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桂林马铃薯冬季生产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桂林市的温、光、水及霜冻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越冬等农业气象条件,提出了马铃薯在桂林的合理种植时间及品种的安排,为马铃薯避开霜冻和提高产量提出几点措施,为桂林利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智利、秘鲁等国家的高原地区,17世纪由欧洲传入广东,为粮菜兼用作物。近年河源市紫金的临江等乡镇进行了栽培,一般每公顷产量10500~15000kg,高产的可达25000kg以上,增产潜力随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水肥条件的优化组合而增强。最近,有关部门又准备在新丰江库区发展冬种马铃薯。1 新丰江库区发展冬种马铃薯的气候适应性  马铃薯喜冷凉较湿润的气候,喜较大的日较差和丰富的光照,怕霜冻、不耐热,要求疏松湿润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适应范围较广,山区、丘陵、平原均可秋冬种植。1…  相似文献   

3.
郸城小麦霜冻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郸城县1987--2007年小麦霜冻情况,分析了小麦霜冻害的影响因素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根据观察和试验结果,提出了小麦霜冻的预测指标和预防、灾后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近18年肇庆地区逐日观测资料,对肇庆地区各地出现低温霜冻的日数及站次数的年、月变化,初、终霜期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并对出现低温霜冻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形势分类,浅析了环流特征的演变、气象要素的变化,提出了厄尔尼诺现象与低温霜冻的关系及低温霜冻与肇庆地区春节期间天气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有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在厄尔尼诺当年,肇庆地区该年的低温霜冻较少,强度较弱;在非厄尔尼诺当年,则低温霜冻相对较多,强度较强。本年低温霜冻强度较弱时,对应次年肇庆地区春节期间天气较暖和,阴雨天较少。低温霜冻气候及其天气过程变化特征的分析,对进一步改善低温霜冻预报、防灾减灾以及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况调查并根据玉林市的气候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2008初的寒害虽然是玉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但对冬季免耕马铃薯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这种平流型寒害天气的最大特点就是北方较强的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而使玉林长期处于大范围冷气团的控制之下,各地的温度比较均匀,因此灾情的地域分布比较一致,各种地形地貌和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别。而2009初的霜冻天气虽然只达到了中等强度的级别,却对冬季免耕马铃薯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并且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栽培方式之间灾情明显不同,地域差异也很大。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寒害和霜冻天气对冬种马铃薯的影响,首先要注意选择在避寒环境良好,又不利于霜冻形成的地方种植,其次是栽培技术的灵活运用,另外还要注意收看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寒防霜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6.
陕西北部马铃薯生育气象条件与适宜播种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依据不同播种期光热效应探讨陕西北部沙地马铃薯的增产途径。结果表明,陕西北部4-9月光照充足,每天8h以上,适宜马铃薯生长对光照条件的要求;陕西北部降水量,正常年份不能完全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但7-8月降水集中,平均150mm,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种植马铃薯,马铃薯生长发育旺盛期(7-8月)能有效利用期间的水分;陕西北部种植马铃薯,开花到收获期适宜时段为8-9月;陕西北部马铃薯种植宜迟不宜早,过迟有遭受霜冻的风险。播种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时,前期温度高,有利于发芽、出苗和茎叶生长加快,块茎形成膨大期的8-9月,温度低于22oC,有利于块茎生长,增产增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春霜冻预报     
春霜冻预报卫宝林,王占芬(永济县气象局044500)春霜冻对小麦、蔬菜及油料作物─—油菜籽的生长发育都有很大影响。几年来,我们在霜冻预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介绍如下:1 霜冻标准霜冻的温度指标:-2℃<T_(DO)<0℃为轻霜冻;-4℃<T_(DO)...  相似文献   

8.
我国江淮流域近40年异常初终霜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用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0℃作为霜冻指标,定量地确定出现异常霜冻的判别标准,研究了近40年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初终霜冻的异常明显存在地区差异。其变化周期以2~3年和准12年最普遍。其偏离均值大致有两种波型:反向变化和同向变化。前者在淮河流域较突出,后者在长江流域较普遍。当其出现反向变化趋势,且二者偏离均值达最大时,该时期为初霜冻异常偏早(偏晚),终霜冻异常偏晚(偏早)的活跃期。同样,当初、终霜冻出现同向变化时,初、终霜冻异常活路期亦呈现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额旗棉花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及主要气象灾害,指出主要气象灾害有春霜冻、春季大风、沙尘暴、夏季高温、干热风、干旱、秋霜冻,提出了相应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运用气候保证率的方法,结合多年来喜温蔬菜的习惯定植期,确定以地面最低温度≤0℃为喜温蔬菜定植期的霜冻指标,以终霜冻日的保证率在80%的日期为喜温蔬菜安全定植期的指标。并提出了安全定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冬小麦春霜冻害气象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莹  马晓群  王晓东  杜世州 《气象》2014,40(7):852-859
本文根据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春霜冻害观测调查数据,针对不同品种(春性和半冬性)冬小麦,全面分析了拔节期前15 d至拔节后20 d的最低气温变化规律,以日最低气温为指标,将春霜冻害等级划分为轻度和重度2个级别,并分时段确定等级。验证结果表明,虽然春霜冻害的发生受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低气温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出冬小麦拔节前后不同品种春霜冻害的发生规律,可以在霜冻监测预警业务中应用。用该指标进行霜冻发生风险分析的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主产区为轻度霜冻频发区、重度霜冻基本不发区,冬小麦春性品种春霜冻高发区比半冬性品种明显偏南,可用于指导冬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减轻春霜冻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2.
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的冬小麦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基于晚霜冻指数和灾度计算了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发生概率和灾害程度。通过在WOFOST作物模型中增加霜冻影响过程,实现了晚霜冻灾损定量提取,建立了以晚霜冻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为评价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型,按照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5个等级标准进行了河南省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风险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沈丘、卢氏和林州等地,其风险指数都在0.6以上;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伊川、巩义、信阳、南阳、太康、濮阳和杞县等地,风险指数都在0.2以下。  相似文献   

