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DZN3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14年4月8日-11月8日共22次DZN3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和人工烘干称重法测定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0-20 cm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的土壤相对湿度小于人工烘干称重法测量值,20-30 cm自动观测土壤相对湿度最接近人工烘干法测量值,30-50 cm前期自动观测土壤湿度小于人工烘干法测量值,后期自动观测数据大于人工烘干法测量值。可反映出旱涝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2011年3-7月28次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与人工土壤相对湿度观测资料进行质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自动站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相比普遍偏小,30 cm土层数据偏差最小,20、40、50 cm土层次之,10、60、80、100 cm土层偏差较大;10、20、80、100 cm 4个土层自动站相对湿度演变趋势与人工测值较为接近,相关性较好;自动站土壤水分传感器对土壤水分变化敏感程度较低,其相同土层土壤相对湿度波动振幅小.分析结果可为评估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的监测能力及监测数据订正与应用服务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分析气候变化对草原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对了解草原退化原因、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近40年气象资料和近20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气候变化趋势和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得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近40年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相似;影响土壤湿度的气象因子主要是降水和蒸发,温度通过影响蒸发而间接影响土壤湿度,蒸降差是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直观指标。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剧,在降水增加不明显的条件下,加速了土壤干旱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降水与旱地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全省选取互助、贵德、铁卜加、门源4个代表站和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分析干旱地段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不同深度、不同范围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干土层与旬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因此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增减的预报关系式,用于土壤相对湿度的预报。对于无法建立相关关系的地区,通过分析最小有效降水量,可以确定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贡献。利用降水与土壤相对湿度增减的相关方程和干土层厚度变化与降水量关系进行土壤墒情预报,在1991—1995年期间的资料回代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从降水响应、指标评估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四川省西昌、宜宾和乐至3站2017~2018年CLDAS土壤湿度产品、人工观测和自动土壤水分站3种土壤水分资料。结果表明,3种资料的土壤相对湿度对降水都有较好的响应,其中自动站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最为明显,而CLDAS的响应则较为平缓,CLDAS体积含水量对降水的响应不如CLDAS相对湿度好,特别是在深层,基本没有响应降水影响。对比评估指标显示,各站土壤相对湿度人工观测与自动站的相关性最好,西昌站3种资料两两间相关性最好,乐至站各资料间的相关性较差,偏差和均方根误差也较大,体积含水量各站各资料间相关性没有相对湿度高。总体看,CLDAS土壤湿度产品,特别是相对湿度在浅层对降水的响应要好于深层,与人工观测和自动站的相关性也好于深层,CLDAS土壤湿度产品在浅层可以弥补四川部分地区自动站稀疏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2006年汛期VIC水文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建  谢正辉  陈锋  肖子牛  薛建军 《气象》2008,34(3):69-77
利用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VIC及其汇流模型模拟了2006年5-9月全国0.5°×0.5°逐日径流深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布,对淮河流域2006年汛期(6月28日-7月5日)强降水过程期间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渍涝灾害的分析.同时对流域主要水文站逐日流量(0.5°×0.5°)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实况作了对比分析;并且针对淮河流域不同空间分辨率(0.5°×0.5°及0.1°×0.1°)下主要水文站点的逐日流量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IC模型模拟的径流深和土壤相对湿度分布与降水分布是一致的,模拟土壤湿度具有可用性.利用累计降水、径流分布和土壤相对湿度及流量变化可以监测渍涝灾害的发生;VIC模型及其汇流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实际流量的变化趋势,模拟流量对降水较敏感,细网格模拟流量在量值上与实况更为接近;模拟结果误差可能跟汇流模型中流域边界的确定、参数率定、气象强迫资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长岭县1953-2001年实测降水和空气相对湿度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季节降水量、年空气相对湿度和季节相对湿度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夏、秋季下降趋势更加显著。20世纪90年代是最干旱的10年,降水较50年代减少了113.4mm,减少率达21%;较49年的平均值少38.0mm,减少率为8.3%。降水变率呈明显的增大趋势,表明降水稳定性降低,干旱与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气候变化的温暖化与干旱化呈并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2018年7月10-11日青藏高原东部一次暴雨过程,利用模式模拟资料分析了有效位能分布特征,成因及其对降水发展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位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低层4km以下和高层8-14km,高层有效位能和降水有更好的对应性西北冷平流和降水粒子下落的蒸发作用是低层有效位能高值中心的主要成因,而降水过程释放潜热带来的热...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水分控制对东北地区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锦州地区土壤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86%、96%和105%)对东北地区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分析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锦州地区玉米农田不同土壤水分控制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同时间不同土壤水分控制条件下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均随土壤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相对湿度86%土壤相对湿度96%土壤相对湿度105%)。锦州地区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和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均不受土壤水分的影响,均呈单峰型,其中土壤呼吸速率日最大值出现在11—14时,土壤呼吸速率季最大值出现在8月。不同土壤水分控制影响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变化与10 cm土壤温度的日动态变化存在时间滞后性,8月和9月土壤温度最大值较土壤呼吸最大值滞后5—6 h。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与10 cm、15 cm、30 cm和45 cm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呼吸速率与45 cm土壤温度相关性最高。2013年锦州地区不同土壤相对湿度条件下(86%、96%和105%),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与45 cm土壤温度均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相对湿度为86%、96%和105%时的土壤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分别为1.92、2.20、1.72。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分干化是指降水发生后土壤逐渐变干的过程,此过程一般包括重力排水、大气需求限制的蒸发以及水分限制的蒸发三个阶段,此三阶段在表层土壤中表现最为明显。黑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中段,上中下游具有十分明显的景观地带性,探讨该地区表层土壤水分干化特征将为理解流域内不同环境下土壤蒸发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2016-2020年黑河流域上中下游10个气象观测站点表层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气温等资料,利用降水后的土壤干化事件分析了各区域土壤水分、潜在蒸散、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土壤质地等因素与表层土壤干化速率的关系,并使用指数模型拟合干化事件,总结了各站点干化速率的季节间变化规律。2016-2020年黑河流域10个站点共识别出362个有效干化事件,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进入干化期后,干化速率随土壤含水率降低而逐渐减缓,约12天后,上游、中下游站点土壤干化速率皆趋于稳定,上游站点稳定在约0.04 cm3·cm-3·day-1,中下游则趋于0。...  相似文献   

