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形石(Conodont)是一类分类位置尚未查明的海生动物的某种器官,组成这些器官的微小成分呈分散状态保存成为化石.这些化石个体微小,其大小一般在0.1~0.5毫米之间,最大可达2毫米.颜色呈琥珀褐  相似文献   

2.
邱洪荣 《地质论评》1985,31(2):125-130
一、前言本文牙形石系我室黄技高同志研究新疆霍城果子沟地区下奥陶统新二台组的笔石时发现的。牙形石与笔石Adelograptus simplex,Tetragraptus(E.)acclinatus和T.(E.)approximatus共生在该组上部(距顶约20余米)的一层厚约5厘米的黑色页岩中。牙形石散布在14块页岩层面上,共42个个体,大小约0.5—1毫米,肉眼所见为白色的小点,在显微镜下可十分清晰观察到其齿体和印痕,并能鉴定出它们的属种。五十年代以前,醋酸未大量应用到牙形石研究领域中,国外不少是在页岩或  相似文献   

3.
牙形石动物     
关于牙形石的性质前人已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有两个生物的化石被解释为可能代表一种牙形石动物,即:Scott(1973)和Melton et Scott(1973)描述了产自蒙大拿州纳缪尔阶熊溪灰岩中的几块具软体的动物标本,定名儿牙索功物,但Lindstrǒm(1974)和Conway Morris(1976,1979)曾指出这些所谓“牙索动物”是吃了具牙形石的动物,牙形石保  相似文献   

4.
浙江长兴葆青剖面Otoceras层中牙形动物群的新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的牙形动物群,产于浙江长兴县新槐公社葆青村北采石场。剖面和化石产出层序见图。 浙江长兴葆青P—T界线柱状剖面图(1:20) 图中第26、27和28三层中的牙形石是笔者新发现的。它们产在下三叠统殷坑组底部产Otcceras的过渡层内,是早三叠世最早期的牙形动物群。 第26层黑褐色泥岩产菊石Otccesras(赵金科等,1981),笔者在该层获得牙形石Gon-d olella属的两个实体个体和两个印痕。两实体个体呈乳白色,不透明,分别是Gond olel-  相似文献   

5.
贵州志留纪牙形石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形动物”像其它门类生物一样受地理环境控制,主要表现在牙形石化石群在不同的古地理环境里有明显的差异。贵州早志留世早—中期的牙形石只分布于黔东北地区,缺乏分区性。但是到了早志留世晚期,牙形石的分布广阔,显示出较明显的分区性。根据牙形石的属种组成可以分出黔北-凯里和黔南两个不同的分布区,界线大致在凯里和都匀之间(见图1,表1)。  相似文献   

6.
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海口虫或原牙形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孟莪  钱逸 《地质科学》2002,37(2):253-256
产自南非晚奥陶世索姆页岩中的牙形动物化石被认为是一类脊椎动物的摄食器官,而产自中国云南早寒武世早期的云南虫(Yunnanozoon)和海口虫(Haikouella)具有矿化的单锥形牙齿构造,被认为是保存了软部的脊椎动物的祖先.经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产自比澄江动物群更低层位(梅树村阶)中的原牙形类ProtohertzinaProtocanthocordylodus等应代表保存了硬部的最早的脊索动物,甚至是脊椎动物或它们的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7.
崔智林  余向阳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1):51-55,T001
青海大通中寒武统毛家沟群产丰富的牙形石,共有7属8种,以原牙形石占优势,而副牙形石仅有少数个体。与华北和华南相比,这一组合所含副牙形石的比重明显降低,而且缺乏等类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苏浙皖长兴期各沉积相带牙形石产出频率、分异度和种类,认为正常浅海的碳酸盐岩台地和较深水台沟区最适合牙形石动物群生息,并认为由于有两种生态类型的牙形石动物,即洋面浮游型和底栖型,导致了不同相区地层中牙形石属种组合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一个新牙形石齿串(cluster)的发现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明  张景华 《地质论评》1986,32(2):185-188
本文描述了一个采自福建大田县崆峒山地区的晚二叠世长兴组下部的牙形石新齿串(cluster),命名为Neohindeoformella,它由六个相似的Neohindeodella elements所组成,形似鳃状,刺体较多,齿片薄而高,相邻分子间且具有间隙。因此它很可能是牙形动物体内起滤食作用的一种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回顾牙形石动物分类位置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近十年来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英国古生物学家们通过牙形石动物的软体解剖学研究,发现眼睛、脊索、神经索、肌肉组织、尾鳍等软组织;牙形石分子硬体组织学研究揭示了细胞状骨骼、球状钙化软骨、类珐琅质及牙质等硬组织。新的证据表明牙形石动物是脊椎动物,从而将脊椎动物的历史向前推移了40~50Ma。  相似文献   

