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海野生斑节对虾亲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研究我国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卵巢、肝胰腺和肌肉的脂肪酸(fatty acid,FA)组成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亲体肝胰腺、卵巢和肌肉的脂肪酸中棕榈酸(16:0,17.61%-33.6%)、棕榈油酸(16:1n-7,8.08%-14.36%)、18:0(6.46%-17.15%)、油酸(18:1n-9,9.64%-18.81%)、花生烯酸(20:4n-6,arachidonic acid,ARA,4.8%-10.83%)、二十碳五烯酸(20:5n-3,eicosapntemacniocacid,EPA,4.64%-11.98%)及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ocosahexaenoic acid,DHA,2.23%-9.3%)占主要比例.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卵巢中的12:0、14:0、16:0、18:0、20:0及总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ion fatty acid,∑SFA)的含量逐渐上升,成熟期达到最高,产卵后下降;肝胰腺16:0和饱和脂肪酸(∑SFA)呈波动上升趋势;肌肉中的14:0、16:0、18:0、20:0及∑SFA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在接近成熟期(Ⅳ-Ⅴ)降到最低,产卵后回升到最高.在肝胰腺、卵巢、肌肉组织发育过程中,16:1、18:1n-7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 unsaturation fatty acid,∑MUFA)的含量均呈现波浪式上升,成熟期(Ⅴ)达到最高.18:2n-6、ARA及n-6 FA含量起伏波动,先升后降,成熟前期(Ⅲ-Ⅳ)达到最大值,在成熟期达到最小值.卵巢中EPA、n-3 FA呈现出下降趋势,成熟期(Ⅴ)接近最低,EPA、DHA及总的n-3 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 unsaturation fatty acid,∑PUFA)含量在卵黄囊发生期(Ⅲ)波动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Ⅵ期(产卵后)最低或回落到未成熟期水平.DHA/EPA、∑n-3/n-6及∑PUFA/SFA的比值波动变化,在卵黄囊发生期(Ⅲ)或成熟期(Ⅳ-Ⅴ)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Ⅵ期(产卵后)最低或恢复到未成熟期(Ⅰ)水平.在自然海区性成熟的斑节对虾亲体组织中,∑SFA:∑MUFA:∑PUFA比例近似为35%:30%:35%:n-3与n-6、∑PUFA与∑SFA及DHA与EPA达到近似的平衡状态.研究结果为斑节对虾亲虾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饲料中分别添加6种不同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对皱纹盘鲍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只鲍,壳长:(29.98±0.09)mm,体重:(3.42±0.02)g;在水温18~20 ℃的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2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摄食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组鲍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摄食玉米淀粉组鲍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C16∶0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肌肉和肝胰脏中饱和脂肪酸C18∶0含量在摄食糊精组鲍中最低;肌肉C18∶3n-3含量在摄食木薯和马铃薯淀粉组鲍中最低并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而肝胰脏C18∶3n-3含量则在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中最低;摄食糊精组鲍肌肉C20∶4n-6含量显著低于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摄食糊化小麦淀粉组鲍肝胰脏C20∶4n-6含量显著低于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肌肉C22∶6n-3含量在摄食糊精和糊化小麦淀粉组鲍中显著低于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组(P<0.05).总体来说,皱纹盘鲍摄食结构相对简单的糖源(糊精、糊化小麦淀粉和小麦淀粉)能够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以淀粉为来源的多糖(小麦淀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使鲍体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检测的方法,进行大西洋庸鲽精液脂肪酸组成分析及激素GnRHa诱导对其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庸鲽精液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种类为22:6n-3(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占总脂肪酸比例25.67%±0.94%;其次为16:0(PA,棕榈酸)、20:5n-3(EPA,二十碳五烯酸);重要必需不饱和脂肪酸20:4n-6(AA,花生四烯酸)含量较低,为1.76%±0.01%。精液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较高,为44.25%±0.30%;饱和脂肪酸(SAT)含量为27.72%±0.22%。重要脂肪酸比例DHA/EPA为2.33±0.26;EPA/AA为6.30±0.51;n-3/n-6为9.22±0.60。激素诱导未对精液中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重要必需脂肪酸DHA、EPA、AA,以及n-3、n-6等重要种类的脂肪酸总量在激素诱导组与非诱导对照组样品间无显著差异;在激素诱导后的三个取样时间的样品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闽南及闽中近海常见鲨鳐类肝油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晓春  丘书院 《海洋学报》2001,23(2):100-108
闽南及闽中近海鲨鳐类肝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的脂肪酸包括16:0(14.9%~23.7%),18:0(5.3%~10.4%),18:1ω9(8.6%~16.9%),16:1(3.4%~7.5%),20:4ω6(3.8%~14.7%)和22:6ω3(10.7%~36.9%).22:6ω3在分析的所有种类(基齿鲨Hypoprion sp除外)均是含量最高的脂肪酸成分.可见,闽南及闽中近海鲨鳐类肝油是22:6ω3良好的来源.底层生活习性种类肝油ω6PUFA的含量高于中上层种类,而中上层生活习性种类肝油22:6ω3的含量以及ω3PUFA与ω6PUFA的比值则相对地高于底层种类,这种现象可能与它们各自的摄食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十四株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4个门的 14株 (红藻门 8株 ,甲藻门 1株 ,隐藻门 2株 ,绿藻门 3株 )海洋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 ,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 ,指数生长末期收获。结果表明 ,各门的微藻都有其独特的脂肪酸特征 :红藻中含有大量的 2 0 :4 n- 6和 2 0 :5n- 3,其中紫球藻 R2 5含量最高 ,占总脂肪酸的4 9.8% (AA占总脂肪酸的 2 0 .5% ,EPA占总脂肪酸的 2 9.3% )。隐藻的主要脂肪酸是 16 :0、18:1n- 9、18:3n- 3、18:4 n- 3、2 0 :5n- 3、2 2 :5n- 3。与其它甲藻有别的虫黄藻 ,18:4 n- 3含量很少并且不含EPA,其主要合成的是 16 :0、18:1n- 9和 2 2 :6 n- 3。 C16和 C18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本实验研究的 3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硅胶柱层析法 ,从螺旋藻总脂中分离提取出硫酸喹诺糖二酰甘油酯 (SQDG) ,通过高压液相色谱 (HPL C)分离纯化得到 7个主要组分。采用气相色谱法 ,分析 SQDG中脂肪酸的含量和分子组成。结果表明 ,SQDG中主要脂肪酸为 16 :0 ,18:3n- 6 ,18:2 n- 6 ,而花生四稀酸 (2 0 :4 )及EPA(2 0 :5 )的含量要低于其他几种红藻和褐藻 ,未发现 16 :2。 SQDG中 sn- 1位 79%为不饱和脂肪酸 ,95 %以上的 sn- 2位脂肪酸为 16 :0。根据测得的 7种组分的含量和 sn- 1和 sn- 2位脂肪酸的分析计算可得 ,SQDG主要分子组成为 5 2 %~ 5 7% (18:2 ,16 :0 ) ,11% (16 :0 ,16 :0 ) ,7.1% (16 :1,16 :0 ) ,7.7% (18:1,16 :0 )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养殖大西洋牙鲆幼鱼肌肉中的蛋白质、脂类、灰分等生化组织,并计算了其比能值,分析了肌肉蛋白质中17种常见氨基酸的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大西洋牙鲆属高蛋白、低脂肪、低比能值鱼类,肌肉氨基酸含量同其它鲆鲽鱼类相比,属中等水平,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肌肉蛋白中氨基酸的支/芳值为2.794;脂肪酸含量中棕榈酸(16∶0)的含量最高,其次为油酸(18∶1 n)和DHA(22∶6 n-3);其EPA(20∶5 n-3)和DHA(22∶6 n-3)的含量较高,营养丰富且平衡良好,是值得推荐的优良养殖品种和食用鱼类。  相似文献   

