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混与预报     
混沌是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它动摇了确定性预报科学的基础。于是气象学家放弃了数十天后的天气预报,地震学家在原来对地震预报的惧色上又增加了暗影。但人们在防灾方面总希望能够事先作出确定性预报,这就促使我们去研究是否有抗混(沌)的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近年来国际地震界在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研究中所取得的新进。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指标,包括前震,平静与空区,地震时空分布特性及其有关参数,地震迁移,相关与“窗口”;二是基于地震活动性的地震预报方法,包括概率统计方法。非线性科学方法,高维数据的图形分析方法,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最近,到处都弥漫着一种认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的做法是根本错误的,必须开拓新思路的气氛。就连地震预报研究学术讨论会的讲演征集通知中也可看到“现已看得很清楚,地震预报非常困难,不可能用普通的方法实现”、“也已对以经验方法为中心的以往的做法提出了疑问”等说法。首先,以“现已看得很清楚,地震预报非常困难,不可能用普通方法实现”这种说法为代表的对地震预报表示怀疑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这种说法之所以流行,可能是因为日本海中部地震、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等事先都没有作出过长期和短期预报。但是,目前实用化预报的对象只…  相似文献   

4.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2,8(2):23-28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1980年5月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召开的“地震预报讨论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讲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战略”,引起了与会科学家的重视。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在文中首先评述了两种对待地震预报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观点认为,地震预报的实践必须经过基本研究并在实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得到突破之后才能进行预报;另  相似文献   

6.
用时间序列数据重建复杂系统动力学是非线性科学中的一个诱人课题。人们目前还无法直接给出自然界中许多现象产生的确定性规律或描述现象的微分方程,然而却可获得大量随时间变化的实测数据。据时间序列若能研究构成这些复杂现象的动力学特征,显然对揭示事物的本质是很有实际意义的。用地震时间序列重建地震复杂系统动力学,进而分析寻找表征地震过程的确定性规律,认识地震过程的动力学行为,深入研究地震预报,已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7.
南加州开展地震预报的准备短期预报是实用地震预报台网的主要目标。然而,要对可能是一次地震前兆的短临异常作出有效的判断,需要有长期基础资料、对某地区的构造格架的了解以及对作为预报目标的具体地震作出长期评定。由于认识到这种情况,美国从科学的角度普遍倾向于这样一项地震预报的战略,即通过对特定地区地震重复间隔的确定,逐步使长期地震灾害的评定工作过渡到长期地震预报,从而最终在最危险的地区进行详细的区域性监测,以作出中长和短临地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相关因素,分析了地震强度、建筑物抗震性能、人口密度、发震时间、地震引起发生灾害及地震预报与地震人员伤亡的相关性。按照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地震人员伤亡预测方法,分析了它们的适用条件。并用确定性方法中的建筑物破坏程度与人员伤亡关系法对鲁南地区进行了地震人员伤亡预测。  相似文献   

9.
最大Lyapunov指数计算的几种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军  汪秉宏 《地震》1994,(4):86-92
地震预报以各种时间序列数据为依据,因此如何从大量的时间序列中提取描述地震蕴孕过程的复杂性特征,成为从非线性科学角度探索地震预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讨论了混沌吸子的Lyapunov指数计算问题,并以一个模拟时间序列为例,讨论了如何从实验数据时间序列计算Lyapunov指数的问题,给出了两种实用的计算方法,对数值计算结果作了比较。此方法可用于地震及前兆时间序列复杂性刻划。  相似文献   

10.
预警等级预报--一种新的地震预报发布形式和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发布形式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目前发布地震预报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其他一些灾害的预警等级预报发布形式后,对地震预警等级预报发布的可行性和应当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地震预警等级预报的发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地震减灾的一种可行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实施地震预警等级预报前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汶川8.0级地震的一些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肇诚  张炜 《地震》2009,29(1):193-202
文章分析了地震能否预报争议的历史、 背景及其影响, 主张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 要坚持监测、 预报和科研这一中心工作。 地震预报探索就是一部不断在反思和总结中前进的历史。 文中讨论了1975年海城7.3级、 1976年唐山7.8级、 1995年孟连西7.3级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等地震的启示、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意义及科学继承与发展问题。 作者提出了地震大形势的判断、 地震前兆、 观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在汶川地震科学总结中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建议做好汶川地震的科学总结、 制定新一代地震预报发展规划、 部署新一代观测台网、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制等, 进而开创我国地震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以青藏构造块体为研究区域, 采用以往利用图像信息方法预测M7.0地震得到的较好的计算参数(网格尺度为1平方度, 预测时间窗口为8年), 系统计算了青藏构造块体1993年以来的“地震热点”图像, 特别研究了两次于田MS7.3地震前后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 并通过ROC方法和R值评分方法检验, 对图像信息方法在该地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① 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和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均发生在地震热点上, 且发生在平均发震概率随时间变化的峰值点年份. ② 在回溯性检验的时间段内青藏构造块体共发生9次M≥7.0地震, 其中6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均有稳定的地震热点出现, 包括两次于田MS7.3地震. 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MS7.1地震及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只在个别预测时间窗内出现地震热点, 并没有出现稳定的地震热点演化过程, 而1996年丽江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则没有出现地震热点. 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值得进一步研究. ③ ROC检验和R值评分结果均显示图像信息方法在本文采用的模型参数下对大地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预测效果. 本文还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给出了青藏高原块体2014年以后M7.0地震发生概率高的3个可能地区.   相似文献   