11.
一、试验区资料我们在咸阳塬区周陵进行了为期三年土壤水分定时定点观测,其测量深度为1米。试验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自然降水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平均为519.2 mm,最高年份达762.9 mm,最低年份仅有255.8 mm,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8、9、10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60%。冬春干旱,相对湿度低,土壤水分易于蒸发损失。年蒸发量平均1524.3mm。土壤为黄(土娄)土,土层较为疏松多孔,1米深土层凋萎湿度平均为9.3%,田间持水量在19.5%-24.5%之间,容重1.27-1.58g/Cm~3,平均为1.45g/Cm~3。1米深土层无效储水量为135 mm,最大有效储水量为175mm,最大储水量310 mm。  相似文献   

12.
1998年渤海赤潮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8年8~10月渤海海域赤潮实况与7~10月的有关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赤潮的诱发作用。认为7月份大量的陆面降水,8~9月持续温暖天气、降水少、风速小,10月中旬气温下降、海水降温对赤潮形成、发展与消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预报对象延安市冬小麦一般于三月中、下旬返青,耕作层土壤亦于此期解冻,而春耕春播则同时于三月下旬至四月间进行。为此,结合农业生产,我们对开春至春播、秋作物出苗期间即三月下旬~五月上旬50Cm层土壤中水分含量逐旬进行预报。二、预报思路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受降水和蒸发散失的影响而变化,而蒸发散失量的大小首先是温度的函数,因此,在我区早春气温较低、降水将少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则基本取决于前期的土壤水分储存量,也就是说,上一旬的土壤水分量,是本旬土壤含水  相似文献   

14.
1990年秋季(9-10月)我省的天气特点是:9月,大部地区气温正常,降水偏多;10月,降水少,气温高,秋霜晚. 一、秋季天气概况 1.降水降水时间分布不均是去年秋季的主要特征,5次主要降水过程都出现在9月.7-8日,辽南、辽东及中部地区降中-大雨,辽阳、鞍山、本溪、宽甸等地出现暴雨;14-15日,全省普降大雨;16-17日,全省再次降雨,辽西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  相似文献   