8.
养殖对虾与海捕对虾鉴别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和海捕中国对虾肌肉煮熟后的失水率,提取物中的甜菜碱和氧化三甲胺含量,以及虾肉脂质中所含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下列结果:(1)两类对虾鲜样煮熟后失水率相差6%以上;(2)海捕对虾肌肉中的甜菜碱和氧化三甲胺含量比养殖对虾的高,两者有显著差别;(3)养殖对虾肌肉所含C18:2ω6为17.3±1.5%,海捕对虾为2.0±0.8%。从以上结果本文推荐以脂肪酸C18:2ω6含量来鉴别养殖对虾与海捕对虾。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盐度驯化前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鳃、肌肉和肝脏中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研究显示,盐度驯化前后虹鳟3种组织器官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种类组成没有变化,但非极性脂脂肪酸比例组成出现了组织特异性变化。盐度驯化对虹鳟鳃的非极性脂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但肌肉和肝脏的非极性脂中饱和脂肪酸(SFA)比例显著下降;肌肉和肝脏C18多不饱和脂肪酸(C18PUFA)、亚麻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3PUFA)和亚油酸族不饱和脂肪酸(n-6PUFA)比例显著上升,非极性脂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UI)和不饱和率(U/S)显著上升。本研究表明,在盐度驯化中,鳃不是虹鳟主要的能量供给器官,肌肉和肝脏可以分解非极性脂的饱和脂肪酸为虹鳟适应盐度环境供能,是主要的能源供给器官;虹鳟肝脏中C18PUFA的升高可加快内源性LC-PUFA的合成,有利于虹鳟对海水环境的适应和自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黄、渤海常见大型海藻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中国黄、渤海沿岸的17种红藻、12种褐藻、7种绿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和渤海的绝大多数红都富含二十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四烯酸,AA),一般都占总脂肪酸的40%以上;仙菜目的松节藻、细枝软骨藻,隐丝藻目的亮管藻、海萝、海膜、蜈蚣藻中的EPA含量均超过40%,其中海萝达到58%;杉藻目扁江蓠中EPA含量很低,但花生四烯酸含量达到58%。裸藻中16:0、18:1(n-9)、20:4(n-6)和20:5(n-3)含量占绝对优势,十八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二十碳PUFAs是主要的脂肪酸。在每种褐藻中还含有一定量的14:0、18:2(n-6)和18:4(n-3)。褐藻中的十八碳PUFAs含量比红藻高,而二十碳PUFAs比红藻低。绿藻中的主要脂肪酸是16:0、十六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16:4(n-3)和16:3(n-3)、18:1以及C18PUFAs(主要包括18:2(n-6),18:3(n-3)和18:4(n-3),绿藻的C16、C18PUFAs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角毛藻属(7株)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度为25±1°C,盐度为28的条件下,用F/2培养基对七株角毛藻(Chaetocerosspp.)进行培养.在指数生长期末期进行收获.测定了七株角毛藻的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其主要脂肪酸为14:0(3.0-24.92),16:0(8.2-28.5%),16:1n-7(16.0-42.3%)和20:5n-3(4.2-10.42),其中B13的20:5n-3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10.4%  相似文献   

