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患者螺旋CT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检查的最佳扫描参数,以便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达到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诊断图像效果。资料与方法:收集400例患者CT增强检查资料。其中实验组200例,由于长期上肢静脉注射造成静脉血管损伤严重的患者,在进行增强CT检查中,采取经下肢静脉(脚、踝部静脉血管为主)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注射速率以2.5~3.3mL/s,非离子型造影剂70~100mL,动脉期及静脉期根据组织器官均较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延长延迟时间8~15s,螺旋CT扫描范围包括检查器官上下范围,病变区加扫薄层;对照组200例,经上肢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CT检查患者,依组织器官不同注射速率、非离子型造影剂量及螺旋CT扫描范围方法与实验组相同,动脉期及静脉期根据组织器官注射造影剂设定延迟时间。分析测量两组CT图像正常组织、血管及病变组织CT值和扫描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例实验组经下肢静脉(脚、踝部静脉血管为主)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检查病例与对照组200例经上肢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CT检查患者,增强检查图像质量经统计学分析相近。上肢动脉期CT值和下肢动脉期CT值配对比较,统计学分析t值为4.371,P=0.000,这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上肢动脉期CT值和下肢动脉期CT值存在差异。上肢静脉期CT值和下肢静脉期CT值配对比较,t值为-1.664,P=0.103>0.05,这两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没有显著性差异,即上肢静脉期CT值和下肢静脉期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不存在差异性。结论:长期上肢静脉注射造成静脉血管损伤严重患者,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的增强扫描采取适当的增加延迟时间扫描完全可以达到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粘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在动脉硬化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症的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人血管及24例临床诊断为动脉硬化症血管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将所有的CT图像进行低对比(kernel≤30f)薄层(slice≤3mm)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导入CT 3 D 工作站,用软件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就正常血管及病变血管在CT仿真血管镜中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6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CT仿真血管镜成像,40例正常组的血管仿真血管镜图像表现为血管壁光滑,管腔无狭窄;24例病变血管中,血管壁钙化24例78处,血管内壁不规则及增厚24例,血管狭窄21例.动脉硬化斑块15例48处.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镜是诊断动脉硬化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优势在于检查快速和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减影CTA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颅内静脉窦病变患者,其中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畸形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肿瘤累及静脉窦10例;行CT平扫,增强及减影CTA,研究病变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28例患者CTA静脉影像显示成功率为100%,可清楚显示病变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减影CTA对颅内静脉窦病变具有无创,安全,快捷,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作为颅内静脉窦病变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脑栓塞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CT、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2处病灶)经临床及影像学联合检查确诊的静脉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接受MRI增强扫描,部分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前后CT平扫及MRI序列检查结果,评估其影像表现。结果:8例确诊患者中浅表型静脉性栓塞6例(单侧5例、双侧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深部中央型静脉性栓塞者2例(单侧/双侧基底节丘脑静脉梗死各1例),临床表现均较轻且病情进展缓慢,预后效果较理想。12处病灶CT平扫均呈低密度影;T1WI图像呈低信号,DWI图像则呈高信号,T2WI图像呈高信号9处,混杂信号3处;6例行MRI增强扫8处病灶强化环厚薄均匀,但形态欠规则。结论:MRI相较于CT检查,能帮助医师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静脉脑栓塞患者的病灶信息,对针对性治疗方案的拟定和预后效果的准确评估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开放式脾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在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开放式全脾切除术后151例的患者的腹部CT表现,所有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51例开放性脾切除术后出现并发症共60例,发生率为39.7%,包括近期并发症51例及远期并发症9例;近期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3例、其中1例发展成切口疝,膈下脓肿8例,胸腔积液和肺不张21例,静脉血栓14例(累及门静脉主干12例,门静脉分支2例、脾静脉8例、肠系膜上静脉4例、肾静脉1例、下腔静脉及髂总静脉1例),邻近脏器损伤5例(包括胰尾部损伤2例、降结肠、小肠损伤各1例、脾动脉损伤后动脉瘤1例);远期并发症包括门脉海绵样变1例和种植脾8例。结论:MSCT检查是评估脾切除患者术后情况和发现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与钡灌肠在结直肠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MS-CTC检查进行术前Duke's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分析.结果:BE检查32例,BE对结直肠病变的敏感度为97.5%,准确度为84.4%;MS-CTC检查35例,MS-CTC对结直肠病变的敏感度为100%,准确度为91.4%.MS-CTC对Duke's分期诊断准确度率为85.7%.结论:BE是结直肠癌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C检查能够提供多方面的诊断信息,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1例临床脑血管病患者行脑增强CT扫描后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分析,所有检查采用GE Hispeed NX/I所排CT扫描机,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图像经2位以上放射科诊断医师阅片分析.结果51例临床脑血管病患者中:脑血管正常14例;单纯变异7例;其他脑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变窄(30例),其中混合型变窄12例(两支以上含两支脑血管变窄),脑血管变异合并脑血管变窄5例,脑血管单支变窄13例.