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地震学家说,余震通常在主震后数月内发生在同一断层段上,但是,主震100年后,在附近的断层上也可能发生余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琼斯(LucileJones)说:“根据定义把地震排成序列,我们将最大的地震称之为主震。任何发生在最大地震之前的地震都是前震,任何发生在最大地震之后的地震都是余震。”  相似文献   

2.
完好的理论会产生好的名称。天文学家有自己的“黑洞”理论,地震学家有“环形圈”和“空区”理论。1971年,拉蒙特地质观象台的地震学家赛克斯(L.Sykes)描绘了阿拉斯加大地震的余震区的轮廓。继苏联和日本一些地震学者提供的线索之后,他制定出了最近地震活动中的空区,这些空区几十年来未发生破裂,但他提出,不久  相似文献   

3.
一个大地震发生之后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余震。大量的余震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注意。早在50年代,许多地震工作者就对余震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工作有: (1)李希特(C.F.Richter)1958年在《基础地震学》一书中就曾总结了余震空间分布的某些一般规律。如:余震震中范围呈椭圆形,其长轴常与活动断层平行,较大余震的震中常常集中于余震区的某一端,且常  相似文献   

4.
核爆炸诱发地震: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高级研讨会核爆炸能否诱发天然地震?“一般说来,核爆炸诱发的天然地震可分为三类:伴随着爆炸过程的构造应力释放、核爆炸引起的余震、核爆炸在较远处诱发的地震活动。”地震学家理查兹(P.Richards)在“核爆炸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5.
震后早期快速、准确的余震预测对震后灾害风险应对和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十分重要.震后早期阶段地震目录不完整性是影响现有余震预测方法快速、准确预测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模型的发展,使得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的余震预测成为可能.本文针对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难以开展有效的余震预测问题,分别从提升余震检测率角度阐述了匹配滤波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从统计地震学的余震补齐角度阐述了双尺度变换技术,从最大限度利用余震信息实时预测角度阐述了Omi模型和Lippiello模型等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劣势,并提出了综合解决震后早期数据缺失阶段余震预测“瓶颈期”问题的技术路线,为从事地震检测、余震预测以及震后趋势研判等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1999年岫岩5.6级地震序列活动跟踪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们在以往研究大地震余震序列活动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八五”和九五“以来较新的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对1999年11月29日岫岩5.6级地震序列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认为,该地震序列活动过程到2000年10月已经结束,其后发生的地震为正常的余震活动,同时,对震区未来一定时期地震活动趋势及地震危险性也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正当一次大地震发生后,面对公众的需求,我们很难回答"未来是否还会发生更大地震还是仅是一些小的余震"。最近瑞士地震中心(Swiss Seismological Service)的Gulia和Wiemer在Nature发文提出了一种方法,致力于如何在余震序列仍在发展中识别研判后续震情趋势。每次大地震发生后,地震学家都会告诉  相似文献   

8.
全球顶尖的地震学家安艺敬一教授的遗著“Seismology of Earthquake and Volcano Prediction”及其中译本“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地震学”已经由科学出版社在5月份出版。  相似文献   

9.
余震活动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曲均浩  蒋海昆 《中国地震》2012,28(2):109-120
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力学加载、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速率-状态依从等几方面对余震活动机理研究进行综述.已有的研究表明,介质和应力的不均匀性是余震产生的基本前提.瞬时蠕变和余滑观点能够从力学的角度解释震后极短时间内余震的快速衰减,而应力松弛过程更有利于解释长时期的余震活动特征.流体侵入及应力腐蚀在一定条件下控制着余震的演化过程.受主震应力扰动影响的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始终存在于余震的活动过程之中.各类模型和理论解释都在努力寻求与G-R关系和修改的大森公式这两个统计地震学基本关系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余震具有共轭型分布特征,多种地震学参数在序列中的较大余震前有不同程度异常显示,余震具有较为特殊的地震波形,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相比具有多处异同点等。结果认为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可能为具有继承伽师地震特点的余震起伏变化较大的主余震型。  相似文献   

11.
据《地质通信》(Geological Newsletter)1979年第3期报道,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研究办公室的地震学家和技术人员设计的盒式轻便野外地震记录器很适用于在地震发生前或强余震仍在继续发生的同时收集地震资料。在研制他们自己的仪器设备之前,美国地质调查局派出装有昂贵电子仪器的卡车到野外  相似文献   

12.
罗马 2009年4月6日袭击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城的灾难性大地震后续发生了奇怪的余震:对于未能在灾难前给公众发出预警,意大利的一些重量级地震学家们面临过失杀人罪的指控。这次控告激怒了全世界的专家们,他们指出地震不能预测,而且认为意大利政府忽视了强制执行能够减轻损失的建筑规范。  相似文献   

13.
引言一个大地震发生以后,最重要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回答:还会有大的吗(指相当的或更大的地震)?或用地震学家的话说,这是什么类型的地震?已发生的大地震是否已是主震-余震型的主震?因此,及时提供任何可能的关于地震类型的讯息,对地震预测来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地震学家长期回避“预报”这个词。但是由于数据质量的改善和公众对“预报”含义理解的改变,地震学家们回避“预报”的决心也开始动摇。Cyranoski跟踪了关于“预报”的辩论。  相似文献   

15.
聚会时,当人们发现我是一个地震学家时,他们首先提出的问题通常是:“下一次地震将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这表明:①大多数人对地震感到好奇和害怕;②人们认为地震学家能够预报地震。地震预报研究已经进行100多年了,但都没有成功。因此,对这种预报研究一直有持不同...  相似文献   

16.
现代地震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安艺敬一先生2005年5月17日在印度洋法属留尼汪岛逝世,享年75岁。安艺敬一教授被公认为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学家和现代理论与观测地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Quantitative Seismology被认为是地震学家的“圣经”。安艺敬一教授生于1930年3月3日,1958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84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之后任南加州大学教授和地球科学系主任。他创立了著名的南加州地震中心。1979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荣誉会员、美国地震学会…  相似文献   

17.
在《表征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丛集的一个参数》〔《地震学刊》,1937(2)〕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邢台地震区6次强余震及1966年3月22日7·2级地震之前S_1值的变化,发现在强余震之前S_1值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相应的时间分布表明,强余震之前小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的丛集是明显的。认为,S_1值可以为强余震的预报提供时间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是编制地震区划图的基本原则。只有地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精诚合作,才能编制出科学的地震区划图,本文着重介绍国家地震局“八五”重点课题“地震区划研究”的成果,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地震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们所知,如大地震之后在震中附近地区发生的大量余震活动,然而,近十几年来地震学家认识到:大地震也可以导致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外的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显著增加(如,Hill et al.,1993;Brodsky et al,2000,Gomberg et al.,21301,2004;Prcjean et al.,2004,Freed,2005,Hill and Prejcan,2007,VelRgco et al.,2008).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最近关于上地幔不均匀性的地震学证据。地震学家们在关于上地幔结构低阶球谐展开的看法正逐步趋于一致的同时,关于短和中等波长特征仍存在激烈的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