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健康养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蟹混养的传统方法越来越难以保证养殖成品的质量安全.文章介绍了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健康养殖的技术要领与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2.
在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中,分别采用150×104尾/ha、135×104尾/ha、135×104尾/ha、120×104尾/ha、113×104尾/ha、105×104尾/ha、90×104尾/ha的放养密度。经过120d的的饲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水中亚硝酸氮、氨氮的含量也相应增加;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对虾生长缓慢。波吉卵囊藻可降低水中亚硝酸氮、氨氮的含量,增加溶解氧;养殖后期,保持1.5m的水深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鼠尾藻劈叉筏式养殖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2005年,在山东省威海海区进行了鼠尾藻劈叉筏式养殖试验。2004年试验持续123d,试养鼠尾藻2×667m2,平均株长由5.5 cm生长至79.1 cm,鲜藻产量2.52 kg/m2;2005年试验持续70d,试养鼠尾藻3×667m2,平均株长由13.0 cm生长至73.7 cm,鲜藻产量为2.88 kg/m2。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的劈叉式筏式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时间 4 0天 ,放苗密度 5 0 0尾 /m2 、10 0 0尾 /m2 。凡纳滨对虾初体长为 2 .5 88±0 .341cm ,初体重 (0 .2 39± 0 .0 86 ) g。养殖水体中放置筛绢隔断 ,在不换水的条件下 ,监测水体中无机磷、氨氮的变化趋势 ,初步实验高密度和分隔养殖的效果。结果表明 ,高、低密度氨氮、无机磷差异均为极显著 (P <0 .0 1) ;成活率、产量差异均为显著 (P <0 .0 5 )。高、低密度特定生长率 体重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观察到不同时间不同密度凡纳滨对虾对筛绢隔断的反应不同 ,表明对虾能利用隔断筛绢 ,从而有效提高养殖容量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个对虾养殖防病新模式,并进行了小规模试验,获得初步成功。在4个30~40m^2的露天水泥池中,各放入3cm的大苗500~700尾(每亩约10000尾),经90余天的养殖,对虾成活率80%左右,个体10cm,平均体重80尾/kg,饵料系数约1.5。新模式的立足点是防病,特点是设置一蓄水沉淀池,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养殖用水,配备充气增氧设施,选择优质配饵,合理投喂,使各种水质理化因子及生物因子尽量  相似文献   

6.
海水甲壳类寄生性甲藻Hematodinium spp.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寄生性甲藻Hematodinium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了多种重要经济甲壳类的渔业生产。近年来,Hematodinium先后在我国浙江、广东沿海的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对虾等重要养殖甲壳类中报道发现, 并已确定该寄生甲藻是近年来引起当地养殖青蟹“黄水病”、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和脊尾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Hematodinium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该寄生性甲藻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系统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发生机制等;并针对目前该寄生性甲藻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相关研究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水甲壳类寄生性甲藻发生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危害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了多种重要经济甲壳类的渔业生产。近年来,血卵涡鞭虫先后在我国浙江、广东沿海的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脊尾白对虾等重要养殖甲壳类中被报道发现,并已确定该寄生病原是近年来引起当地养殖青蟹"黄水病"、三疣梭子蟹"牛奶病"和脊尾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关于Hematodinium spp.的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该寄生性病原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系统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发生机制等;并针对目前该寄生性病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国相关研究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水甲壳类血卵涡鞭虫流行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高产养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2001年3a的高产试验结果显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虾塘中和恰当的管理下,在广西沿海进行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的集约化养殖是可行的,在平均放苗密度约74尾/m^2时,凡纳对虾的平均单位产量可达到7224.35kg/hm^2。在一定的放苗密度范围(27-81尾/m^2)和养殖期限(99-139d)内,对虾单产与放苗密度和养殖天数正相关,蛋白质水平为35%的配合饲料可以满足集约化养殖的凡纳对虾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激素诱导欧氏六线鱼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鱼类成为人工养殖对象,人们越来越希望养殖鱼类能在人为控制下成熟和产卵,从而打破自然环境下的繁殖周期,为养殖生产提供更多的、适合生产需要的苗种,本研究采用LRH-a(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17β-雌二醇及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使用腹腔注射的方法,对欧氏六线鱼的性腺发育进行诱导实验,旨在探讨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996年9~10月间,取网箱暂养的欧氏六线鱼39尾,随机取7尾以观察实验前六线鱼的性腺发育状况,逐尾称体重,解剖取出生殖腺和内脏,称量生殖腺重和净重,计算性腺指数,并求出其平均值,♀:0.64±0.10,♂:0.…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陆基养殖和离岸养殖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及形态差异,在海南省陵水县室内车间及南沙美济礁深水网箱对同一批次15月龄尖吻鲈的体质量Y和头长X1、躯干长X2、体长X3、全长X4、体高X5、眼径X6、吻长X7、尾柄高X8、尾柄长X9等9个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养殖条件下尖吻鲈在眼径和吻长等2个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体质量、头长、躯干长、体长、全长、体高、尾柄高、尾柄长和体高与全长的比值等方面呈极显著差异(P<0.01)。陆基养殖尖吻鲈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除眼径X6与吻长X7无显著相关性外,美济礁离岸养殖尖吻鲈的其他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陆基养殖群体的X4和X5对尖吻鲈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而X3、X5和X9对美济礁离岸养殖群体体质量的直接作用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决定系数分析显示,陆基养殖群体的X4和X5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71,美济礁离岸养殖群体的X3、X5和X9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864,说明2个尖吻鲈养殖群体的体质量分别主要由这些形态性状决定;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2个养殖群体尖吻鲈多元回归方程:Y陆基养殖=-1 128.61+3.143X4+6.418X5,Y美济礁离岸养殖=-2 054.81+7.377X3+9.196X5-10.041X9。研究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尖吻鲈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美济礁离岸养殖尖吻鲈在体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