运动受控于板块之下的地幔对流系统,特别是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柱作用于板块底部,促使大陆裂解,并驱动板块运动.而现今较为普遍接受的观点则是"自上而下"机制,即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自身的负浮力(即重力大于浮力),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均受控于板块的俯冲作用,因此板块构造又被称为俯冲构造.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的支持.进一步研究表明,个别板块增速、减速与单一地幔柱活动在百万年时间尺度具有耦合关系;多个板块内稳定克拉通地区地表隆升、沉积速率与地幔柱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亿年时间尺度存在时空相关性;而全球范围的超大陆聚合、裂解与超级地幔柱活动在二十亿年以来的地质历史时期表现为周期性耦合关系.这些不同时空尺度的耦合现象均表明,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地幔柱构造对板块运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需要将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这两大地球构造体系加以联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才能获得对板块构造和整个地球动力系统运行机制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陈立德  付虹  张翔  胡小静 《地震研究》2019,(1):1-10,I0001
简述弹性回跳学说、板块构造模型及岩浆活动型地震等地震力学成因的现有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唐山震区的壳幔深部结构、前兆异常时空演化等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唐山地震力学成因为岩浆活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唐山地震前兆机理进行了研究,指出岩浆活动既是该地震发生的成因,也是各类前兆异常的成因,它们是岩浆活动这枚硬币的两面。最后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地震和前兆的成因,才有可能用前兆资料对地震三要素做出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13.
大陆地震     
1.引言从地质学的观点出发,地震与地壳不同深度岩层中由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积累、脉冲式地释放有关。新的全球构造学现在已成为地震成因广泛流传的学说:地震发生在巨大岩石层板块相互碰撞的边缘。碰撞产生了地震,其震源位于地球深部。但是也有不少破坏性地震根本没有发生在板块边缘,而是在它们的后方部位,其震源并不深。从板块构造的角度来说,这类地震有些不合理。然而,这真的是不合理吗?大陆内部的震源并非与板块的漂移有关,而是与大陆地壳所特有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海洋地壳构造与形变取得极大成功并被全球地球科学家所接受。但是人们也意识到,大陆内部构造形变并不能完全被板块构造理论所解释,因此板内构造与形变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探索的热点之一。在过去20多年的大陆动力学研究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假设。针对中国大陆内部的形变模式,  相似文献   

15.
章纯 《地震工程学报》2007,29(3):230-234,297
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板块构造边界条件和板内构造分布特征对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基本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根据研究区受周边板块作用的情况分析板块边界作用力的变化对内部应力场的影响。对比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解释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根据黑龙江亚板块所处的地震动力学环境和构造物理条件,结合区域地震活动图像,分析研究总结出的地震活动特征,着手建立了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历史和新近地震活动的检验,证明该模型可以较为圆满的解释区域内绝大多数显著地震活动现象,对未来地震趋势研究工作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1980年到1992年间震级M≥6.0天然地震的全球数字地震台网记录,搜集约30000个长周期地震图波形数据,建立了周期为85-250s的全球Love波和Rayleish波相速度变化模型.全部地震图均通过时间域和频率域的质量控制,震相为短大圆弧和长大圆弧基频振型G1,R1,G2和R2.利用将区域高分辨率反演结果嵌入全球模型框架的混合反演参量化方法,以及地形、地貌和地壳厚度模型,得到校正前、后的两种反演结果.与已有全球相速度模型比较,长波分量的幅度和空间图像符合较好.短周期相速度异常反映了地表板块构造,与大陆地盾、大洋中脊和构造活动区相关;板块构造相关性随面波周期增大而逐渐消失;部分海洋热点与100-200s周期的低速异常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依据地震地热说原理,搜集国内外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的成果.揭示了地震柱的物理属性。得出全球24个地震柱中已有资料的20个地震柱的深部地幔圆锥体均具有P波高速异常体特征,相反,只有火山和浅源地震活动而无中、深源地震活动的地区,比如冰岛和夏威夷,其地幔深部则为P波低速异常体。为解释这个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构造现象,引入空化理论解释并提出了3个假设。地震柱概念是地震地热说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构造基础,是与当今流行的地质学派板块构造、地质力学和地幔柱理论的最大区别。深入解读地震柱的物理属性及其构造学意义.或许能为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带来革命性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科学院院士William R. Dickinson教授是享誉世界的地质学家.他被誉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先行者,开创了沉积大地构造学科,推动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他架起了地质学与考古学的桥梁,为恢复大洋洲岛屿人类的迁徙过程提供了关键证据.文章通过对Dickinson教授的生平介绍及其主要学术成就解读,探讨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冀望为中国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成长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地震灾害--应汲取的教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强度和破坏范围不定的现象.每年有数百万地震事件被遍布在全球的无数地震仪所记录.这些地震的发生地点,根据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理论是完全可以预知的(这里指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缘上--译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