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洋沉积物中41种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海洋沉积物样品的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提出了同时测定41种元素的可能性及使用性,对所得结果均用多种国际参考物质(NBS SRM1632a,1633a,1571和USGS BCRI等)作了准确度检验,几乎所有分析值与文献值都是吻合的,表明该方法准确度很好。同时对方法的精密度也进行了检验,除计数统计外的统计误差总和均在3—5%之间,三次测定结果重复性均好。利用此方法包括中子活化结合同轴Ge(Li)和平面高纯锗γ谱仪,测定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区沉积物的41种元素,为研究多元素的地球化学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
浙江沿海贝类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水平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6年秋季在浙江沿海潮间带采集的27个典型的双壳纲、腹足纲和头足纲类软体动物(贝类)样品,分析检测了其肌肉组织中锌、铜、镉、砷、铬、铅和汞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种类贝类肌肉组织中的含量是不同的,铜、锌元素的含量相对最高,铅、镉、铬和砷元素的含量次之,汞元素的含量最低;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吸收过程中可能存在拮抗作用,铅、铬、砷与铜、锌元素含量负相关性显著。(2)双壳纲贝类对重金属元素的生物累积最明显,其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指标生物具有明显优势。(3)生物体质量评价表明,铜、锌元素在贝类体内的富集明显,具有潜在的生物累积危害,其他重金属元素在贝类体内的累积均没有超过潜在危害的阈值;牡蛎体内铜、锌元素的含量超过海洋生物Ⅲ级质量标准,并超过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污染现象,其余贝类生物质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状况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及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39种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及地球化学研究 Ⅱ.元素的相关性,元素含量分布的特点和地球化学分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
应用中子活化方法分析9个表,底悬移质和20个底质沉积物样品里的34个元素,并应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广澳前江湾泥沙和悬移质运移情况,通过对数据分析处理后,提出了该海域的悬移质及底质泥沙运动的方向有向中心地带汇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的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6、1.23、0.05和6.28/μg·L-1;沉积物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0-6、39.5×10-6、0.07×10-6和97.3×10-6.贝类体内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10-6、0.24×10-6、0.38×10-6和63.9×10-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Cu、Pb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Zn,表明Cu、Pb、Cd的潜在危害大于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体内Cu、Pb、Cd、Zn的含量均未超<无公害食品>,<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但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体内Cu的含量和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体内Cd的含量已超标. 相似文献
6.
3种海洋养殖贝类体内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华贵栉孔扇贝、合浦珠母贝、翡翠贻贝的软体部、肝胰腺和生殖腺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3种贝的各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丰富,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相当高,占总脂肪的25.26% ̄27.21%,3种贝中,翡翠贻贝的油气含量最高(13.68%),软体部的EPA和DHA含量也较高(26.95%),最具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分析了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Reeve)、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tensii(Duuker)、翡翠贻贝Pernavirldis(Linnaeus)的软体部、肝胰腺和生殖腺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3种贝的各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丰富,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相当高,占总脂肪的25.26%-27.21%。3种贝中,翡翠贻贝的油含量最高(13.68%),软体部的EPA和DHA含量也较高(26.95%),最具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海洋环境中重金属在贝类体内的蓄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006年5—7月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和海洋环境背景值的调查资料分别分析了海州湾、吕泗、嵊泗和舟山海产贝类重金属与环境中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贝类体内重金属Hg,Cd和Pb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而不是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在贝类体内的富集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Cd>Hg>Pb;不同贝类对重金属富集效果比较,紫贻贝(Mytiluse dulis)对重金属富集效果最为明显,红螺(Rapana bezoar)对重金属富集效果较其它物种较轻。 相似文献
10.
海藻中碘的化学种态研究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化学分离结合中子活化法研究了海带、网翼藻、海黍子、松藻、石莼、礁膜和江篱7种海藻中总碘及水溶性碘、有机碘、I-和IO3-等不同形态碘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藻中碘及其化学种态差别较大,海带中碘含量最高,达734×106(湿重),且99.2%的碘为水溶性碘.其他几种海藻中碘含量较低,且水溶性碘仅占16.5%~40.8%.海藻浸出液中碘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占浸出总碘量的61.0%~92.7%,其次为有机碘占5.5%~37.4%,IO3-含量最少,仅占1.4%~4.5%.该研究结果提示不同海藻的富碘机制可能不尽相同.从食用的角度看,其中碘的生物利用度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双壳类指示生物反映下的胶州湾生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6年11月和1997年11月,在胶州湾不同污染地点采集双壳类生物样品,采用中子活化技术,等离子体耦合原子发射谱法,原子荧光谱法对样口体内的34种元素的组成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蛤仔对大多数元素的富集作用最强,是胶州湾典型的指示生物;双埠蛤仔体内的As和C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2.
