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冯世进  吴恒  李鑫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2):285-289,303
在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和扩建阶段,二维动力稳定性分析不一定能够合理反映填埋场的稳定现状。采用三维稳定分析方法,考虑地震作用下填埋场不同高宽比、水平和竖向地震系数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高宽比和水平地震系数对于填埋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三维动力稳定分析结果与二维分析做比较。该方法对于填埋场的抗震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强震区高混凝土坝的坝体强度和动力稳定是关系大坝抗震安全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为了全面研究地震作用下的混凝土坝的抗震安全,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及动力接触模型来分析模拟地震中坝体的损伤及坝基滑裂面的破坏、张开、滑移的全过程。通过构建坝体—基岩三维有限元非线性动力接触模型综合分析震后坝体损伤区域分布、坝基滑移面的接触状态及塑性区的动态分布,避免了采用单一判据的评价的局限性。以某重力坝为例,采用超载法进行大坝动力损伤及动力稳定性进行计算并对大坝的抗震安全进行评价,得到大坝的超载安全系数。工程算例表明:该方法可以全面的评价地震过程中大坝的坝体损伤和稳定性并能够考虑其相互影响,为混凝土坝抗震安全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礼立  翟长海 《地震学报》2003,25(3):250-261
实际记录到的真实地震动在工程结构的抗震研究、分析和设计中往往作为一种施加到结构上使结构振动,直至破坏的地震荷载.如何合理选择真实的地震动记录作为研究结构地震反应的输入,一直是国内外抗震研究和设计中引人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概念;然后在收集到的国内外5000余条被认为有重要意义的地震动记录基础上,利用综合估计地震动潜在破坏势的方法,对4种场地类型分别给出了长周期、短周期和中周期结构的国内外最不利设计地震动;最后通过几类不同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初步验证了本文所确定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基岩地震动的随机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荻涛 《地震学报》1995,17(1):128-131
地震工程界对随机地震动已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较好的随机过程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金井清(Kanai)(1961)提出的过滤白噪声模型.进一步,欧进萍等(1991)在评述既往随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地面运动的过滤有色噪声模型.然而,这些模型都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合理确定模型中反映地震强度的参数————谱强度因子S0. 随机地震动研究的基础是强震记录,基于地面强震记录,人们对地震地面运动随机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基岩地震动的模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基岩强震记录统计基础上,研究基岩地震动的随机模型和模型参数,为建立工程抗震的合理地震动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震作用下黄土斜坡的稳定性分析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中国西部黄土地区大量地震滑坡实例的考察分析,对影响黄土斜坡稳定性的各类因素尤其是地震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黄土斜坡滑裂面的产生机制及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搜索法和遗传算法确定黄土斜坡最危险滑裂面,进而对区域黄土地震滑坡进行预测的方法.以回回川滑坡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石玉成 《地震工程学报》1996,18(3):42-47,72
本文从莫高窟抗震防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其赋存的地震地质环境以及历史地震对石窟文物的影响,分析研究了影响洞窟及其附属建筑物地震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洞窟及其附属建筑物的震害预测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FBS-3A型反馈式宽频带地震计电流标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庆伟  庄灿涛 《地震学报》2001,23(2):192-203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条件的缓慢变化,地震计各部件的性能参数会有所改变,及时了解这种变化并加以控制和调整,有助于提高地震计输出结果的可信度.所以,一台地震计无论在交付使用前,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标定.目前,比较常用的标定方法有方波电流标定和正弦电流标定.本文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得到地震计传递函数的基础上,将方波电流标定和正弦电流标定过程进行理论抽象,进而在复频域对两种电流标定过程进行仿真推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方波电流标定输出曲线与地震计固有参数之间以及正弦电流标定的稳态输出与标定电流之间的关系,并且论述了两组特定频率正弦电流的标定输出之间的关系.最后,作为理论分析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给出了两种电流标定过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本文旨在阐明两种常用的电流标定方法的物理意义,对地震计的调试及应用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概念;围绕稳定性和恢复力两个韧性特征,分析了场地条件及特征参数、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工程对场地的功能要求、地震危险性分析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等因素对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程场地抗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合理的评价方法,可实现工程场地抗震韧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在文献[5]给出的一组代表性多层住宅砖房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基础上,对多层住宅 砖房的抗震可靠度进行研究,然后通过基于造价-期望地震损失的决策分析,求得所选8度地区的最优设防烈度,并给出了与最优设防烈度相应的多层住宅砖房的抗震可靠度指标。  相似文献   

