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廉 《湖南地质》2008,(4):86-88
采用测绘技术补测新增地物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重要工作。该文介绍了几种简易补测技术和仪器补测技术,特别是一种特殊GPS后差分补测法极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高精度DTM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又被称为实景复制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PS技术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它突破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独特优势。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提供扫描物体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因此可以用于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形模型。本文将以一工程边坡为例讨论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数字地形模型的方法,着重论述三维点云数据的获取、拼接、坐标校正、去噪及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方法,由此得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地形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差分GPS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利用GPS对地面沉降进行监测,详细介绍了差分GPS静态相对定位的工作原理,探讨了差分GPS测量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时的实现方法,介绍了影响差分GPS定位精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利用差分GPS静态测量大范围地面沉降的方法精度高,工作效率高。  相似文献   

4.
在洛古河普查区面积性土壤化探测量中,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对化探数据进行处理及成图.该方法技术的应用,具有成图快速准确、精度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绘制的异常图与地形地质图套合后,有利于对异常的解释和推断,指导探矿工程的布置.  相似文献   

5.
通过DEM数据源,在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快速、准确、自动获取坡度分级信息,研究1∶10000坡度分级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利用DEM、GIS技术和ARCGIS的强大功能。得到了合理的技术流程和参数指标,开发了坡度分级数据库生产软件。该建库方法切实可行,解决了耕地坡度分级数据获取的瓶颈,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滑坡监测系统软件是滑坡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传统滑坡监测存在受地质条件限制,不能适时监测,通透性差等缺点,选择比较先进的GPS卫星定位技术及静态差分算法,作为滑坡监测的手段和解算方法,在硬件方面的支持下,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了无人值守全天候监测。针对监测的要求,软件在操作界面、图形显示、自动智能化监测方面作了很多有益地尝试。软件系统采用以C 语言作为编程语言的VC 6.0为编译环境。整个滑坡监测系统软件是一个实用的、操作简单的、人性化的监测软件。  相似文献   

7.
GPS PPP技术用于滑坡监测的试验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  张勤  黄观文  涂锐  张双成 《岩土力学》2014,35(7):2118-2124
为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时可能达到的精度和可靠性等问题,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GPS监测点进行连续实时动态监测,利用PPP技术对该滑坡从稳定、开始滑动直至产生破坏的全过程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并与GPS单历元差分定位、载波相位实时差分定位技术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PS PPP技术监测结果的内符合精度约为10 mm,外符合精度约为40 mm,且GPS PPP技术具有一些差分GPS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无需基准站支持、作业成本低、效率高、可直接获取监测点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的绝对坐标等。该技术完全可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8.
西藏阿里地区大、小昂龙冰川变化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上游的大、小昂龙冰川开展了连续2年(2014—2016年)的冰川变化地面观测,主要包括冰川表面物质平衡与差分GPS高程变化同步观测,以及冰川表面流速观测,冰川末端观测和冰川雷达测厚.观测结果表明:大、小昂龙冰川表面物质平衡与同期差分GPS观测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冰川表面物质平衡结果显示,2014—20...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差分GPS技术多年来在海洋资源调查中使用为例,对差分技术在海洋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和定位质量评定方法作探讨,并对两种综合导航定位系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为快速准确评定耕地质量等级,了解浙江省耕地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研究提出基于快速信息识别技术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在《农用地分等规程》指导下,借助GIS技术实现评价因素的定量化;结合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设置评价因素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构建无损、快速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模型;通过具体应用,检验了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浙江省松阳县实际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基于快速信息识别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别与传统的农用地分等的吻合度在68.4%左右,评价结果科学可信。说明提出的基于快速信息识别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方法客观、有效,为今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范围地面沉降的差分GPS监测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详细介绍了差分GPS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两种测量模式应用于大范围地面沉降监测的工作原理,探讨了GPS测量与水准测量,这两种方法因测量基准面不同,而使得所测地面沉降量存在的差异。将差分GPS静态测量模式实际应用于天津市的地面沉降监测,通过对其4年的实际测量精度的分析表明,对于大范围地面沉降监测,采用差分GPS静态测量法取代长距离的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长春市为例,以监督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对1997、2007和2017年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3.06%,90.70%和94.12%。1997-2017年,草地、耕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54.74、922.11和55.35 km2,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 154.14、70.38和107.54 km2,整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周边扩张,侵占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模型,以2007年分类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仿真2017年土地利用格局,仿真结果与真实情况吻合较好,仿真精度达85.10%,Kappa系数为0.821 2,验证了模型和驱动因子精度可靠,符合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此模型因子预测2027年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城镇周围,建设用地将持续侵占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积,但趋势减缓,同时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3.
GPS-RTK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TK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在很多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GPS—RTK技术对公路测量的作业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测绘精度。本文从公路测量工程的几个关键过程阐述了应用GPS-RTK技术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Land use change     
R.D. Hill 《Geoforum》1984,15(3):457-461
Despite decades of interest by geographers in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land use change, the data base for such studies is at best fragmentary. In the absence of an adequate land inventory, it is difficult to see how an effective land planning and allocation system can be devised to meet future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needs. It is argued that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 for monitoring land use change is required, and the role and accuracy of remote sensing in providing a land use survey base is assessed.  相似文献   

