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可分为三个生物地理区:1.天山型动物群——博罗科努山区;2.华北型动物群——柯坪区;3.过渡型(库鲁克塔格型)动物群——库鲁克塔格区.库鲁克塔格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序列自下而上可分出13个化石带:下寒武统西大山组2个带;中寒武统莫合尔山组4个带;上寒武统突尔沙克塔格组7个带.  相似文献   

2.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九高山)寒武系"清虚洞组"产有多门类具软躯体的生物群——剑河生物群,其中三叶虫非常丰富,属于叉尾虫科(Dorypygidae)的拟油栉虫(Olenoides Meek,1877),是一个重要的三叶虫属。Olenoides全球分布,出现于寒武纪第二世(都匀期),灭绝于寒武纪第三世(古丈期晚期),是进行地层对比重要的三叶虫。松山(九高山)"清虚洞组"中的Olenoides包括2个种(含1个相似种):收缩拟油栉虫Olenoides contrictus(Chien,1961)及湖北拟油栉虫(相似种)O.cf.hubeiensis(Sun,1984),两者应为"清虚洞组"上覆地层凯里组产出的O.paraptus及O.hubeiensis的原始类型。Olenoides在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的发现,为其在研究区产出的最低层位。为Olenoides早期的形态、演化及时空分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寒武系都匀阶(第4阶)的生物地层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辽东半岛寒武系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理想地区。笔者将下寒武统及中寒武统毛庄阶划分了7个生物带,其中新建立生物带1个,新划分出生物带2个,并与国内外有关地区进行对比。三叶虫动物群包括34个种,分属19个属和3个亚属。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简要描述了带化石,新属、新种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苏联在研究寒武系下界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资料,研究界限问题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生物地层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目前认为,当丰富的硬壳动物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时候,就是寒武纪的开始。这些动物系指古杯,软舌螺、腕足类、托莫特动物、三叶虫和介形虫等。关于解决寒武系与前寒武系界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滇西是云南寒武系比较发育的地区之一。特别晚寒武世地层出露广泛,生物化石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色彩,是研究我国寒武系的重要地区。早在二十世纪初叶,英人勃朗(J.C.Brown,1913)调查滇西地质时,将滇西的变质岩系统称为“高良系”,时代属前寒武纪。对滇西有化石依据寒武系的发现,则首推孙云铸(1939),他在保山县蒲缥孔雀寺棕黄色页岩中采到晚寒武世凤山期三叶虫Agnostus cyclopygeTullberg,Soukia acamus(Walcott),S.grabaui Sun,Quadraticephalusyunnanensis Sun,Tsinania sp.,Xenostegium sp.等,将此段地层命名为“保山页  相似文献   

6.
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是我国下寒武统梅树村阶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也是全球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界线点的中国候选剖面。该剖面位于昆阳磷矿区,北距昆明市区65公里。该区是我国研究震且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地点之一。早在1939年,程裕祺首次发现中邑村磷矿,并在磷矿层中观察到“类似三叶虫活动颊”的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华北地台区较完整的晚寒武世及早奥陶世三叶虫组合带序列,并记述了一些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附近的有关三叶虫。据本区笔石与三叶虫动物群层位关系的研究,表明特马豆克阶的底界应在笔石 Dictyonema flabelliforme sociale-Staurograptus 带之下的三叶虫 Richardsonella (Richardsonel fa)-Troedssonia组合带的底部。鉴于本区这一实证,国际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似也应划在 Mictosaukia 组合带与 Richardsonella (Richardsonella)-Troedssonia 组合带之间。  相似文献   

8.
浙江西部寒武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是东南类型的标准地区,在我国及世界寒武纪地层及三叶虫动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西部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全书约42万字,基础资料可靠,内容丰富,附精美图版28幅,插图13幅,是一本系统的基础性研究论著。全书详细记载浙江西部地区寒武纪六条剖面,系统描述三叶虫3目、30科或亚科、60属或亚属、104种及29未定种。其中1新亚科、1新亚属和37新科。在此基础上,建立16个化石带,成为东南类型寒武系分层分带的标准,解决了我国及世界各大洲之间寒武系地层对比中长期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基本重要性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成为颇专门的研究课题以来,所提出确定界限的建议是根据其地质或物理特征,而不是纯粹根据古生物准则。然而,很明显,只有生物地层准则可导致问题得以解决,用这种晚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生物区系之间意义深长的差异,有必要采用“前寒武系—寒武系层型点放在实际上接近产生托莫特(广义的)化石组合的最老地层单位底部”的原则,这是基于界限应沿着产生大量骨骼化石的最早一个带组合底部的想法建立的。既然是这样,古杯纲、腹足纲、软舌螺纲、托莫特壳类和鳃足亚纲即属此带组合。  相似文献   