11.
牙形刺(牙形石,Conodont)是一门重要的微体化石.它和孢粉、介形虫和藻类等微古生物一起,在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国际上对牙形剌的地质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它为最准确的"地质计时器".南京古生物所展出的牙形刺化石标本,一般只有0.2~0.3毫米那么大,最大的不过2~3毫米,肉眼勉强可见(见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国外牙形石研究动态作一概略介绍。如牙形石动物的生物分类位置,这是多年来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这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牙形石器官属的研究,国际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应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关于牙形石古生态的研究开展得也很普遍。这些都是我国牙形石工作者值得注意的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3.
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要介绍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平顶山西坡剖面112.8 m厚的下三叠统地层所采集的286件牙形石样品, 经处理后获得2 870余枚牙形石样本, 经鉴定共有11属51种.这些属分别是Hindeodus, Isarcicella(?), Neogondolella, Neospathodus, Platyvillosus, Cratognathodus, Parachirognathus, Pachycladina, Ellisonia, Aduncodina和Cornudina.牙形石生物地层从老到新可划分为9个牙形石带: (1)Hindeodus typicalis- Neogondolella planata带; (2)Neogondolella krystyni带; (3)Neospathodus kummeli带; (4)Neospathodus dieneri带; (5)Neospathodus n. sp. C- Neospathodus n.sp. D带; (6) Neospathodus waageni带; (7)Neospathodus n.sp. M带; (8)Neospathodus eotriangularis带; (9) Neospathodus abruptus- Neospathodus homeri带.牙形石的组合面貌基本可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牙形石带相对比.但其中牙形石(2), (3), (5), (7), (8)带为巢湖地区首次建立.在下三叠统菊石带控制下所建立的连续的牙形石分带对全球的三叠系阶的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牙形石; 牙形石生物地层; 下三叠统; 安徽巢湖.   相似文献   

14.
笔者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大量的野外勘察以及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合露头和钻井资料对上扬子区中奥陶世牯牛潭组与十字铺组的定义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结果表明:十字铺组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晚期(Dw3)的一套以页岩为主的地层,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分布于黔北、川东南及滇东北等地区。牯牛潭组是达瑞威尔期(Dw1—Dw3)的一套灰岩相沉积,与下伏和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类型存在四种情况。在其中三种情况下,该组可能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该组底、顶界穿时明显:底界主要介于Dw1晚期至Dw2早期之间,对应牙形石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至Lenodus variabilis带;顶界最晚可达Dw3晚期,对应牙形石Pygodus anserinus带,最早仅到Dw1晚期(L.antivariabilis带)。在研究区该组主要分布于川东、重庆大部、黔北、黔东北、鄂西及湘西北地区。在部分地区,牯牛潭组上部可与十字铺组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一、广西有孔虫藻核形石的特征 Johnso(1946)认为Osagia是由蓝藻(多孔层)和壳层有孔虫组成的。广西有孔虫藻核形石和国外报导的Osagia的特征基本相同,笔者称之为广西Osagia,主要产于广西六寨中泥盆统泥晶灰岩中,单层厚0.5—3m左右。下伏岩层为中泥盆统泥晶灰岩,上覆岩层为中泥盆统珊瑚层孔虫礁灰岩。横向相变为中泥盆统竹节石泥岩或竹节石硅质泥岩。有孔虫藻核形石外形呈椭球状、球状、不规则状,个体大小2—15cm或更大些均有。含量20—70%,呈单体或复体不均匀地埋藏在泥晶基质中。于泥晶基质中尚可见有原地生长  相似文献   

16.
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主要由紫红色、褐黄色页岩夹叠层石灰岩、核形石灰岩和鲕粒灰岩组成,其 下部灰岩中富含核形石,形态和纹层结构多不规则,可见弯曲、不分枝的葛万菌(Girvanella )管状体呈密集而不规则的网 状缠绕于核心和暗色纹层中,在亮纹层中则少些。含核形石地层呈薄层或透镜状夹于鲕粒灰岩之间或被潮上带泥岩覆盖, 形成于低能的滨岸鲕粒滩滩间或滩后洼地。从核形石的特征可以看出,后生动物的匮乏或衰退是渑池地区馒头组二段核形 石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水动力条件造就了核形石形态类型的多样化,持续动荡的高能条件和大量泥质(陆源物质) 供应直接导致了核形石消亡。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物成因磷灰石的氧同位素信息能够重建古海水温度,尤其是牙形石,结合其在生物地层学上的研究,它的数据解释具有明确的古环境意义。牙形石微小的个体一直是其精确地球化学分析的限制因素。作为对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测试方法的探索研究,本文利用Cameca IMS--1280 型二次离子质谱仪对牙形石进行了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测试,通过分析得到可靠的古表层海水温度 ( SST) 记录,表明从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SST 存在明显的上升过程。相比常规Ag3PO4 实验方法,牙形石微区原位氧同位素分析方法更加快速,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牙形石易受到污染的部位,获得更为可靠的牙形石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华北太原组灰岩层牙形石古生态研究的初次探索。认为当生物碎屑含量适中时(30—50%),牙形石的丰度最大。海进初期和海水扩大时丰度也大,而海退时(泥滩相)丰度小。文章对牙形石与(?)类的互抑性提出质疑,并指出灰岩中微量元素的聚集主要靠生物骨骼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宜昌黄花场(扬子地台中部)大湾组剖面和重庆城口(扬子地台北部)的湄潭组剖面笔石动物群特征的分析,结合江西崇义地区(盆地相)、江南过渡带笔石动物群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华南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相分异的现象,并探讨了下/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笔石动物和牙形石的相互关系。认为宜昌黄花场剖面完全具备建立全球下/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的条件,牙形石B.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FAD)是良好的界线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20.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牙形石和三叶虫生物地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梅仕龙 《地层学杂志》1993,17(1):11-24,T002
<正> 华北寒武系三叶虫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目前已趋完善。但凤山期前的牙形石研究是牙形石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外学者对长山阶及以下地层中的牙形石研究甚少,仅Mller(1956)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美国以及Mller et Hintz(1991)对瑞典中南部的寒武系牙形石的研究成果。Miller(1980,1984)在美国西部相当于凤山阶的地层中建立了详细的牙形石带,迄今为止,尚无人在长山阶及之下的地层中建立牙形石带。在国内,安太庠(1982)研究了山东莱芜、河北涞水、辽宁复县和本溪等地的牙形石,并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