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1981年4月27日发生在太阳西边缘一个黑子群(Boulder编号3049)上空的耀斑环珥的上升运动特征和某些初步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该耀斑状环形日珥的运动特征和状态跟它亮度变化关系甚密,亮度极大前环珥不断上升加速,其最大平均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约为17.5公里/秒和0.023公里/秒~2。亮度极大后为上升减速运动。环珥顶部存在着剧烈的膨胀运动,它最大的横向膨胀速度约10.6公里/秒,膨胀速度随上升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膨胀加速和膨胀减速两阶段也以亮度极大附近为分界。 环珥顶部和两腿系有整体的视向运动,两腿系存在着同向的旋转运动,分裂成几块的南腿系按刚体模式作螺旋运动。 对该环珥耀斑跟它对应的黑子活动区的关系也作了简单讨论。(附照片见附图21)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1981年5月16日质子耀斑中环弧系内的物质运动,环的形状大小以及在耀斑发展过程中双带走向和形状变化。结果表明:H_α环的一对足点都位于H_α亮带的内侧;在H_α环中环体两侧的物质都处于下落状态;在日面上看到的H_α亮环可能是亮带内边缘迅速膨胀的结果;耀斑前暗条最初不稳定的位置正是环弧系中环与纵向磁场中性线剪切最大的位置,也正是环面与太阳表面倾斜最大的地方;耀斑初始亮带走向与后期亮带的走向有一明显的交角,这可能是新磁流在日冕下层影响磁中性线走向的结果,并可能是该耀斑能量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用“多云模型”方法对1989年8月17日太阳边缘耀斑的二维Hβ光谱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该耀斑环系3个物理量(氢原子在第二能态的柱数密度N2,激发温度Tex和微湍流速度Vt)在不同时间的二维分布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密度,温度和湍流速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和不对称的,它们的分布跟耀斑环内的位置密切相关、而与高度关系不大;(2)密度N2和湍流速度Vt随时间减小,而温度几乎不变,环项温度还随时间有所增加;(3)首次揭示了N2和Tex的极值位置从环的一个腿向环的顸部移动,而同时Vt的极值位置却由环顶部向环的另一个腿运动,似乎在环内形成类“虹吸”现象。  相似文献   