结论螺旋CT脑增强扫描三维重建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比较理想且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6例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19)患者的确诊过程以及当前疫情防控进行分析和思考,增强民众和医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防控能力;方法: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既往病史、本次疾病诊治过程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调查疫情对个人及公共卫生的影响。结果:患者经实验室检查、胸部CT检查及咽拭子核酸检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时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多名接触医务人员进行隔离观察。结论:此次疫情发病急、流行快,人群普遍易感;从个人、医院及公共卫生多个方面均应提高对疫情的认识,加强防控措施,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拟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30例,分别行MSCTA检查,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手动触发扫描,动脉期扫描结束后立即进行静脉期扫描,对比剂60mL,注射速率4mL/s。将获得薄层数据传至AW4.4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结果:3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均经临床证实,其中2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MSCT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一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4例,合并动脉夹层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8例,肠系膜下静脉2例。结论:MSCTA检查安全、快速、准确及价廉,是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早诊断和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的增强CT表现、临床特征及超声结果,以总结诊断经验,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以腹痛为主诉就诊并行急诊腹部CT检查的患者,选取CT影像表明其为血管源性,且临床确诊为血管源性急腹症的患者共156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病变类型及受累的血管不同,分为5大类疾病,并分别统计各类疾病的病例数、典型CT影像表现及超声阳性率。结果:156例患者共分为以下5大类疾病:①动脉夹层及动脉瘤53例,其中动脉夹层17例,包括15例为胸主动脉夹层向下延续,1例单发于腹主动脉下段局限小夹层,1例腹主动脉至右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36例,其中腹主动脉瘤30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1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支架术后破裂形成血肿、1例单纯右侧髂总动脉瘤。②肠系膜血管疾病30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5例(其中5例合并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③门脉系统疾病52例,其中门脉高压19例,门脉血栓17例,门脉癌栓9例,门脉海绵样变3例,门脉积气4例。④脾梗死或肾梗死共12例。⑤其他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共9例。结论:增强CT检查在诊断血管源性急腹症比CT平扫、超声检查有更大的优势,不同类型血管源性急腹症有不同的典型CT表现,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均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总结诊断经验,减少误诊和漏诊,最终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双螺旋CT血管造影: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37例双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经验,结果表明双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主动脉、椎动脉、肾动脉及下腔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主干,大脑动脉、肺动脉、肺静脉、腹腔动脉及股动脉主干和它们的1-3级分支,门静脉系统和3支肝静脉和它们的1-3级分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间接法下肢CT静脉成像(CTV)在静脉曲张术前评价的临床价值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55名疑诊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F/M,23/32,年龄范围15~77岁)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下肢CTV,将原始图像进行MPR和VR重建,对图像质量评价。客观评价指标为大隐静脉(GSV)和曲张静脉(VV)的信号强度(SI),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主观评分由2名放射科医师阅片评价,并记录直径大于2mm的交通静脉和最终辐射剂量。结果:44名患者(F/M,17/27,年龄范围36~67岁)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其中单侧31名,双侧13名,其他患者中2名诊断为动静脉瘘,3名诊断为静脉发育不全,6名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所有44名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GSV全程显示,GSV近端与VV的客观评价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平均SI、SNR、和CNR分别为((122±16.4)HUVersus(125.9±23.6)HU),(9.62±2.71Versus9.91±3.12),(4.08±2.39Versus4.36±2.81),主观评价指标中,图像质量好35例(79.5%),一般8例,差1例(2.3%)。共22支交通静脉被检出,平均直径为(3.21±0.87)mm,并在后续手术中证实。平均辐射剂量(804.7±96.7)mGy·cm。结论:低管电压迭代重建间接法下肢CTV在静脉曲张的应用中,能够以较好的图像质量显示静脉回流路径,并检出交通静脉,有助于术前更完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在下腹部恶性肿瘤出血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下腹部恶性肿瘤导致便血、尿血或阴道出血的患者共11例,先在肾动脉开口上方行腹主动脉造影,然后分别插管进入肠系膜下动脉及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判断出血或肿瘤供血血管后,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术后观察出血是否减少或停止,栓塞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造影检查均获成功;除1例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超选择插管及1例患者腰动脉超选择插管未成功外,其余患者均对出血责任血管进行超选择性栓塞术。术后患者出血明显减少6例,出血完全停止5例;5例患者出现发热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无严重的栓塞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因再次出血而死亡。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下腹部恶性肿瘤所致的出血是有效而相对安全的手段,在2周内,可以避免患者由于出血而死亡。重点栓塞的血管为肠系膜下动脉及患侧或双侧髂内动脉的肿瘤供血支。