10.
遵义松林地区广泛出露前寒武系及寒武系,是国际上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生物演化、古环境变迁及成矿事件的重要窗口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寒武纪     
"寒武"(Cambria)是英国西南部威尔士的古称.它是英国地质学家赛得威克(Sedgwick)1835~1836年在威尔士寒武山系描述了含有三叶虫及其它化石的古老沉积岩系而创立的名称.以后,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相继发现有类似地层存在,其界限为1888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四次国际地质会议所肯定;"寒武系"则为第八次国际地质会议所承认.寒武纪距今约5~8亿年.从那时开始,海生动物大量繁盛.目前全世界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有2500多种,以节肢动物中的三叶虫最多(占60%)、腕足动物次之(占30%)、其它生物,如:蠕虫类、软体动物、古杯海锦和古植物孢子等亦  相似文献   

12.
浙西寒武纪16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构成和演替规律显示,该区海域在寒武纪出现了二次海平面跌落及其问的一次海平面上升。结合δ^13 C的变化规律,划分出三个三叶虫生态组合,即Corynexochida组合,Agnostida和Ptychopariida组合。研究表明,这三个组合的相继出现与该区寒武纪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依次指早寒武世的海侵系列、中寒武世至晚寒武世早期的海侵系列和晚寒武世晚期的海退系列。这种无机环境与有机环境的统一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寒武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大利亚寒武系集中分布在一南北向分布的从澳大利亚的北部、中部直到南澳大利亚克拉通地块上,少量寒武纪地层分布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寒武系的底在中澳大利亚的Amadeus盆地出露得最好。下寒武统(大致相当于纽芬兰统和第二统)在澳大利亚北部大多数是不含化石的火山岩,而在澳大利亚中部和南澳大利亚的盆地中,其中最有名的是南澳大利亚的Arrowie和Stansbury盆地则是各种含化石的巨厚沉积序列。澳大利亚的下寒武统没有分阶方案,尽管在生物地层研究上最近取得很大进展,现在可以利用疑源类、遗迹化石、古杯类、三叶虫、腕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壳化石进行化石带的划分。很长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中部和北部的Ord-ian阶被认为是中寒武世最早期的,现在证明它可能相当于第二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含化石的中寒武统和芙蓉统(或上寒武统)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非常完整,在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也可见到,都可以划分到阶。芙蓉统的底大致与Idamean阶的底相当。化石带的建立主要综合考虑球接子三叶虫、多节类三叶虫,自Iverian期晚期起再加上牙形类化石。寒武系的顶大致相当于Warendan阶的底,相关地层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
选择层型剖面,确定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是目前国际地层学领域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我国近年来研究小壳化石组合及遗迹化石序列的成果,指出这些成果对确定国际及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重要意义。文中简略回顾了我国研究寒武纪最早期带壳化石及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历史,指出我国是开展这一学科的较早的国家之一,而滇东又是它的发源地。对小壳化石的涵义进行了厘订,认为必须赋以时代概念。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的三个小壳化石组合,讨论了它们的特征及主要组成。首次建立了我国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四个序次,代表古陆边缘浅水环境中含磷岩系的遗迹化石序列,讨论了它们与带壳化石及其它化石之间的联系,并就其中发现的具有全球性对比意义的二属,阐明梅树村阶遗迹化石序列的重要地位。最后,作者根据地科联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确立的原则,讨论了中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小壳化石来划分这条界线的理论根据、“爆发式”出现的理解以及生物带壳演化的原因和同时性进行了概略的讨论。并提供了含小壳化石地层的同位素年龄、古地磁测定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17.
滇东南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东南是云南寒武系发育最全的一个地区,早、中、晚寒武世地层均有出露,特别是中、上寒武统生物群异常丰富,是我国扬子区研究寒武系比较理想的地区。早在20世纪初,法人戴普拉(J.Deprat,1915),满苏(H.Mansuy,1915,1916)在中越交界地区的长蓬、田蓬、董干等地发现寒武纪地层,并描述了其中所含的三叶虫动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分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南地区寒武系片Kunmingaspis—Chittidilla带出现了Redlichia、Bathynotus等重要下寒武统三叶虫,因此该带的归属出现了归中寒武统,归下寒武统及隶属中下寒武统过渡层的三种意见。本文提出了解决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分的工作建议,主要是在过渡区选择剖面、详测剖面、运用多学科研究、整体修正有关三叶虫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古生物大量绝灭——地质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的基本标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显生宇中最重要的三个地层界线是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和白垩系—第三系界线。对中国和世界上这三条界线的研究表明,它们具有下列相似特征:许多生物门类大量绝灭、铂族元素的正异常、稳定同位素(δ~(13)C)的突然变化等。这些观象很可能是由于地外的稀罕事件造成的。因此,上述三次生物大量绝灭可看成为显生出地质历史阶段划分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20.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