13.
黄淮麦区晚霜冻发生频率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典型霜冻年资料统计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冬暖年是80年代的2倍,晚霜冻的发生频率是80年代的1.88倍,冬季温暖,初春气温回升快,小麦拔节提前的年份,晚霜冻发生频率在66.7%以上,适时播种,及灌水,烟熏,覆盖,可减轻霜冻危害。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作物模型灾损识别的黄淮区域冬小麦晚霜冻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近50年黄淮地区5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作物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人工移动式霜箱试验结果,研究了WOFOST作物模型中增加晚霜冻影响的处理技术,揭示了晚霜冻对冬小麦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利用修改后的作物模型提取晚霜冻灾损评估技术,建立以晚霜冻的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为风险因子的风险评估模型,开展黄淮区域晚霜冻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黄淮区域冬小麦晚霜冻风险分布呈西高东低分布,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区域的河南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及东部永城、沈丘一带。其中,黄淮西部的高风险主要是由晚霜冻高灾损引起的,河南西南部的高风险是由晚霜冻的高频率引起的,其西北部和东部的高风险则是由晚霜冻的高频率和高灾损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frost depth in the Volga River basin are presente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in the geographic zones of the basin the mean frost depth decreased in wide limits: from 10-20 to 90-100 cm and more.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frost depth decrease in the Volga River basin leads to the average increase in winter runoff by 17% (the variation range is from 3 to 42%).  相似文献   

16.
北京种植桃气候适应性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桃的光、温、水及病害发生等生长气候特性,选择了北京平谷地区典型的早、中、晚熟等4个品种桃,利用北京平谷地区30年的气候资料,从地形、土壤和水资源、冬季冻害和霜冻、开花授粉、果实生长期、日较差与病害等多方面分析论证了平谷桃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及相对于北京南部平原地区的气候优势。分析表明,平谷桃种植在气候资源上具有地形小气候优势,且冬季无冻害之忧,春季几乎无低温霜冻之害,开花授粉期相对平原地区具有气候优势,果实生长期适宜日数较多,而不适宜的高温日数较大兴区偏少,在对果实品质有影响的日较差方面相对于平原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病害发生发展也较大兴区轻。与北京其他地区相比,平谷气候更适于发展桃种植。  相似文献   

17.
以矮抗58为研究对象,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灌溉与未灌溉两种水分处理,通过对无霜冻年份(2012年)和晚霜冻年份(2013年)的对比试验,分析晚霜冻害对冬小麦群体密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探讨拔节期灌溉的防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抽穗期发生晚霜冻害可使冬小麦群体密度下降、产量显著降低。2012年的产量整体高于2013年的,且2012年未灌溉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2013年灌溉处理的(P0.05);受霜冻影响,2013年灌溉与未灌溉的成熟期密度分别比抽穗期下降11.8%和14.8%,地上部分总干物质重先显著下降而后逐渐恢复,和抽穗期相比其下降幅度分别为18.5%(灌溉)和33.7%(未灌溉)。2013年成熟期叶片干重占地上部分总干物质重比例为43.5%(灌溉)和41.0%(未灌溉),显著高于2012年的16.3%(灌溉)和4.1%(未灌溉)。2)无论是否有霜冻害发生,拔节期灌溉均可显著提高产量,灌溉处理产量分别比未灌溉处理的偏高16.3%(2012年)和24.5%(2013年)。霜冻年份拔节期灌溉处理可显著降低穗粒数损失和抽穗期以后叶面积指数的衰减速度。3)2013年灌溉处理较2012年灌溉处理减产23.6%,未灌溉处理较2012年未灌溉处理减产32.9%。拔节期灌溉能够有效减少霜冻造成的产量损失,但这主要是由水分增加所引起,抽穗期的冬小麦抗霜能力并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18.
运用转移概率方法对阿克苏市历年开春、入冬期和霜冻日期等特殊天气项目序列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程序列状态之间的转换规律,并利用最大概率预报原理对各项目进行预测,预报效果显著,说明转移概率方法对特殊天气项目的预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巴州地区4个代表站的41年年温度、1月气温和降水、夏季降水量、初霜日、终霜日、入冬日等气候资料,用5年滑动平均法做其趋势项,分析各气象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从而增加对巴州地区气候变化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