15.
基于CLDAS资料的内蒙古干旱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小龙  宋海清  李平  李云鹏  武荣盛 《气象》2015,41(10):1245-1252
以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区域,对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的土壤湿度和降水数据进行了评估,使用土壤相对湿度法和连续无降水日数法监测2014年夏季干旱,并选择干旱年(2014年)和湿润年(2013年)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降水百分位指数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CLDAS资料能够很好地再现日土壤相对湿度动态变化情况和降水落区与量级,能够满足干旱监测的需求;基于CLDAS数据的土壤相对湿度法可以方便、快捷地监测干旱日变化和区域性变化,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法对评估长时间、持续性干旱较为有效;CLDAS同化数据在时效性、分辨率、代表性上能够满足气象服务的需求,可作为观测资料的重要补充广泛应用于业务和科研,特别是对于地广人稀且气象站点相对较少的内蒙古地区气象服务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1980~2013年华东小雨减少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亚  周伟东  吴涧 《大气科学》2019,43(5):1005-1018
本文通过对1980~2013年华东区域447站各等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从低空气温、水汽、相对湿度入手,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简称EOF)、合成分析等诊断方法揭示小雨与低空气温、水汽、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克劳修斯-克拉珀龙(Clausius-Clapeyron)方程,从物理角度对温度和水汽含量变化对小雨减少的相对贡献进行分析,并选取长三角区域利用能见度资料分析小雨减少的特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东区域1980~2013年总降水日和总降水量分布呈现南多北少随纬度增加递减趋势,总降水日主要以小雨日为主,小雨日占总降水日的71.84%。除暴雨外,其它各等级降水均呈现出减少趋势,以小雨的减少最为显著,小雨日和小雨量区域平均减少趋势为-3.37 d (10 a)-1、-6.52 mm (10 a)-1。小雨日EOF分解的第一模态呈现了华东区域小雨日一致减少的分布特征;第二模态则体现了小雨日变化的不均匀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2)小雨日的减少是伴随着低空增温发生的,低空温度上升了0.32 K (10 a)-1,同时可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减少趋势。小雨日的变化与低空相对湿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EOF分解结果也揭示了低空相对湿度具有与小雨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合成分析表明低空气温偏高(低)年,小雨日偏少(多),可降水量偏多(少)年,小雨日偏多(少),相对湿度偏高(低)年,小雨日偏多(少)。(3)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和相对湿度公式,低空增暖使饱和水汽压增加6% K-1~7% K-1,饱和水汽压增加在水汽微弱减少的前提下,导致了低空相对湿度的显著减少,从而导致了小雨的减少。对低空温度,比湿变化对小雨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单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相对湿度减少为-4.83%,而单纯由于比湿变化引起的相对湿度变化为-1.91%,分析表明了低空增暖是引起小雨日减少的主要原因。(4)能见度较差的区域,年均小雨日和小雨量偏少,但是小雨的长期减少趋势主要还是由低空增暖引起的相对湿度的减少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玉米旱涝预报模型考虑了土壤-大气-植物之间的水分交换关系,基于土壤水分平衡原理,以旬为预报时段,以黑龙江省34个测墒站点每旬玉米田土壤相对湿度代表所在县的平均玉米田土壤相对湿度,利用上一旬末土壤相对湿度和下一旬降水预测值来预报下一旬末的土壤相对湿度。根据土壤旱涝指标来确定土壤旱涝等级。用2007年3月上旬至11月上旬实测玉米田土壤湿度对其检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春季和秋季预报比较准确,绝对误差在5%以下;夏季预报误差比春秋季节略高,绝对误差在6%以下,有些县市绝对误差甚至达到0。根据确定的土壤旱涝等级检验土壤旱涝预报准确率表明,准确率较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沈阳两次降水过程中能见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1年7月29-31日,8月27-29日沈阳大气成分观测站的能见度资料,统计分析了能见度与降水强度、PM10、PM 2.5、PM 1.0质量浓度、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7月29-31日降水过程特点为个别时间内降水量较大,8月27-29日降水过程特点为持续几个小时都有较大降水量;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降水过程中,初期降水对PM的湿清除效果较好,后期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能见度有所降低;7月29日0时-31日23时期间内,PM质量浓度在降水过程中出现5 μg•m-3左右的低值是因为降水和较大风速的双重作用,而8月27日0时-29日23时期间内的降水过程中,风速较稳定,PM质量浓度的改变量相对较小;7月29日-31日和8月27日-29日降水过程中,平均风速与PM10、PM 2.5、PM 1.0的变化趋势均呈反相关,较高的相对湿度有利于PM质量浓度的上升;7月29-31日和8月27-29日降水过程中,能见度与PM 2.5/PM10、PM 1.0/PM10的比值变化趋势均呈明显的反相关。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其与能见度的相关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9.
怀来地区蒸渗仪测定玉米田蒸散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2年和2013年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蒸渗仪、涡动相关仪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蒸发和玉米农田蒸散的日、季节变化,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研究了气象因子(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土壤水分和农田蒸散量的关系,并将蒸渗仪蒸散观测值与涡动相关仪蒸散量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土壤蒸发和玉米农田蒸散日变化曲线较一致,季节性差异明显;怀来地区日蒸散量与净辐射和土壤水分相关性较好,与其他影响因子相关性不明显;蒸渗仪的农田代表性受其观测范围内的作物长势影响显著,涡动相关仪观测的蒸散量与蒸渗仪观测值相关关系较好,蒸渗仪观测值较涡动相关仪观测值高10.5%,这是由于不能同周围农田进行热交换,蒸渗仪内平均土壤温度较农田高了9.5%,导致蒸渗仪对蒸散量的相对高估。  相似文献   

20.
济阳自动与人工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比差值和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利用济阳2010年2月23日至2010年12月8日期间,DZNl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与同地段人工观测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反映的土壤水分变化波动较大,自动站观测的土壤水分相对平缓。在0~20cm土层一致性表现好,40~50cm土层表现较差。0~10cm,10~20cm,20~30cm土层和70~80cm,90~100cm土层人工观测值高于自动站测值,30~40cm,40~50cm,50~60cm土层人工观测值低于自动站测值。分析结果为评估DZNl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监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