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山湾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8年9月-2009年8月在东山湾海域进行了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共记录污损生物102种,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其中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es)是该海域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种,其他优势种还有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双列笔螅(Pennaria disticha)、纵条肌海葵(Haliplanella luciae)、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 variabilis)、巴西地钩虾(Podocerus brasiliensis)、梳肢片钩虾(Elasmopus pecteniclus)、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长鳃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和厦门华藻苔虫(Sinoflustra amoyensis)等。该海区污损生物全年均可附着,附着盛期在4-10月,月板的平均附着量(湿重)为979.43 g/m2,夏季可高达11 799.00 g/m2。污损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随着试板浸海时间的延长,其上污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且结构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莆田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1门9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次为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细毛背鳞虫(Lepidonotus tenuisetosus)、福建牡蛎(Magallana angulat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加尔板钩虾(Stenothoe gallensis)、镰形叶钩虾(Jassa falacata)、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角突麦杆虫(Caprella scaura)、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春季为该海区污损生物的附着旺季,其附着厚度、覆盖面积、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为25 mm、100%、65713 ind./m ^2、1735.1 g/m ^2,其次分别为夏季、秋季和冬季,上半年的附着强度明显高于下半年,表底层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差异并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表层有部分藻类的附着,而底层几乎没有藻类分布。  相似文献   

3.
浙江北关港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浙江北关港附近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大型污损生物9门44科53属59种,种类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污损生物群落。固着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优势群体,群落最主要的优势种是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es),其次为长鳃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和强壮藻钩虾(Stenothoe valida)等种类。该海域污损生物全年各月均有附着,6-10月板的覆盖面积均达100%,附着盛期为6-8月,月板、季板、半年板和年板的平均附着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 371±8 722) ind/m2和(1 667.5±506.0) g/m2,(31 605±17 671) ind/m2和(5 879.1±2 576.5) g/m2,(31 188±10 834) ind/m2和(13 989.6±4 755.4) g/m2,(18 425±5 757) ind/m2和(6 581.9±2 175.9) g/m2,其中夏季附着强度最高。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栖息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另外,盐度、水体透明度以及光照等自然环境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舟山朱家尖蜈蚣客运码头进行的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对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季节、生物量分布及生态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污损生物85种,其中,藻类13种,腔肠动物13种,苔藓虫4种,多毛类12种,软体动物8种,甲壳类22种和其它13种。优势种为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泥藤壶Balanus uliginosus、白脊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马尔他钩虾Melita sp.、圆鳃麦杆虫Caprella acutifrons、长鳃麦杆虫C.equilibra和盘管虫Hydroides sp.。朱家尖海域全年都有污损生物繁殖附着,其中6—10月为附着盛期,表层和中层月板生物量的高峰值均出现在7月,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1月,表层月板全年附着总生物量为2 006.1g/m2,月平均生物量为167.18g/m2;中层月板全年附着总生物量为2 388.15g/m2,月平均生物量为199.01g/m2;季度板污损生物生物量按高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上半年板污损生物的生物量>下半年板。在垂直分布上,除季度板外,其它试板的生物量和附着密度均为中层>表层。根据污损生物的生态习性、分布特征及对盐度的适应,可将舟山朱家尖海域主要污损生物定义为河口低盐种。水温是影响调查海域污损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水体盐度则对朱家尖海域污损生物的种类及指标种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烟台市龙口港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03月22日至2008年03月2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龙口港附近海域,进行了为期1年的挂板试验,本次调查共记录该海域污损生物32种,优势种为内枝多管藻(Polysiphonia morrowii)、软丝藻(Ulothrix flacca.)、肠浒苔(Entermorpha intestinalis)、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等.该海域全年均有污损生物附着,月板平均生物量为525.18 g/m2,5-11月的生物附着量较高,最高值出现在7月;季板平均生物量为1569.39 g/m2,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变化明显,其中秋季板生物量最高,龙口海域污损生物的附着种类受季节性水温变化的影响比较明显,藻类开始附着的温度低于动物.4个季度污损生物的种群多样性指数(H忆)春季最高,均匀度指数(J)和种群丰富度指数(M)则夏季最高.统计分析表明,龙口港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可大致划分为 4个组群,秋季附着的污损生物代表了试验海域的主要特征,同时揭示出污损生物附着季节、演替时间长短等是影响群落种类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兴化湾口东北面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2门9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平均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可达23 394ind./m~2和8 494. 4 g/m~2。其它优势种还有刚毛藻(Cladophora sp.)、叉节藻(Amphiroa sp.)、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双列笔螅(Pennaria disticha)、细毛背鳞虫(Lepidonotus tenuisetos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福建牡蛎(Magallana angulat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加尔板钩虾(Stenothoe gallensis)、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角突麦杆虫(Caprella scaura)、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史氏菊海鞘(Botryllus schlosseri)等。夏季为污损生物的附着旺季,其附着厚度、覆盖面积、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为30. 5 mm、100%、25 175 ind./m~2、8 783. 6 g/m~2,其次分别为秋季、春季和冬季,下半年的附着强度明显高于上半年,附着强度的垂直分布差异并不明显,主要区别在于表层有部分藻类附着,而底层几乎没有藻类分布。  相似文献   

7.
