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露是一种常见的地面凝结现象,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和凌晨有利于形成,形成时地表温度在零度以上。通过对阴天,雾天,雨后,凹地、洼地及水池旁露的成因分析,结合雾露同在、露霜并存以及露和雨的区别等情况,总结出特殊情况下记录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露是水汽凝结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的水珠,是由近地面的空气层内所含的水汽同辐射冷却的地面及近地面物体表面接触而形成的,大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而雨是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降水。很显然,有雨的天气不利于露的形成,二者一般不能同时记录。但也有特殊情况,例如我站某日夜间无雨,在08时定时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发现近地面的物体上有大量的露珠。在07时45分开始降间歇性小雨,由于雨滴非常小,直至08时以后都可清晰辨认出草上的水珠是露珠而不是雨滴。在这种情况下,我站一致认为,天气现象栏里露、雨应该同时记录。…  相似文献   

3.
露,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常生成于夜间,有时也生成于夕阳街山的傍晚,清晨以后,随着湿度的逐渐回升受热力蒸发而消失。有时也因受雨水的冲刷而消失。实际工作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蛙声如潮的夜晚,星空下掠过几丝淡淡的云彩,在干燥的地面飘下几滴斑驳的雨点,而微量降水以前就已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形成了露。微量降水以后露是否仍然存在呢?因为微量水降微乎其微,不足以将露冲刷掉,应视为存在.三次观测站的夜间出现的露,应转记于天气现象白天栏.笔者曾细心地作过几次观察,发现微量降水与露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露是一种常见的地面凝结现象,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和凌晨有利于形成,形成时地表温度在零度以上。通过对阴天,雾天,雨后,凹地、洼地及水池旁露的成因分析,结合雾露同在、露霜并存以及露和雨的区别等情况,总结出特殊情况下记录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地面观测疑难问题的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泽民 《气象》1988,14(1):55-55
在地面观测中,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笔者在此列举两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同行们探讨。 1.在夜晚,前半夜下雨,后半夜雨停云散,并有露产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在通常情况下。观测员只记雨而不记露。记雨又记露,会使报表审核员产生疑问,从而有可能计算错情。笔者认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应该如实记录,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天气状况。降落在地面上的雨与凝结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的露的区别是较明显的。同时它们所代表的天气意义也不一样:雨是降水的标志,露是晴天的反映。 2.当露与霜同时并存时,如何记录?对于这一  相似文献   

6.
雨后的露     
雨后的露叶志红(百色地区气象局533000)露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或地物上凝结而成的水滴。这种天气现象对于每一位从事地面测报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记录的天气现象,它不用记录始止时间,也不用来编发报文,只是作为一种气象资料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7.
赖宗铭 《气象》1990,16(11):2-2
在天气现象的观测中,夜间雨终止后记露,常引起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 应当指出,从云层下降至地面的液态降水与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因辐射冷却凝结而成的露珠,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一般情况下是不易混淆的。在特殊情况下,即  相似文献   

8.
雨露相继露霜并存之我见于红莲在地面观测中,偶遇一些相继或并存的天气现象,常使观测员取其一而避其二。列举两例,并提己见,与同行共商。在夜间,前半夜下雨,后半夜雨停云散,并有露产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在通常情况下,对于夜间不守班站的观测员只记雨而不记露,...  相似文献   

9.
郑光明 《贵州气象》2001,25(4):41-42
现在地面测报工作从查算到报表制作都主要由计算机完成 ,只有原始记录部分完全靠观测员如实记录。由于各站的技术水平、对《规范》的理解以及传统记录习惯等不同 ,在一些目测项目上存在很大差别 ,特别是在云与降水、能见度与天气现象配合方面表现突出。下面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记录进行分析 ,以求能得到统一。记录一 :某 3次观测站某日 0 8时记录 :VV =0 8 N =1 0 云状为 :ScopFn ,2 0~0 8时降水量为 1 2mm ,天气现象 :夜间只有雨 ,白天为 :·0 8— 1 0∶2 5  =仔细分析该记录 ,我认为天气现象记录在夜间和白天都应当记录有…  相似文献   

10.
露的判定依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校对观测记录中常发现多记或漏记露的现象,这里根据露的形成条件,结合观测经验列举一些实际观测记录作为判定露的依据,以供参考。 1 掌握露的形成条件 (1)露是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或地物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在晴朗微风的傍晚或夜间,地面或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观测工作中,有时容易漏记露的现象。一是在夜间雨后转晴的时候。入夜雨停后,草上布满了水珠,但通常此时大都不再考虑记露,有的观测员记了露,有时也被认为是误记。其实,雨后空气潮湿,入夜后近地层气温由于辐射冷却而下降,此时水汽较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形成露。辨别的办法是在夜间雨停后,把观测场里地温表和其它仪器上的雨滴擦干,或在开阔地段选择两处有代表性的浅草层,人工将草层上的雨水珠尽量消除干净。如果过一段时间会在这些仪器或草层上形成露珠,应当记露。二是在日界前容易漏记露。在20时观测时有露,没有立即记入…  相似文献   

12.
杜建德 《气象》1982,8(10):23-23
在观测工作中,有时容易漏记露的符号。一是在夜间雨后转晴的时候。入夜雨停后,草上布满了水珠。但通常此时大都不再考虑记露。有的观测员记了露,也有时被认为是误记。其实,雨后空气潮湿,入夜后近地层气温会下降,所以此时是可能形成露的(当然  相似文献   