15.
杜江  安裕伦  袁士聪 《中国岩溶》2009,28(4):426-431
毕节生态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耕地保护尤为重要。本文以毕节地区1998—2006年常用耕地面积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利用灰色GM(1,1)模型和Verhulst模型对该喀斯特地区常用耕地面积变化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GM(1,1)模型和Verhulst模型都揭示了毕节地区常用耕地面积在未来几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是通过模拟精度验证,研究区耕地面积原始数据变化曲线呈S型,就灰色GM(1,1)模型与Verhulst模型模拟预测结果相比较,对于原始数据的模拟,GM(1,1)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而Verhulst模型更适合研究区未来几年耕地面积变化的预测。该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耕地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胜峰  张合平 《中国岩溶》2015,34(3):274-280
利用1997-2010年长株潭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的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耕地总量总体呈阶梯减少趋势;(2)整体看,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耕地压力不明显,但耕地压力指数呈上升-下降-上升走势,耕地压力呈上升势头。(3)具体看,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并且县域空间差异明显,尤其是城区耕地压力指数远大于1,表明城区耕地压力非常大,其他县市压力相对较小。(4)人口快速增长、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普及与农业投入的增加等4个方面是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长株潭地区的耕地保护意识,为促进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实现两型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集成的遥感识别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厦门市为研究区域,以1988-1998年为时间跨度,利用Landsat5TM遥感数据开展土地覆盖变化识别中多种遥感数据处理方法的集成应用研究。以后分类比较法的结果为基础,运用改进的差值法定义的"变化"目标进行修正,将两种方法有机集成综合地确定土地覆盖变化。根据变化前与变化后覆盖不同但土地利用方式相同或类似的原则进行合并处理,最后得到厦门市1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各种成因类型及其数量。结果表明,10年间厦门市因城市化引起的土地覆盖变化为590.83km2,变化强度为31.14%,引起厦门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主要有 8种成因机制类型,面积达351.99km2,变化强度为18.55%。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张掖地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常娟  王根绪  王一博 《冰川冻土》2005,27(1):117-123
在内陆干旱地区, 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 对张掖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影响因素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 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 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则更为显著. 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 从建国初期到现今本区人口增加了2.29倍, 而耕地面积也从9.7×104 hm2增加到了18.6×104 hm2. 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 在林地的变化中, 自然条件限制着森林的发展, 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放牧和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垦农田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后期比80年代初期草地面积减少了62.4%. 同时, 荒漠化土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增长. 在土地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管理, 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1985-2014年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增学 《中国岩溶》2019,38(3):466-471
文章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1985年、2000年和2014年3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1985-2014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合Fragstats4.2景观分析工具,识别了该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5-2014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湿地、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且变化集中发生在2000-2014年。同时景观水平上破碎化和复杂化程度加剧,聚集程度和斑块连续程度有待提高;类型水平上林地景观破碎化层度增加,耕地和草地斑块面积增加,湿地和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的聚集度较高,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20.
GPS测量的高程是大地高,而我们日常使用的高程是正常高,这中间存在一个高程异常值,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这个高程异常值不是个常数。本文简要介绍了常用高程系统及相互的转换关系,重点介绍了多项式曲面拟合和多面函数拟合两种GPS高程拟合方法。结合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项目,利用研究区范围内监测点已有的A级GPS测量数据和一等水准测量数据,采用了五种拟合方法,通过不同的选点方式,再经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对研究区进行了高程拟合,并对各项试验结果分别进行了拟合精度的评定。通过对每个拟合模型进行分析,对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和对五种拟合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选择适当的高程拟合模型进行高程拟合能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精度,采用二次、三次曲面拟合和多面函数拟合方法均能较好的对研究区进行高程拟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