广西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伟  徐兆礼 《海洋学报》2015,37(6):120-127
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在广西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记录到污损生物60种,以亚热带暖水种为主,其中优势种类有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钩虾Gammarus sp.、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华美盘管虫Hydroides elegans、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和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全年均有生物附着,四季平均附着密度和附着湿质量分别为45 136个/m2和4 246.03g/m2,其中以秋季附着密度最高,达到153 514个/m2,春季附着湿质量最大,为9 418.42g/m2。污损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丰度/生物量比较法结果表明,冬季、秋季、下半年和周年板上的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  相似文献   

8.
洋山港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生态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洋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港。为了解该海域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演变趋势,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洋山港海域进行了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调查研究。洋山港海域污损生物种类较少,共记录污损生物19种,隶属于5个类群,优势种为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网纹纹藤壶(Balanus reliculatus) 、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厦门华藻苔虫(Sinoflustra amoyensis)、双钩楯琥珀苔虫(Aspidelectra bihamata)、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lata)和亚洲帚毛虫(Sabellaria ishikawai),种类组成以广布种为主,同时部分具有河口低盐种的特征;污损生物的附着高峰期是6—10月份,除冬季月份外,其余月份均有生物附着;受盐度、水流及泥沙含量的影响,洋山港污损生物的生物量变化较大,月板、季板及年板的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9.20,127.20和774.04 g/m2。另外,通过对洋山港海域污损生物周年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变化分析,发现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受季节变化和盐度的升高影响较大,群落结构不稳定,物种演替明显。  相似文献   

9.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平潭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开展污损生物生态研究,探讨了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的群落结构特点及演替趋势。周年模拟挂板试验结果显示,该海域大型污损生物隶属13门92种,以广分布暖水种为主,其中主要优势种为营固着生活的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和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以及自由生活的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和齿掌细身钩虾(Maeropsis serratipalma)等。虽然该海域全年均有生物附着,但附着强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附着盛期为6月至8月(生物量介于7 326.0~12 970.0 g/m2之间,以湿质量计),12月至次年2月(生物量介于39.5~1 580.5 g/m2之间)为附着淡季,而且污损生物摄食类型以悬浮物食者为主。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水体透明度、水动力条件、地表径流和养殖等人类活动对污损生物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湛江湾某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海水排放区进行了污损生物挂板调查,共记录污损生物38种,优势种是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alatus)、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圆鳃麦杆虫(Caprella penantis)等,调查海域全年均有污损生物附着,但种类和附着量季节性差异明显,污损生物附着盛期为春季和秋季,污损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春季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层挂片上生物量与盐度、悬浮物含量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94和0.701.ABC曲线分析显示,夏季、秋季、上半年、下半年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冬季群落结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春季、周年挂片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7月(夏季)和12月(冬季)对澄迈马袅湾网箱养殖区及周边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采集鉴定到55种生物,其中夏季31种,主要分布在邻近区;冬季33种,主要分布在养殖区和邻近区。夏季航次,底栖生物在养殖区、邻近区和对照区的栖息密度分别为30.55 ind/m2、40.74 ind/m2和29.63 ind/m2,生物量分别为14.36 g/m2、6.28 g/m2、6.58 g/m2;冬季航次,三个海区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分别为55.56 ind/m2、46.67 ind/m2和27.78 ind/m2,生物量分别为7.29 g/m2、6.20 g/m2和0.22 g/m2。