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栉江Yao受精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阴干,温差刺激诱导栉江Yao亲贝排放和解剖亲贝获取精卵,授精后,通过连续取样直接镜检和卡诺液固定,Giemsa染色后观察,以研究栉江Yoa受精过程的细胞及染色体变化。结果表明,栉江Yao成熟或接近成熟的卵,大多停留在第一次成熟分裂的前中期,接触海水后,进一步发育至中期。通常在26℃的海水中,授精后20min和35min,分别排出第一和第二极体。  相似文献   

2.
为了及时进行企鹅珍珠贝的人工育苗,如何促使不太成熟的亲贝迅速成熟,是珍珠养殖过程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一九七○年九月曾将不太成熟的企鹅贝用注射氨海水的办法促熟,未得到预期效果。后来采用了变温刺激法进行促熟诱导催产,结果完全成功,且方法简单,在生产上容易收到预期效果。我们虽然选择了一些生殖腺比较饱满但卵子仍然不成熟的亲贝。镜检结果是70%以上的卵子为不规则型或长卵型,极少数为梨形或圆形;精子在氨海水的激化下,能活动的也很少。我们便将亲贝养在1.5×0.5×0.35米的水族箱内,水深15~20厘米。每个水  相似文献   

3.
3种江珧同工酶遗传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珧科的栉江珧、旗江珧及二色裂江珧三物种的 5种组织 (消化盲囊、肾组织、外套膜、后闭壳肌和鳃组织 )进行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技术 ,研究江珧科的 SOD、EST同工酶酶谱 ,结果表明 ,不同种间的个体其酶谱表型有稳定的差异 ,同属的种间差异小于不同属的种间差异 ,即酶谱的差异程度与形态分类学中的亲缘关系相关。可利用其酶谱表型具有种特异性作为一种蛋白分子标记 ,应用于江珧物种尤其是经济品种的鉴定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罗丹明123(Rh123)和碘化丙啶(PI)两种荧光染料对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精子线粒体活性进行检测,比较不同染液浓度和染色时间的检测效果,并用该方法检测和比较超低温冷冻保存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Rh123和PI染色的最适染液浓度均为10μg/mL,染色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染色后具有线粒体活性的精子发出绿色荧光,死精子发出红色荧光,质膜受损但线粒体还未受损的精子发出红绿色荧光,表明Rh123和PI双荧光染色检测栉江珧精子线粒体活性是可行的;精液经冷冻后,线粒体活性为61.9%、质膜完整率56.8%,显著低于新鲜精液组(95.3%、93.5%),表明冷冻对精子结构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Rh123和PI双荧光染色法可用来检测栉江珧精子质量。  相似文献   

5.
3种江珧同工酶遗传标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江珧科的栉江珧、旗江珧及二色裂江珧三种物的5种组织(消化盲囊、肾组织、外套膜、后闭壳肌和鳃组织)进行垂直板状聚丙烯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技术,研究江珧科的SOD、EST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不同种间的个体其酶谱表型有稳定的差异,同属的种间差异小于不同种的种间差异,即酶谱的差异程度与形态分类学中的亲缘关系相关。可利用其酶谱表型具有种特异性作为一种蛋白分子标记,应用于江珧物种尤其是经济品种的鉴定上。  相似文献   

6.
用冷热休克诱导四倍体近江牡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近江牡蛎授精卵发育至第一次卵裂前3min或个别受精卵开始出现第一次卵裂时,分别用热体克(37℃,39℃,41℃)和冷休克(8℃,10℃,12℃)处理3min诱导四倍体。测定39℃热休克组胚胎早期的四倍体诱导率为28%,10℃冷休克组胚胎早期的四倍体诱导率为30%。温度过高(如42℃以上)可导致卵的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两种江珧雌雄同体及性转换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珧科两物种栉江珧、二色裂江珧的性腺组织学切片观察 ,发现性转换及雌雄同体的个体 ,雌雄滤泡在性腺中分布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滤泡混合型 ,另一种为滤泡并存型。性变方向有雄性转化为雌性、雌性转化为雄性及两种性别均衡发育等三种类型 ,且以雄性转化为雌性为主。据此推测性变及雌雄同体在江珧科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海水比重的变化对凡纳对虾亲虾人工繁殖活动的影响及换水对亲虾交配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剪眼柄、强化培育、控光、换水等技术措施 ,将凡纳对虾培育成熟并使之自然交配产卵 ,孵化出无节幼体 ;亲虾的平均产卵量可达 1 6万粒左右 ,卵的受精孵化率可达 80 %以上。结果表明 :适时换水可将亲虾的交配率从 4 6 %提高到 79% ;凡纳对虾人工繁殖的适宜海水相对密度为 1 0 1 6以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珧科两物种栉江珧、二色裂江珧的性腺组织学切片观察,发现性转换及雌雄同体的个体,雌雄滤泡在性腺中分布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滤泡混合型,另一种为滤泡并存型。性变方向有雄性转化为雌性、雌性转化为雄性及两种性别均衡发育等三种类型,且以雄性转化为雌性为主。据此推测性变及雌雄同体在江珧科是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