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阪神·淡路大震灾后 ,日本着手对原有的地震观测体制作彻底改革 ,多项全国性配置地震计的计划同时开始启动。地震引起的地面晃动的程度不尽相同 ,无感微小地震引发的晃动仅有 0 .0 0 1 μm,频率为1 0 Hz;巨大地震引起的地面晃动的幅度高达 2~ 3 m,周期也有几十秒。虽说都称之为地震计 ,但由于地震动的振幅和频率涉及的范围太大 ,所以应针对观测对象选用不同类型的地震计。下面介绍不同类型的观测网。1 强震观测网 ( K- NET)无论大地有多大的晃动都能将其准确记录下来的地震计称之为强震计。它构造坚实 ,信号明确 ,通常设置在地表 ,对了…  相似文献   

2.
应用模糊识别方法对重复流动重力北京测网和张家口测线自1987年以来的观测结果进行异常模糊识别,分析了测网附近的中强地震前后从属函数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几次中强地震前,从属函数均有较明显的异常,模糊识别方法不夫为异常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地震与固体潮试验站的同一观测平台上,用数字宽频地震计、倾斜仪及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波动信号的综合观测结果,以及各观测的对比和分析。近3年来,不同的观测仪器同时观测到了几十个形态一致、信号较弱而且成分复杂、持续时间大多约为2——3天的异常波(震颤)。分析表明,这些异常震颤中的一部分由来自西太平洋进入中国大陆及近海的台风产生,其信号强弱主要与台风运动中心进入中国大陆近海后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以及风速大小这两个因素密切关联。另外,还有一部分异常震颤信号的产生原因不明。频谱分析结果显示,与平常的背景噪声信号相比,异常震颤信号的成分较为丰富, 除了3——5 min周期的信号外,还含有20——30 min,甚至一小时以上的长周期信号。我们以多种观测仪、长时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这种震颤信号是真实的和普遍存在的。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还有待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1975 ̄1991年间,广东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区发生了5次ML4.7 ̄5.1级地震。距震中10km以内的河源黄子洞地电台记录到了震前不同程度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采用距平法消除年变干扰后异常延续时间一般为3个月左右,电阻率异常下降幅度在1%左右。利用《指南》中的震兆异常信度分析法确认其异常信度后,利用模糊信息处理法对异常判定地震三要素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实际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工作源于我们在以宽频数字地震计和倾斜、重力仪开展对"慢地震"、"前驱波"等信号连续观测和分析的过程中,观测到不少异常的波动信号.在探讨这些异常信号的产生原因的研究中,发现其中一部分由热带气旋(台风)产生.  相似文献   

6.
7.
1999年 1月 2 3日 2 0时 2 8分 ,安徽省南陵县弋江镇附近发生了 MS2 .9地震。震中位置 :1 1 8°2 6′E,3 0°56′N。震源深度 :1 0 km。这是本区范围内近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虽然震级较小 ,但对少震、弱震地区的影响很大。震中附近的泾县、宣城、芜湖等地普遍有感。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的芜湖市震感较强。泾县地震台位于皖南山区的泾县城北湖山坑内 ,西侧有江南深断裂 ,北有郯庐大断裂。该台距南陵震中 2 7.3 km,DD-1地震记录仪记录出格 (安徽省电磁波台分布、南陵地震震中及主要断裂带见图 1 )。地震前 ,该台电磁波记录…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区7级地震前中强震活动的空间平静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王兴辉 《地震研究》1996,19(2):127-133
本研究了云南地区1500年以来M≥7级地震前30年内震中周围150km范围内5-6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震前平静是一个共同的特点,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静型-7级强震在平静7-18年后突然发生;平静活跃型-在平静多年后,首先发生早期信号震,再发生7级强震;活跃型-平静多年后中强震持续活动十几年,接着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9.