13.
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2,自引:5,他引:77  
于1995 ̄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养20种海洋微藻,采用Bligh-Dyer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藻外,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均超过其干重的10%,每一纲藻种都有其特征脂肪酸或几种脂肪酸的组合作为其化学分类的标记:绿藻纲中除小球藻的20:5(n-3)含量较高以外,一般含有较高的16:4(n-3),不含22:6(n-3);硅藻纲的16:1(n-7)含量高于1  相似文献   

14.
多棘海盘车幽门盲囊极性脂和脂肪酸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幽门盲囊中总脂、极性脂及脂仿酸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脂含量占湿重的7.85%。磷脂中PC、PE、PS含量较高,PI和DPG含量较低。主要的脂肪酸是16:0,18:0,18:1(n=9),20:1(n=9)。20:1(n=7),20:4(n=6),20:5(n=3),22:6(n=3),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其中以20:1(n=9)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盐度对六株硅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度为22±1℃,盐度为18‰、28‰和38‰的条件下,用F/2培养基对青岛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6株硅藻(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 B13; 筒柱藻Cylindrotheca fusiformis B211;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mutum B114, B118,B221;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B222) 进行培养,在指数生长期末期进行收获,测定了6株硅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实验结果表明: 盐度对六株硅藻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均有影响,但作用结果因种而异.B13的相对生长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B114和B222的相对生长率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B13的干重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盐度为38‰时达到最大值(0.21);B118、B114、B221 和B222的干重均在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盐度对B211的干重影响不明显(0.35~0.36).六株硅藻的主要脂肪酸为16:0、16:1(n-7)和20:5(n-3),B211还含有较多的20:4n-6(5.6~7.4‰),B13含有较多的14:0 (20.O~30.9%).B211、B221和B222的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盐度为18‰时达到最大值(占总脂肪酸的百分比分别为41.7%、37.6%和31.7%).而B13、B118和B114的饱和脂肪酸总合在盐度为2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48.1%、31.0%和33.0%).B118、B114、B221和B222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而B13和B21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合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B13、B118、B114和B222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合在1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31.3%、23.4%、19.6%和18.6%).B211和B221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合在28‰时含量最高(分别为25.1%和16.3%).  相似文献   

16.
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菲  杨红生  许强 《海洋科学》2009,33(4):14-19
对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参体壁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秋季和冬季,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春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PUFA和SFA;夏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SFA,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在所有季节,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SFA和MUFA分别是16:0和16:1n-7,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PUFA是20:5n-3,20:4n-6和22:6n-3.n-3PUFA与n-6PUFA相对质量分数比值在1.87~2.42之间,冬季和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对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正交设计法设计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三因素三水平饲料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增重率、增长率、存活率受必需脂肪酸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国对虾对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1.95、1.09、0.20和0.37。亚油酸与亚麻酸及亚油酸与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最佳比例分别为1.79和5.3。对中国对虾来说,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作用大于亚油酸和亚麻酸。  相似文献   

18.
于2008年7月在黄、渤海区域采集了17个漂移浒苔样品,结合3个本地种,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浒苔中优势脂肪酸为十六碳酸,相对含量在27.82%—43.27%之间。藻体中还含有丰富的PUFA,主要为9,12,15-十八碳三烯酸、6,9,12-十八碳三烯酸、9,12-十八碳二烯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另外还含有EPA不饱和脂肪酸。以欧式距离平方为距离测量技术,类间距用平均链锁法,对20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浒苔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分为4大类,所有漂浮浒苔聚为第一类,青岛和连云港的本地种分别聚为另三类,说明青岛近海漂浮的浒苔不是青岛本地生浒苔,而是从外海漂移过来的,第一类的聚类结果显示了浒苔的漂移路径。结果表明,藻类脂肪酸的系统聚类分析为海洋绿藻分类与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