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地层命名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以发表(或出版)为基础的优先权法则的学习心得叙述,回顾尹赞勋院士当年在制定中国地层命名法时,坚持一个新名建立必须在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发表这一符合全世界生物地学界共识的地层命名法的哲学精神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和意义.作者对比全国地层委员会今天对优先权采用双重标准,从而干扰地层命名法的基本精神执行,显示尹公制定地层命名法所持的基本精神明智、正确和意义重大.文章通过"龙马页岩"改为"龙马溪页岩"这一正确订正,解决了其与"龙马石灰岩"的同名关系事例,感受到尹公治学的高尚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2.
张守信 《地质科学》2004,39(3):452-456
近10年内,中国地层学史上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历史优先律事件”,表现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具体组织并由其副主任程裕淇主编的《中国地层典》,对优先权法则不执行以出版为基础的“出版优先律”而执行不论发表与否仅以“尊重原始命名者”为基础的“历史优先律”;二是“优先律双重标准事件”,在全国地层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内对优先律搞双重标准。这两个事件均表现对“优先权法则”国际共识内涵的偏离,偏离了以出版为基础的“出版优先律”。尤其不应该的是,当人们对“历史优先律”提出异议后,全国地层委员会不但不及时纠正“历史优先律”的片面观点,相反地却在修订中国地层命名法时,为了给“历史优先律”合法化创造条件,竟然在《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内,对优先权搞双重标准。“历史优先律事件”和“优先律双重标准事件”破坏了地层命名法的标准性,颠倒了中国地层命名史,干扰了中国地层名称的管理,是全国地层委员会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正> “南郑页岩”是卢衍豪(1959)建立的一个地层单位,用以代表奥陶纪宝塔灰岩之上,志留纪龙马溪页岩之下约6m厚的一段地层,产以Dalmanitina为主的三叶虫,及笔石、瓣鳃类等化石。“南郑页岩”的时代,卢衍豪(1943)最初曾“疑其为上奥陶纪产物”,在正式命名时(1959)认为“放在志留纪底部为宜”。此后,对其时代归属的问题争论颇多,有  相似文献   

4.
地层学的研究是以地层单位的物质形式运作的。为了保持地层命名单位的稳定性,单位需要固定的名称。于是地层单位需要命名。命名必须由地层委员会进行立法并管理。近年,多种辞书性的中国地层名称出版物暴露出普遍缺乏对地层命名深入了解,遵守命名法的意识谈薄和侵犯命名优先权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鄂西鹤峰地区地层剖面测量及露头样品采集,对龙马溪组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并对页岩气储层表征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鹤峰区块龙马溪组地层可分为两段,下段地层为黑色炭硅质岩夹炭质页岩或与之互层,上段地层为含炭粉砂质页岩。龙马溪组样品TOC平均值1.63%,总体达到中等页岩气层标准,下段样品TOC值明显好于上段,炭硅质岩TOC平均值大于炭质页岩。所有样品均达到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为主。主要矿物为石英和粘土矿物,脆性矿物占比高。龙马溪组储层属于低孔-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型。等温吸附实验测得含气量平均值1.80 m~3/t,通过体积法计算得到鹤峰区块龙马溪组页岩气吸附气资源量1541×10~8m~3。  相似文献   

6.
赵一阳 《地质论评》1959,19(5):230-232
地层的划分和术语问题,目前还存在着很不统一的现象。为了使这一问题能得到澄清,本刊拟在今后的几期中多刊登这一方面的文章。本期除刊出赵一阳同志的两篇文章外,还刊出了全国地层会议筹备委员会草拟的“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地层符号及区域地层命名规则草案”。希望读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多撰写这一方面的文章。同时也希望能针对赵一阳同志的这篇文章以及地层会议筹备会所草拟的草案发表自己的意见,引起争论,以达到使问题愈辩愈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 贾汪煤田周围奥陶系广泛出露,1924—1939年间,刘季辰、李四光、谢家荣在调查煤田地质的同时,对附近的奥陶系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当时笼统称为“奥陶纪珠角石灰岩”,“奥陶纪马家沟石灰岩”,对于奥陶系下部与寒武系连接部位的一段地层,李四光(1930)命名为“贾汪页岩”,其下谢家荣(1932)命名为“三山子石灰岩”,这两段地层的时代,有的划为寒武纪,有的划为奥陶系。1973—1978年我队在贾汪地区开展一比五万区  相似文献   

8.
新元古界生物多样性及上元古系的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全球上远古系命名上存在的分歧,从整个元古界系级单位划分命名的基本原则出发,结合未元古纪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提出了交示上远古用多细胞后生生物(包括各种微体和宏体的多细胞、植物)首次大量的,以多样化和物色化形式广布全球这一重要事件给予正式命名,称其为“后生生物系(纪)”,简称为“后生系”(Metabiotian)这一新的命名方案不仅符合国际地层季员会1989年通过的前寒武系划分方案中关于元古界系级单位划分命名的基本精神,而且充分体现了未元古纪全球生物发展演化的重要特色,同时有利于消除目前世界许多国家争用各自的地名来命名上元古系所造成的分坡。  相似文献   