4.
根据云南天文台太阳色球H_α和相应的光球黑子观测以及磁场测量,并结合有关X—ray资料等,对1981年4月1日日面4N大耀斑进行了部份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该耀斑为环系;光球浮现磁流和黑子扭曲、挤压和剪切运动是触发该耀斑的直接原因。而活动的黑子光桥又是浮现磁流的一种重要标志;耀斑环或带与磁场位形密切相关;耀斑后在运动空间原位置处光球又浮现出部份磁流;卵形暗条内预示能爆发大耀斑。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个耀斑事件。这2个耀斑事件都具有双带结构,并伴有耀斑环顶部位置的硬X射线(HXR)辐射,这个辐射源我们称为环顶源。在文章中,通过求亮度重心的方法,我们对耀斑双带的相对运动,以及HXR环顶源的高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耀斑相偶亮核间距离的时间曲线,与HXR亮度曲线具有相反的相关性,亮核间距离在HXR流量上升阶段会减少;与此同时,HXR环顶源的高度会下降。而通常的相偶亮核的分离运动以及环顶源的上升运动发生在极大相之后。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太阳耀斑的物理过程和高能现象,在云台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建立一套太阳H_α图象接收和处理终端。它可获取太阳耀斑过程的高分辨观测资料和数字化处理结果。对太阳H_α活动区的监测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给出了1989 年8 月17 日耀斑后环的观测视向速度场,在环内物质在太阳重力、磁场梯度和大气压力梯度联合作用下沿环腿螺旋上升和环内物质密度由环腿向环顶和环足线性递增的假设下,理论上计算了该环系的视向速度场,理论计算和观测结果基本相符,似乎为耀斑物质由色球蒸发作上升运动的观点提供了间接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1989年8月16日,太阳AR5629活动区(S16W96)上空发生一X20的X—射线耀斑。我们取得该耀斑色球Hα单色光照相序列观测资料,该光学耀斑(S16W90)是,1.寿命:约13个小时.到0732—0734UT达极大;2.结构,成环状系、分主环与次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测太阳耀斑高速电子轰击色球,紫金山天文台赣榆观测站将原精细结构望远镜改造为高速CCD精细结构望远镜,拍摄到局部H_α活动区.在光学系统里增加缩焦器,引进干涉偏振滤光片后,高速CCD就能记录H_α各波段的单色像.经过1999年至2004年的反复试验和改进,目前H_α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己达1个角秒,时间分辨率为每秒钟30至40帧图像.2004年11月观测到一个M1.1级耀斑,我们将H_α紫移(H_α-0.5(?))高速图像和硬X-射线暴、射电微波暴比较,结果发现:初始的耀斑成对亮点在上升相相互靠近,特别是微波暴源也显出类似的靠近运动,以前从未观测到这种现象,它可解释为磁弧脚根沿中性线的剪切运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71年1月至4月期间,日面各活动区每天的H。谱斑最大亮度、谱斑面积等参数同耀斑爆发进行统计。统计表明:谱斑各参数(特别是亮度)极大同耀斑爆发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所统计的耀斑,在其爆发前五天内,对应的谱斑亮度都呈现过极大。就耀斑爆发前三天而言,也有92.8%的耀斑对应的谱斑亮度呈现过极大。此外,统计还显示出许多耀斑爆发前谱斑亮度可能有着1—2天的周期性变化。这可能意味着活动区磁场也有类似的变化,它可能反映了谱斑亮度极大-磁场-耀斑之间存在着本质的物理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云南天文台1981年5月16日3B级双带大耀斑环(0922UT)的H_α—SSHG光谱资料作了初步的数据处理。采用非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从光谱轮廓求得圆面耀斑环的线心光学厚度τ_0、Doppler宽度Δλ_D平均能源函数S_λ及视向速度V_(11)的二维分布,为处理具有时空序列的光谱资料提供了一种数值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耀斑环系内的物质由环顶沿两环腿向色球层溅落;用色球蒸发模型解释环中的物质来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我们观测到1982年12月20日和1983年2月9日出现在日面西边缘的两个大环状日珥群。由同时获得的H_α单色光照相资料H_α、CallH·K线光谱资料测出了环内物质的视向速度分布,该分布与假定物质沿环无粘滞的自由下落推算出的视向速度分布相一致。利用H_α和K线的半宽求出了环内物质的运动温度及湍动速度,温度分布比较均匀,湍动速度随日面高度而增加。利用K线和H线线心强度之比,推算了环内物质的密度,得到氢原子密度为1.3—2.6×10~(10)cm~(-3),另外,还通过估算环珥群的总能量来讨论了环珥群与耀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91年6月6日我们在太阳6659号活动区观测到了一个白光耀斑.这个白光耀斑伴有强烈的H_α、X射线和射电微波发射.我们对这次自光事件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并对它的总能量作了粗略估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云南天文台10m射电望远镜在2lcm波段上观测到的一次尖峰辐射事件,这次事件发生在5629活动区(S16W109),它伴随了X2·9/SF耀斑及边缘耀斑环,并且有质子流量的上升和一次罕见的地磁场突然反相脉冲与之对应.我们从耀斑环的Hβ照片可以看出,在尖峰辐射发生前,原先存在的耀斑环的顶部开始变亮,而尖峰开始后环顶亮度达到极大,说明这次尖峰辐射与耀斑环顶部增亮有关,辐射很可能来自环顶.从尖峰事件的时间轮廓得到的FFT功率谱表明存在150ms的准周期脉动.按照Mclean等人的模型,即脉动是由俘获在磁通管内的电子的径向振荡引起,可以推断,这次尖峰辐射与Fermi机制激发快速电子有关,且尖峰的发生需要被俘获的电子.此外,我们将这次尖峰事件分解为几百个元耀斑爆发(EFB),并且讨论了这些EFB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了1980年5月下旬从日面东边缘转出的三个活动区的有关形态资料和对应耀斑活动,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H_α单色像中出现的低磁弧是活动区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2.光球下面的扰动引起的黑子运动使磁流管扭曲是储能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这种运动,即便是在复杂的磁场环境里也不利于大耀斑的触发。3.在 H_α和 H.K 线观测到黑子本影上出现的亮桥光谱。它的出现引起黑子分裂,从亮桥出现到周围谱斑被加热进而触发耀斑往往有1—2天的时间差,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物理联系。4.观测到与耀斑有联系的暗环的膨胀和上升,说明新磁流浮现区与老场作用是触发耀斑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1986年2月4日太阳耀斑的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天文站的H_α耀斑及3.2cm射电流量观侧资料、云南天文台的黑子精细结构照相和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向量磁场图,对1986年2月4日的六个耀斑的形态相关及演化联系,特别是0736UT 4B/3X大耀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果是: 1.4日大耀斑的初始亮点和闪光相的主要形态演化,与活动区中沿中性线新浮现的强大电流/磁环系密切相关。后者的主要标志是沿中性线的长的剪切半影纤维及它两端的偶极旋涡黑子群(1_3F_3)。 2.上述大耀斑与1972年8月4日0624 UT大耀斑爆发的磁场背景及主要形态特征相似,表明两者的储能和触发机制可能相同。 3.大耀斑爆发的H_α初始亮点,双带出现,环系形成,亮物质抛射和吸收冕珥等现象同3.2cm射电流量的变化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4.重复性的前期小耀斑爆发位置和发展趋势与大耀斑的主要形态及演化特征相似。它们相对于剪切的纵场中性线两侧的位置相近或相同。因而,可以看作上述强大电流/磁环系不稳性发展过程中的前置小爆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快速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1989年3月9日和14日两个耀斑核块处的光谱资料,分析了Hα和CaⅡK线不对称性随时间的演化。结果得到,3月14日耀斑的Hα和CaⅡK线都有明显的红不对称性,随时间而减弱。由轮廓中分线得到色球物质极大向下运动速度约15~20公里/秒。3月9日耀斑在脉冲相和极大时  相似文献   

18.
1984年2月25日,日面爆发了一个高能大耀斑。我们取得了该耀斑过程的光球黑子活动区强磁场以及黑子、H_α色球等光学资料。分析表明:1.这种高能大耀斑是产生在有黑子剪切运动、新浮磁流和磁场梯度大的磁中性线(H_n=0)两侧;2.耀斑发展到极大前后,不但会掩盖部分后随黑子半影,而且还会进一步掩盖这些后随黑子本影;3.在高能大耀斑爆发过程中,相应的光球黑子活动区的强磁场会出现变化,磁通量增长率为1.0×10~8韦伯/秒,磁场梯度最大为0.2高斯/公里;4.黑子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最大可达0.3公里/秒。  相似文献   

19.
谢瑞祥  汪敏 《天文学报》1999,40(4):419-427
通过1991年6月6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约1-4劝现象等)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1991 年6 月6 日一个复杂的太阳活动事件( 包括宽带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脉冲相伴生的白光耀斑、耀斑后环及其伴生的射电多重短周期( 约1 - 4 秒) 脉动现象等) 的分析,探讨了白光耀斑产生的射电辐射特征,根据太阳白光耀斑和射电运动Ⅳ型爆发产生的物理过程,着重讨论了射电运动Ⅳ型爆发、耀斑后环和短周期脉动现象,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白光耀斑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