本文引用地震活动度 S 对苏、鲁、皖、豫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前 S 值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该区大多数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 S 值等值线分布范围有扩展—收缩现象;主震前2~3年内,在震中区一定范围 S 值时序曲线出现升高—降低或升高—降低—回升发震的过程。上述 S 值的时、空变化反映了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活化—寂静或活化—寂静—二次活化的发震过程。初步认为,适当选择 S 值的权系数进行其时间和空间扫描可给出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异常信息,对本区地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楚成新 《内陆地震》1992,6(2):174-179
根据乌什220km范围内三次强震前乌什水准形变测量资料,用形态法、一阶差分法、矢量法分析了震前的水准异常变化,发现强震前水准测量均有较明显的异常显示。这为以后利用乌什测量资料、预报乌什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地震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地震预测预报实践、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人们应该懂得,关于地震预测的可靠理论必须依赖于地球自身提供的证据,在没有收集到大量确切证据之前,要想正确建立这样一种理论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台、兰州、成都、安西地震台宽频带数字资料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及2003年山丹、民乐6.1级地震前低频波频谱变化的研究,总结了数字资料在频率域上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发现0.1~0.14 Hz频幅在震前几天成逐渐增强的趋势。并结合震源区构造特征对前兆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低频波的产生与静地震和慢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基本特征,对已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前的部分地电异常变化及其与地震3要素的关系再次进行了总结和研究,指出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可能对判断地震趋势及对华北地区的短临预报跟踪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气象厅的数字强震波形观测和汇集业务是采用95型烈度计实施的。现已在全日本以20km的间隔布设了约600个采用95型烈度计的全国性观测网(其中气象厅约150个,都市约130个,郡约140个,海啸地震早期检测网测点约160个,机动观测点约20个)。...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一些学者的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证实岩石在大破裂前能够产生一种长周期、小振幅的低频事件,并依此来解释大震前井水位长周期事件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震前井水位长周期事件反映了震源的内部信息,是大震前断裂失稳扩展前预扩展所产生的一种波,是震源成核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强震前的“干热异常”与地温、降水波及应变弱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30年出现在中国西部及邻区的14次MS≥6.9强震前1年多内的地温场和降水场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如下共同规律:①在震前1年左右东亚地区会出现干热异常(3.2 m地温升高,同时降水距平为负值),持续时间约为2~6个月,最大干热面积可达2~4×106km2;②在震前0.5~1年左右我国的月降水距平%图和3.2 m地温距平的月际变温图上,可看到波长小于1 000 km的地温波和降水波,可称为"超低频应力密度波(应变波)"[1],它是致使岩石破裂的力源;③在震前0~2个月应变波的波长会停止缩短,振幅变小,且波动方向可有一个近90°的旋转,是"应变弱停"[1]的表现。以上可视为孕震三步曲。依据上述统计事实本文提出了强震成因的假设:地外核中有一股热力极不稳定的Benard上升流体对其上的壳幔层形成顶托,造成地温升高,对流热传导系数变小,形成干热异常;岩石圈中脆性层的应力不断增大,致使出现不稳定波(应变波);出现"应变弱停"时意味着强震即将爆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临界状态下,发震断层可能在大震面波应力扰动下出现微震活动增强的现象。利用β统计值方法和匹配滤波技术,对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地震震前大震在其主震及前震所在的鲜水河断裂带的动态触发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未检测到由大震面波触发的微震,表明康定地震震前其主震及前震所在区域在大震面波的应力扰动下,未出现明显的微震触发现象;通过微震检测未发现断层积累应力水平较高、即将发生强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地磁谐波振幅比Yzhx和Yzhy定义为:Yzhx=Z(ω)/Hx(ω)KYzhy=Z(ω)/Hy(ω)其中,Z(ω)、Hx(ω)和Hy(ω)分别是地磁场的垂直分量、南北向水平分量和东西向水平分量的振幅谱.对于简单的均匀分层介质,Yzhx和Yzhy与地下介质的电阻率户呈正比.因此,当Yzhx和Yzhy下降时,可能对应了地下介质的电阻率p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温度对宽频地震计观测资料影响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蕾  谷国梁  薛兵  朱小毅 《地震》2018,38(3):170-180
本文以具有力平衡反馈结构的甚宽频地震计BBVS-120为分析对象, 通过台站观测实验和实验室温控实验的相关分析, 得到了温度对输出信号影响的频带范围和水平, 定义了温度灵敏度参数,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温度对地震计观测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震前显示的地震震源机制趋于一致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造应力场的制约下强震孕育过程中特定阶段, 震源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大体一致, 根据这一特点, 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轴, B轴, 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3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a, 研究强震前应力场变化特征。 对2006年11月15日千岛岛弧MW8.3地震和2001年6月23日秘鲁MW8.4地震研究表明, 大震发生前孕震区一致性参数a比较低, 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差异较小, 说明这些前震受到了震源区应力场的统一作用, 而主震发生之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比较高, 说明后续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散乱, 表明背景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