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应邀参加了 2 0 0 2年 5月 2 3日至 2 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专利金奖博览会。本届博览会的主题是“入世、奥运、商机、发展”。我所参展的《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综合检验仪》是由傅辉清等研究员发明研制成功的 ,该仪器曾荣获’97中国专利金奖、’98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是室内检定国内外各类水准仪、经纬仪的一种新型国家级计量标准仪器。该发明在短短的几年中已开发成JSJ系列产品 (JSJ-I、JSJ -ⅡZ、JSJ -B、JSJ-PB、JSJ -ZB) ,推广应用到全国 2 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计量、测绘、科研、国防、交通…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精密水准测量仪器在水准及形变测量领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数字水准仪的计量检定工作是使其正常运行的前提,针对其检定项目室内化的难题,介绍了一种国产新型数字水准仪的室内检定装置.  相似文献   

3.
JSJ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综合检验仪是室内检定国内外各类水准仪和经纬仪的新一代计量标准仪器。 1995年批准为全国通用型计量器具 ,1997年获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1998年获国家发明贰等奖。本仪器已在全国 2 0多个省、市的计量、测绘、科研、国防、交通等系统的 80多个单位使用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仪器结构原理与特点水平准线系统采用自动安平式平面外调焦原理 ,分划板中心设计在物镜后主点上 ,在半焦距位置安置一套光学机械式自动补偿系统 ,能够使视准轴保持水平并自动补偿温度、…  相似文献   

4.
1900年10月17日——21日在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召开了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专业委员会成员,科技司领导,地震研究所领导、部分地震重点监测区省局领导、地壳形变观测(含重力)手段专业技术管理组代表、研讨会学术论文作者以及来自中科院测地所、国家测绘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报、地震出版社,《地壳形变与地震》编辑部的部分特邀专家共60余人。研讨会主要议程:一是审议“地壳形变监测整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二是学术交流。地壳形变监测整体规划是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委托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和科技司联合制定的。提交大会审议的征求意见稿是今年8月邀请部分专家集中编写,科技司及有关同志汇总  相似文献   

5.
SSY—Ⅱ型石英伸缩仪是国家地震局下达的地震观测技术与仪器研制的重点项目,于一九八○年三月国家地震局在上海召开的方案论证会,其主要技术指标被认可后,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负责研制的。本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为:仪器的相对灵敏度为10~(-9)量级,零漂率小于10~(-8)/天量级并呈线性,可见摸拟传输等。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日至五日在武昌召开SSY—Ⅱ型石英伸缩仪技术鉴定会。国家地震局科技鉴测司  相似文献   

6.
由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召开的国家地震局第一次传感技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在武汉举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司长陈鑫连研究员和中国地震学会观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副所长赖锡安副研究员出席了大会,并就传感技术对地震工作的重要意义及‘‘七五"期间传感技术的发展讲了话,出席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7.
地震观测仪器的检定与校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定与校准是评定测量器具、装置是否满足预期要求的两种方法,对地震测量器具、装置进行周期检定或者校准是确保测量数据正确,保证地震仪器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阐述数字水准仪的基本原理和其应进行的室外检定项目,包括电子i角设置及剩余i角测定、电子补偿性能误差测定、调焦运行误差测定和测站单次高差标准差测定,并对每个检定项目的场地要求、检定方法和数据处理进行详细论述;最后综合多方面因素,提出数字水准仪室外检定场的建立方案。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震局于一九八一年三月廿日至廿三日在武汉召开了JCY—3型精密激光测距仪(下称:JCY—3)技术鉴定会。会议邀请了五十五个单位的七十余名代表出席。会议领导小组由我国测量和电磁波测距方面的著名专家及有关的负责同志六人组成。他们是武汉测绘学院院长纪增爵教授、清华大学储钟瑞教授,七机部450工程办公室刘闿付研究员、地震研究所曾广梁研究员、郭惠申研究员和国家地震局科研处陈鑫连处长。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二年二月四日至七日,国家地震局在武汉召开自记水管倾斜仪技术鉴定会。会上对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制的FSQ—型浮子水管倾斜仪、浙江省地震局和杭州自动化仪器厂研制的WSQ—1型电涡流自记水管倾斜仪、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研制的ZQ型自记水管倾斜仪进行了技术鉴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单位的六十余名代表,其中有三种仪器的研制人员,有国家地震局自记水管倾斜仪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家地震局系统的重力测量资料,以及在绝对重力点间专门进行的相对重力联测,初步检核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绝对重力仪于1979-1981年期间施测的12个绝对重力点的精度水平;对于1981年我国用意大利绝对重力仪所测的某些绝对重力点的实际精度水平,本文也有所涉及。所得结果表明,两种绝对重力仪的测量结果中都发现了有些绝对重力点的绝对重力值存在较大的误差,已超出仪器设计者所宣称的精度指标。本文明确提出地震重力测量工作对绝对重力测量的精度要求;并建议仪器设计者继续改进绝对重力仪,特别要在提高绝对重力仪的稳定性和保证实际精度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定期检验重力仪器和测定仪器格值,国家地震局系统除在北京、南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重力检定基线以外,已有九个省市建立了重力比较基线。这些基线的建立不仅提供了检定仪器的场地,而且是重力测定工作在测量精度、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基础实验。它为重力复测工作在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测量精度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测资料和可靠的论据。 本文将用以上各重力基线的测定资料,对基线测定结果,三程复测和精度估算等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和评述。  相似文献   