夏季优势种主要为绒毛细足瓷蟹和纽虫;冬季优势种主要为豆形短眼蟹、梳鳃虫、纽虫和哈氏美人虾。夏季养殖区、邻近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40、2.06和1.46;冬季分别为2.16、1.59和0.94。综上分析,网箱养殖产生的残饵和鱼类粪便,对养殖区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且其群落结构与区域和季节存在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福建围头海域深水网箱养殖区污损生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3月到2005年2月,在福建围头湾深水网箱养殖区开展污损生物周年挂网调查.共记录污损生物154种,隶属于12个生物门;全年网衣都有污损生物附着,冬季和春季优势种为细枝仙藻、中胚花筒螅和长颈麦杆虫,主要影响网箱内外水体交换,夏季和秋季优势种为网纹藤壶,容易导致网衣磨损,影响网箱安全;各月份附着生物量差异极大,平均附着生物量表层网片449.42 g/m2,最高峰出现在4月份,底层网片580.25 g/m2,最高峰出现在3月份.季度平均生物量表层网片3142.30 g/m2,底层网片6030.97 g/m2;春季表层网衣藻类特别多,中胚花筒螅、网纹藤壶和麦杆虫等数量远大于港湾内网衣或试板的污损生物量,呈现海区透明度大及抗动荡环境的特点,与港湾内网衣或试板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3.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of 2010, the gelatinous macroplankton in the northwestern Black Sea and at the Crimean shelf was represented by the scyphozoan jellyfish Aurelia aurita, three species of ctenophores (Beroe ovata, Mnemiopsis leidyi, and Pleurobrachia pileus), and three species of hydromedusae. A. aurita was more common at the shelf, M. leidyi and P. pileus prevailed at the deeper sea stations, and B. ovata was almost ubiquitous with a biomass from below 1 to 49 g/m2 A. aurita, which had an average biomass of 82–224 g/m2, was dominant at all the stations. M. leidyi, which had a biomass from below 1 to 115 g/m2, was recorded in October at only 14 of the 52 stations and in November at 20 of the 46 stations. The highest biomass of M. leidyi in October (105 to 116 g/m2) was recorded in the deep sea areas; in November, it was also the highest in these areas, but it reached at most 100 g/m2. The average daily ration of Aurelia ranged from 19.4 to 27.3 mg/m2 in October and from 7.0 to 17.2 mg/m2 in November; in both cases, it was insufficient to provide for the minimal physiological requirements. The average daily ration of the Mnemiopsis population (2.8–20.5 mg of zooplankton per m2) was invariably more than sufficient to provide for the minimal physiological requirements. Both predatory species together consumed less than 5% of the daily zooplankton production of the sea.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山东宁津附近海域进行4个季度月航次调查所得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资料,运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Cluster聚类和MDS排序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在底泥样品中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1门15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73种,是主要的优势类群,甲壳动物39种,软体动物25种,棘皮动物9种,其他类群共13种。主要优势种有拟特须虫、丝异蚓虫、索沙蚕、轮双眼钩虾等。宁津邻近海域年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9.144g/m~2和233.90ind./m~2,均较低且存在季节性差异。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436、0.800和2.924,次级生产力较低,平均值仅为1.903g(AFDW)/(m~2·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春航次群落分布格局均包含近岸群落和远岸群落,但各群落间界线不明显,群落结构受扰动情况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附着生物对航运、港工建筑、发电厂、水产养殖等危害性极大,因而很早便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在调查研究我国沿岸的附着生物中,把洞头岛列为调查点.并于1978年6月-1979年5月进行周年挂板试验.洞头岛位于浙江东南部瓯江口外.试点设在岛西北面新码头外特设的浮筏,水流畅通,低潮水深5米左右,透明度低,水温年变化在7.8-28℃,最低二月份,最高8月份,年平均水温18℃,终年盐度均在27‰以上,最高达到34‰.试验方法基本上按海洋调查规范进行,挂板分表、底两层,表层只挂木板,用尼龙丝系在水面以搜集藻类,底层试板固定在铁框架里,铁框用铁链垂直悬挂在水下2-3米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