选择典型的海洋生物进行其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 ,是指示生物反映环境变化的一种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2,3]。孙道元等曾用过指示生物的有无和数量多少来反映环境的变化 ;也有不少科学家用过海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作为指标 ,进行环境监测。这些方法都是粗略地对环境进行评估 ,而对海洋污染究竟是什么元素造成的 ,污染物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海洋的 ,又是什么时候造成污染的等具体表1 取自团岛中潮区和汇泉角中潮区的不同藻类的体内元素的含量Tab .1 Elementalcontentsinalgaefromthemiddlei…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底质痕量元素污染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查清胶州湾表层沉积物的痕量污染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于2002-2004年对胶州湾全区进行了详细的污染调查,并对所获取的312 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痕量元素按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进行了评价研究,其中铜有 33 个站位超第一类标准,有 2 个站位超第二类标准,1 个站位超第三类标准.铜在研究区是最严重的污染元素,其污染面广,程度深.铬的污染面仅次于铜,有 29 个站位的样点超标.汞有 22 个站位超标,其中有 5 个站位超第二类标准,1个站位超第三类标准,虽然它的污染面较铜和铬小,但污染程度较严重.锌有 7 个站位超标,其中1个站位超第二类标准.镉的污染程度较低,只有 3 个站位超标.铅的沉积环境较好,只有 2 个站位的含量值超第一类标准.研究区污染最轻的痕量元素是砷.结果表明,这些痕量元素主要为工业和生活污水经排污沟和排污河而进入胶州湾.按其污染范围大小排序是:铜>铬>汞>锌>镉>铅>砷;按其污染程度排序是汞>铜>铬>锌>镉>铅. 相似文献
14.
根据营养盐在多介质海洋环境,包括海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悬浮颗粒和沉积物中分布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胶州湾溶解无机氮(DIN)和磷酸盐(PO4-P)自净容量、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胶州湾营养盐自净容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秋居中,这主要是海洋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自净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胶州湾DIN剩余环境容量和PO4-P剩余环境容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变化较小,相对一级海水水质标准下的环境容量还具有约60%的容纳能力。但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营养盐剩余环境容量迅速减小,其中至1997年DIN剩余环境容量已超过1级海水水质标准下环境容量的70%,而自90年代末开始DIN剩余环境容量又有所增加,而PO4-P剩余环境容量减小速度趋缓。胶州湾营养盐环境容量计算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海洋各种自净过程对特定海域容纳营养盐能力的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排海营养盐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直接、科学和实用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青岛大港验潮站1956至1960年的自记验潮记录上的副振动基本特性,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该湾假潮的纵振和横振动力机制。确认这种振幅只有几毫米到几十毫米计的副振动是肢州湾的假潮现象。理论周期与实测值很相一致。这种现象4月份出现最多,10月份最少,其产生原因与气团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胶州湾9个出口备案养殖基地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周边污染源情况,分析评价环境健康状况,结合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运用数值模拟的手段预测区域经济发展下出口备案养殖区的健康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胶州湾出口备案养殖基地普遍无机氮超标,位于胶州湾东北部的养殖场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到2015年,除位于胶州湾东北部的3家养殖场外,其余均达到二类标准要求,湾内备案养殖基地环境健康状况得以改善。研究结果对对养殖企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为有关部门指导出口养殖基地的监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方,东经120°4''24" ,120°22''24" 与北纬35°58''30",36°14''20"之间。海湾北部广阔,南部尖狭,略呈葫芦状。其东西最宽处约29公里,南北最长处约33公里。湾口宽3.15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岛屿)约255平方公里。
胶州湾四周有海泊河、李村河、白沙河、石桥河、红江河、杨河和大沽河等径流流入湾内。这些河流平时流量不大,但每至雨季则水位骤增,直接引起海水盐度等一系列因子的变化。此外,环境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沿岸海洋生物的栖息分布。 相似文献
18.
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数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研究方法,根据2000年2月-2002午11月共11个季度月在胶州湾10个站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并与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壳动物在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中是仅次于多毛类的类群,本次调查共得到了大型底栖甲壳动物75种,其中端足类32种,占整个甲壳动物种数的42.1%;获得的甲壳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39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g/m^2,均超过了1991年调查结果,这可能与近年来对胶州湾生物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有关。胶州湾甲壳动物的数量分布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盐度和初级生产力对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底栖生物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用1991-1995年胶州湾10个监测站的资料,采用Shannon-Weaver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种的丰盛度指数以及Sanders稀疏曲线进行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在胶州湾,粉砂-粘土混合型的沉积环境中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高于匀质的粗砂底质。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毛颚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9月—2007年8月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摄食、生物量、生产力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毛颚类3种: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拿卡箭虫(Sagitta 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其中强壮箭虫全年出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年平均密度达到45.3ind/m3;拿卡箭虫和百陶箭虫在秋、冬、春季出现,年平均密度分别为0.17ind/m3和0.35ind/m3。通过推算得到胶州湾毛颚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07.92mg/m2,年平均生产力为1.47mgC/(m2·d),占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11.6%。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冬季达到全年最大值,分别为5.71%和83.47%,在春季、夏季、秋季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0.67%、0.08%、6.48%,对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7.00%、2.48%和48.88%。由此可见,在冬季毛颚类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等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