13.
对青海省乐都台的气氡测项用“十五”攻关方法进行震例分析研究,总结出了乐都台气氡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报指标,同时计算出了该台气氡测项的短期预报效能评分。乐都气氡具有一定的短期地震预报信度。  相似文献   

14.
Themedium┐andshort┐termpredictionmethodsofstrongearthquakesbasedonneu┐ralnetworkZHI-QIANGHAN(韩志强)BI-QUANWANG(王碧泉)Instituteof...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效能评分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鸣津  陈献忠 《地震》1994,(5):31-35
以前的各种评价地震预报效能的方法只考虑预报意见对应实发地震情况,而未顾及预报意见本身中所预报的区域的大小、时间的区间的长短和震级的范围对评分应起的作用。本文首先评价地震预报本身的确定率,而不管此预报意见未来是否报准了地震。其次是本文给出了实际发生的地震超出预报意见所限定的范围时地震预报报准率的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了地震预报成功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宇卫  陆远忠 《地震》1994,(2):11-18
在中国,孕震空间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实践,并多次取得实际预测强震的效果。但经过系统震例研究发现,利用孕震空间预报地震的虚报漏报率比较高。本文运用解决临界相变问题的重正化群方法所求出的孕震空间区可能发生失稳破裂,导致强震发生的判据对孕震空间的危险性作出进一步鉴别,并用突变论方法求解尖拐空变方程,预测孕震空区未来发生强震的时间和震级,并进一步确定孕震空区的危险性。对26个中国大陆强有的孕震空  相似文献   

17.
Rigorous predictability experimentation requires a statis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metric used to evaluate the participating models. We explore the properties of the area skill score measure and consider issues related to experimental discretization. For the case of continuous alarm functions and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we present exact analytical solutions that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rea skill score for unskilled predictors, and we also describe how a Gaussian distribution with known mean and variance can be used to approximate the area skill score distribution. We quantify the deviation of the exact distribution from the Gaussian approximation by specifying the kurtosis excess as a function of the number of observed target earthquakes. For numerical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 experiments that involve discretization of the study region and observations, we explore simulation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the area skill score distribution, and we present efficient algorithms for various experimental scenarios. When more than one target earthquake occurs within a given space/time/magnitude bin, the probabilities of predicting individual events are not independent, and this requires special consideration. Having presented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rea skill score, we describe and illustrate a preliminary procedure for compar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alarm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8.
引用地震拟合优度r值,对华北地区18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r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拟合优度r值的异常特征,并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其邻区的中等地震预报中,制定了预报规则,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期地震预报方法,尤其对弱震区中等地震的预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e definition and abnormality discriminatory criteria of earthquake flow func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lgorithm of Space Increased Probability (SIP). Nine earthquake flow functions were defined by the method. The retrospect test that applied the SIP algorithm with the nonlinear earthquake flow function to 7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from 1975 to 1989 in Eastern China, with a magnitude of 6 or greater depicted that 6 of the 7 strong earthquakes (86%) were located in the SIP areas, and the SIP covers about 32% of the total research time-space domain. These suggest that the R-value, an effective scale for earthquake forecast, is 54% and may imply that the nonlinear earthquake flow functio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can be applied to the intermediate-term earthquake forecast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未震空区与卸载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地震预报的地震学方法清理结果表明,利用地震空区预报未来强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虚报率较高。作者研究发现,在一些没有发生地震的孕震空区周围,发生了某种“卸载地震”,以至终止了空区的孕震过程。文中总结了某些卸载地震的特点和利用对卸载地震的识别从而减少虚报的效果。卸载地震的作用有可能对其它无震前兆异常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