13.
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环境及监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环境的考察发现,某些监测场地中(近20%)存在一定的非地震因素影响。 为减少非地震因素的影响,跨断层流动形变水准和基线应该同桩观测;测量仪器应该由具有更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DiNi电子水准仪代替Ni002光学水准仪,用Di2002甚至TC2003和TCA系列仪器代替传统的24 m基线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及邻区是世界上大陆内发生 8级大震最集中的地区 ,仅 2 0世纪以来 ,我国就发生 MS≥ 8级大震 9次 ,且活动间隔较短。 1 982年 1 1月 ,在国家地震局的支持下 ,由兰州地震研究所和宁夏地震局联合在银川召开了“中国 8级大震学术讨论会”,讨论了我国 8级大震的初步研究结果、今后研究的学术思路和工作方向。此后的十几年来 ,我国在 8级大震的研究方面已有了可喜的进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加强8级大震的研究 ,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由中国地震学会发起 ,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学会共同组织和举办…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在天津联合召开了跨断层地形变测量专题学术总结交流会。会议以短水准、短基线监测预报地震能力的评价和形变台(点)干扰因素与地震异常识别的研究为其宗旨。18个单位、55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1982年4月6日至8日,国家地震局科研处在武昌召开了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编绘的《1976年唐山地震震害图(1:20万)》审定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所,河北省地理所、河北省测绘局、湖北省测绘局、武汉测绘学院及其国家地震局直属的有关单位等共二十个单位。代表共26人。 会议听取了地震研究所作的编图报告,同时介绍了1981年5月初审会议的评审意见,并对首次会议所  相似文献   

17.
洞体形变在丽江7级大震前作了正确的中短期预报陈德福1)何世海2)李旭东1)(1)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2)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我国的应变型(不跨断层)洞体形变观测,包括地倾斜、重力、应变以及水位固体潮汐等项目,使...  相似文献   

18.
FHD-2B型质子磁力仪是按照中国地震局"十五"规程研制的地震前兆观测仪器,它通过IP接口接入前兆服务器,完成数据自动采集.通过分析该仪器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空值的问题,总结从仪器回传数据的方法,并提出远程控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全国第一次重力台站工作和资料评比会于1981年11月12日至17日在九江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台站业务人员、局(所)有关业务部门管理干部和局仪器维修小组成员。会议主要内容是汇报台站工作、评比台站工作和资料、确定下一步重力台站的主攻方向。 会议是由国家地震局监测处组织的。在台站工作汇报的基础上,评比小组根据分组会上的评分,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89年9月21日至28日,在武汉举办了“大地形变前兆方法实用化攻关(断层形变部分)推广应用研讨班。研讨班由国家地震局科技司、地震研究所和第一测量大队联合举办。教员有:周硕愚研究员、张祖胜高级工程师、巩守文高级工程师和吴云工程师。学员来自地壳应力所、分析预报中心、第一和第二测量大队、综合测量队和各省局从事形变测量和分析预报工作的富有经验的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