13.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霜的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由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但是,由于下垫面的不均一性,不同的下垫面夜问冷却程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在深秋或早春,雨后天晴,土壤湿度大,受冷平流和夜间辐射冷却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微量降水后会不会形成露,回答是肯定的。众所周知,在夜晚因微量降水后云量可能会迅速减少甚至到碧空或云被抬高,此后近地面辐射冷却,达到当时的凝结温度而有露形成,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此情况下对露的记载又非常少,这主要是有些观测员没有掌握露的观测技巧,那么应怎样去进行判断呢?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两点:①如果微量降水后观测场内或其四周的草体(指青草)是较均匀湿润,就可判定为没有露形成;②微量降水后如果除均匀湿润外,还发现青草尖有晶莹的小水珠,就可判定为露而予记录。根据以上判断,即使是雨滴较大的微量降水后的露…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玉树站1953—2011年59年的常规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玉树地区夏季昼夜降水的特征,并利用2004—2011年8年间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逐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953—2011年59年间玉树结古地区夏季降水夜雨特征较为明显,夜雨率达到66%。在小雨量级,夏季昼雨频次都大于夜雨频次,但在小到中雨量级时,夜雨发生频次开始增多并多于昼雨频次,而且这一增多趋势在随着降水量的增多而迅速增大。夏季平均而言,85%的中到大雨和92%的大雨过程均发生在夜间时段内,且发生在7,8月夜间较6月夜间多。夏季不同小时雨强的出现频次,夜间均大于白天,夜雨频次占总降水频次的60%。降水多发时段为19时至24时及凌晨3时至7时之间,少发时段为11时至13时。小波分析表明:昼夜降水变化具有5—10年的短时间尺度变化周期及15年左右的长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夜雨的周期性在80年代后有所加强,而昼雨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是记霜还是记露我站是3次观测站,夜间不守班。在春末晴朗的日子里,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夜间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08h观测时只有露。有些同志认为,夜间最低温度低于0℃,08h有露,夜间必有霜,08h的露是太阳出来后霜融化而成。因此,按规定不记露,只在夜间...  相似文献   

17.
露是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因接触冷却的地面或物体后达到饱和所形成的凝结物。凝结温度在 0℃以上便形成露 ;0℃以下形成霜。夏末秋初 ,近地面空气层湿度较大 ,晴朗微风的天气较多 ,夜间时间长 ,有利于辐射冷却 ,因此常常出现露。另外疏松的沙土、植被表面 ,辐射冷却作用强 ,形成露  相似文献   

18.
2019年7月23日21时20分贵州省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简称"7.23"水城特大滑坡),21栋房屋被埋,42人遇难、9人失联。本文利用高空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G相当黑体亮温(TBB)、NCEP/NCAR FNL格点再分析资料对此次特大滑坡的气象背景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7.23"水城特大滑坡出现在降水停止后16 h,滑坡前一晚22日夜间降水局地性较强,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22日20—23时,距滑坡时间24 h左右。距滑坡点960 m处最大雨强为19.5 mm·h-1(20—21时),距滑坡点2.7 km处最大雨强为56.9 mm·h-1(21—22时)。(2)滑坡前一周当地出现了三场降水,分别为两场大雨及一场暴雨。大雨以上较强降水对100 cm以上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影响大,较强降水使100 cm以上土壤含水量增加迅速,但对100 cm以下的渗透作用微弱。(3)滑坡前一晚22日夜间的降水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侧西低东高的背景下,水汽条件充沛并具备一定的不稳定能量条件,但触发抬升能力偏弱。(4)22日20时地面中小尺度低涡的生成激发了分裂后的对流云团的重生和发展,重生后的β中尺度低涡云团在发展最强阶段造成了滑坡点附近的局地强降水,是22日20—23时滑坡点附近降水增强的直接影响系统。(5) 22日多个要素分析显示,弱冷空气接近水城时激发了初始对流和降水。弱冷空气维持少动期间,降水在其南侧的暖区一侧加强。(6)较强降水使土壤表层增湿、含水量增加,但仍难以判断降水是滑坡的主要诱因,山坡岩体结构改变、重力与支持力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可能才是滑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姜恒茂 《贵州气象》1999,23(2):30-30
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毛毛雨容易与较细小的雨相混淆,使得一些经验不足的同志犯难,当毛毛雨出现时,不知该记为毛毛雨或记为雨,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多为微量降水,有的同志既不记毛毛雨,又不记为雨,从而造成气象记录的严重失真。为了客观地记录天气现象,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观测经验,作一些总结,仅供参考和讨论。毛毛雨出现在气层稳定的天气条件下,主要障自层云和雾中。毛毛雨的特征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五章中已经作了全面的描述,笔者就不再重复了。现分白天和夜间两种情况来谈谈毛毛雨的判定方法。①白天:白天判断毛毛雨一是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2014年10月10-13日青海东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同期少见的寒潮背景下雨转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输送以及雨转雪过程中温度的垂直结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特别是近地面层气温背景与不同相态降水的发生与转换关系密切,青海东部地面气温大于3℃时,降水性质以雨为主;当地面气温介与2~3℃之间,降水性质为雨夹雪;气温小于2℃,降水性质为雪;降水相态变化与700h Pa 0℃线位置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