术后可以根据出血是否减轻来判断治疗效果。应用较大的明胶海绵颗粒可以避免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中绞窄性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MDCT)的影像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9例绞窄性肠梗阻(SI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DCT资料,经多方位重建和多窗位的技术处理,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CT的肠管影像改变(肠腔的扩张、积液、肠壁厚度、密度的改变),肠系膜的CT影像改变(肠系膜的模糊积液、旋转、门静脉的变化),腹腔内的CT影像改变(腹水、气腹)及增强CT影像改变(肠壁的强化改变,肠系膜血管是否栓塞)深入研究。结果:29例患者中共检出肠腔扩张、积液26例,肠壁密度变化、增厚18例,肠壁、门静脉内积气2例,肠系膜的模糊、积液19例,缆绳征11例,漩涡征9例,鸟嘴征5例,腹腔积液1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及肠壁不强化5例。结论:多排螺旋CT识别绞窄性肠梗阻的MDCT征象细节对提高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Pseudotachylytes generated in granulite facies rocks are found in the Woodroffe thrust, central Australia. Petrologic evidence and structural and textural features show that these pseudotachylytes contain typical melting-origin features including injection occurrence, rounded and embayed clasts, and microlites within the fine-grained matrix, which formed contemporaneously with the wall granulite facies rocks under conditions of ~8 kbar and ~650–700°C. These granulite-related pseudotachylyte (G-Pt) veins are overprinted in subsequent deformation stages by three other types of pseudotachylytes including mylonite-related (M-Pt) and ultramylonite-related (Um-Pt) pseudotachylytes that are then transcut by cataclasite-related pseudotachylytes (C-Pt). The overprinting occurred following uplift of the lower crust where the G-Pt veins formed through the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zone where the M-Pt and Um-Pt veins occurred within the brittle-dominated regime of the C-Pt generation zone in the upper crust.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generations of large voluminous C-Pt, M-Pt, Um-Pt, and G-Pt veins indicates that numerous large earthquakes accompanying distinct seismic slip which produced the pseudotachylytes occurred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of seismicity and various depths of the crust within the Woodroffe thrust zo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ple-stage pseudotachylytes suggest that coseismic slipping caused by large earthquakes which nucleated in the brittle-dominated seismogenic zone propagated downward through the brittle-plastic transition zone into the plastic-dominated granulite facies depth from the upper to lower crust.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病理对照分析,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检查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诊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癌变胰岛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100.0%(16/16)、91.7%(11/12)、100.0%(7/7)、100.0%(6/6)、100.0%(3/3)、100.0%(3/3),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6%(11/13)、93.8%(15/16)、100.0%(12/12)、85.7%(6/7)、83.3%(5/6)、66.7%(2/3)、100.0%(3/3);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略高于CT诊断,差异不显著(P>0.05)。MRI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组(P<0.01)。结论:CT与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具有较长的检查时间,但其能够多方位成像,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对囊性成分的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出血及囊性病变的大小、数量、范围、境界、成份、性质等,因此二者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建议临床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水平的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最佳单能量成像中的图像质量,优化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上腹部能谱增强扫描检查患者30例。通过后处理工作站测量出最佳单能量值,分别用30%ASiR、40%ASiR及50%ASiR算法进行重建,分析比较三组图像及混合能量组图像中各静脉的CT值、图像噪声SDn、CNR及SNR。由放射科两名资深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四组数据进行主观评估并记录评分。结果:混合能量组与其他三组在CT值、SDn、CNR及S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1)。30%ASiR组、40%ASiR组及50%ASiR组图像在CT值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3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30%ASiR组与40%ASiR组,4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SNR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在下腔静脉主干、左肾静脉、右肾静脉、肝左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3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30%ASiR组与40%ASiR组,40%ASiR组与50%ASiR组之间的SDn、CNR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三组图像之间的SNR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最佳单能量(65 keV)+40%ASiR在腹部静脉血管的成像质量较其他三组有所提高,可以在临床腹部静脉血管成像方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