9.
戎嘉余  詹仁斌 《地层学杂志》2004,28(4):300-306,i001
志留纪初的扬子海底域大都被缺氧水占据 ,黑色笔石页岩 (称龙马溪组 )广泛发育 ,底栖生物难以存活 ;但表层水域仍然充氧 ,是笔石等生物的生活场所。在上扬子海南缘的近岸、浅水区 (贵州北部 )繁衍了腕足动物及三叶虫等壳相生物 ,笔石稀少或缺失。相关地层长期被笼统地归于龙马溪组而没有其他名称。现以贵州湄潭牛场高滩剖面为依据 ,将该地原归“龙马溪组”的地层新建为牛场组 ,按全国地层委员会的最新要求 ,描述命名剖面 (地理位置、岩性特征、生物组合、顶、底界线、厚度、横向延展、与上覆、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 ,讨论它与相关地层的区别与对比等。牛场组底部因发现笔石而确定了地层位置 ;其顶界因尚未发现可资肯定时代的化石 ,只是根据区域对比推测其时代归属。研究结果表明 ,牛场组代表兰多维列 (L landovery)世早—中期、黔中古陆以北近岸、充氧、浅水的非笔石相地层 ,在黔北遵义、湄潭、思南一带发育 ,这一适宜于底栖生物生存的正常浅海环境为大灭绝后壳相生物的复苏与辐射提供了基本条件。与牛场组相当的地层包括标准龙马溪组下部的一部分和标准香树园组的下部 ,前者以黑色笔石页岩为特征 ,后者以瘤状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  相似文献   

10.
王玉净等1998年撰写的“广西饮州小董-板城上古生代硅质岩相地层”, 新建了上泥盆统“石梯组”,该岩石叶层单位与谢家荣、玉植1937年在广西西湾创建的石梯系(后更名石梯组)重名。根据地层命名优先权,西湾侏罗系石梯组应予沿用,饮州板城上泥盆统“石梯组”应予废弃。钦州板城含有上泥分别统 放射虫、牙形类的硅质岩与上覆含有下石炭统放射虫、牙形类的硅质岩不同,后者含有锰矿和赤铁矿,颜色较深,根据岩石地层学组的含义,将前者重新命名为桂南组。  相似文献   

1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12.
张守信 《第四纪研究》1994,14(2):129-134
本文作者曾在尹赞勋教授指导和关怀下工作27年,深受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支持信任,在先生逝世10周年之际,著文缅怀前辈,以寄托崇敬和感激之情。文章联系中国第四纪研究,通过《地层规范草案及地层规范草案说明书》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的产生,以及工具书的编纂和《中国地层典(七)石炭系》的创编工作,回顾了尹赞勋教授对中国地层学理论和实践所做划时代的卓越贡献,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理论地层学先驱和中国地层学的领路人。  相似文献   

13.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于1927年在法国里昂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调查研究。从三十年代中期至今,经常担任学术性和行政性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4.
范嘉松 《第四纪研究》1994,14(2):125-128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把自己整个一生贡献给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记述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的部分学术生涯,并涉及他指导年青科学工作者如何进行化石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如何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等。所有这些教导对正在从事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年青一代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鸿祯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5-118
尹赞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一位开拓者和组织者。尹先生对科学界、地质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教育方面,自1952年至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成就而自豪,并长期关怀学院的成长,关怀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缅怀尹先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之建成为当代地质教学和科研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6.
关于龙爪沟群地层单位名称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 )为依据 ,以地层单位命名的一般规定为准绳 ,以地层单位命名的优先权为法则 ,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中生代晚期海陆交互相地层龙爪沟群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正确使用问题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龙爪沟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组 ,组名应为东胜村组、裴德组及云山组 ,其他的所有名称均应被视为前三组的后出同义名 ,并停止使用 ,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混乱。东胜村组与鸡西群下部的滴道组不能完全对比。  相似文献   

17.
顾乡屯动物群是由1931年尹赞勋先生在哈尔滨顾乡屯发现19种哺乳动物化石而得名,其后在东北、内蒙古一带多处发现,由于以被毛犀、猛犸象化石最为常见,一般也称为“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到目前为止该动物群至少有64种化石,分属18科37属。顾乡屯组代表东北地区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与华北萨拉乌苏组有很好的对比性,属同期异地同相沉积。顾乡屯动物群化石层位仅限于顾乡屯组地表出露部分,年龄测定结果不超过60000─70000aB.P.,表明顾乡屯动物群相当于萨拉乌苏上部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顾乡屯动物群与顾乡屯组在时代上的不一致性,是东北地区第四纪研究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对大同第四纪火山群及我国近期火山的分布,自30年代由尹赞勋先生做了开创和倡导性研究以来,在岩石学、地球化学、树造环境和深部岩浆源及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孙枢  谢翠华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9-124
尹赞勋教授生前著述甚丰。作者回顾他对板块构造理论在中国发展所做的贡献,以表思念与崇敬之情。十年动乱期间,在身处逆境,科研条件、生活条件均极端困难的状况下,尹赞勋教授查阅了大量国外有关文献,将刚刚兴起的板块构造理论系统地介绍给我国地学界,从而为当时几近窒息的我国地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空气。今天,我国已在板块构造研究上取得许多引人瞩目的成果,但我们应当继续学习尹老的刻苦治学精神,把研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in Australia was regulated from 1950 by four successive editions of the Australian Code of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The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Guide was adopted for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in Australia in 1978 and thus superseded the Australian Code. Certain provisions of the Code and certain Australian practices still pertained, however, and these have been formulated as Notes, intercalated with extracts from Chapters 2–5 of the International Guide to form the Field Geologist's Guide to Litho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in Australia. Biostratigraphic and chrono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s are excluded. The litho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of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rock units is also excluded, as recommendations are still being formulated. Procedures for reserving, defining, and publishing stratigraphic names are administered by the Stratigraphic Nomenclature Committe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Bureau of Miner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Bureau's Central Register of Stratigraphic Na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