10.
黄河柴家峡水电站坝址区地震动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柴家峡水电站坝址区的地震地质环境、历史地震特征以及场地条件,采用考虑地震分布时空不均匀性的综合概率法,对场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坝址区50年超越概率63.2%、10%、2%三个概率水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为大坝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运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Stability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was not a major concern early because waste instability was considered as an operational problem that can be remedied by replacing the waste in its original position. However,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liners and leachate collection and removal systems (LCRS), the integrity of the liner and LCRS may be concerned. Instability or displacement of a wasteland may result in failure of above system and contamination of groundwater or surface wa…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ehavior of and damage to large fill dams during earthquakes. Although fill dams have been constructed since olden times, there are only records of recent earthquake damage. We analyzed the behavior of fill dams of at least 15 m in height during earthquakes, and investigated the damage to the fill dams. The fact that fill dams that are designed and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modern design standards have never been failed but have been only slightly affected by past earthquakes in Japan and other nations suggests that such large fill dams are highly earthquake resistant. The modern conventional design methods (soil engineering control of the bank soil, method for evaluating slip safety,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foundation ground) are thus fully adequate for determining earthquake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区域数字强震动台网加速度记录合成场地设计地震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福建数字强震动台网历年各类典型加速度记录的相位谱拟合所在场地设计反应谱,获得具有本地区不同场地、不同分向天然地震记录的非平稳性特征又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场地设计地震波,同时提供了具体的应用算例及可供福建地区建筑结构时程分析时选用的输入地震波。  相似文献   

14.
张斌伟  严松宏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3):473-479,489
传统通过p-y曲线法分析强震状态下黄土中桩基动力性状时未进行桩基结构模拟,获取的强震状态下黄土中桩基动力的相关动力参数不准确。本文提出新的强震状态下黄土中桩基动力性状分析方法,依据HS硬化模型设计HSS本构模型,通过模型获取强震状态下黄土中桩基动力的相关参数,以此为基础采用PLAXIS软件构建黄土中桩基有限元模型;通过两种模型从耦合荷载作用下的桩基桩身水平位移响应、桩身内力响应两方面对强震状态下黄土桩基动力性状展开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对强震状态下黄土中桩基动力性状进行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odetermineaseismicdesignstandard,examineaseismicdesignorpredictseismicdamage,theparametersofgroundmotioneventim...  相似文献   

16.
强震环境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模型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避难建筑通常采用置换混凝土方法抗震,建筑对高强度地震的抗震性能差。因此提出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设计方法,采用复杂网络带钢避难建筑加固模型对加固前建筑的混泥土强度与荷载能力进行计算,增大框架柱截面,提升带钢避难建筑荷载。采用复合墙体受力加固模型提升建筑墙体抗震性。对加固后建筑模型的坍塌风险评估时,采用带钢避难建筑坍塌的全概率衡量加固后建筑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抗坍塌安全性。设计使用年限内加固后的带钢避难建筑的强震CRC超出概率是P(IMCRC),确保其在高强度地震下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下的带钢避难建筑在遇到强震情况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消能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消能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罕遇地震下结构的目标位移控制,其主要设计思路是框架主体结构按非抗震设计或降低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消能支撑则由罕遇烈度地震下满足给定层间位移角限值的优化计算来确定。本文还给出了一个15层框架结构的设计算例,并把本文方法的设计结果与按常规方法的设计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因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static and dynamic procedures to calculate seismic demand specified by the current seismic design code for buildings in Taiwan,which was issued in 2005.For design levels with a return period of475 years,the design spectral response acceleration can be developed for general sites,near-fault sites and Taipei Basin.In addition,in order to prevent building collapse during extremely large earthquakes and yielding of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elements during frequent small earthquakes,the ...  相似文献   

20.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是地震工程学的核心内容,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人们对震害认识的不断深化,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演化过程,并对不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介绍基于强度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韧性的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