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而立 《地球》2010,(6):35-39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 30年来,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的农民“洗脚上田”。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中国已经发生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的一大现实,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先进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演进的一个复杂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城市承受地震灾害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加强其薄弱环节是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是一个涉及到社会、人文、管理等学科的系统工程,因此建立一个符合该系统特点和客观规律的评估体系就需要综合各学科知识,考虑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就此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完善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的理论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2)
正改革开放以来,无锡一直是江苏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城市,早在2005年就在全国率先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长期工业经济的发展也让无锡环境容量达到了极限。尤其是2007年,太湖蓝藻超标,出现严重水危机,一时间造成多个城市没水喝。从那时起,国家下大力气整治太湖,以后太湖治理成为无锡生态建设的头号工程。无锡举全市之力,先后投入数百亿资金,展开太湖治理和生态重建行动。  相似文献   

4.
李金贵 《地球》2014,(6):84-87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系统交织组成,具有显隐性、整体性、开放性、人缘性和极限性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盛一日,从而引发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城市湖泊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进行水气交换的蓝色空间,具有供水、防洪、休闲、气候调节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中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不同区域的城市湖泊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目前已有研究对我国省会城市和个别大型城市的湖泊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等开展研究,但全国范围内各行政等级单元内城市湖泊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仍缺乏综合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城市湖泊数据集,从城市分布的地域单元、行政等级、城市规模3个方面对城市湖泊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并结合自然和人类活动要素,初步探讨影响城市湖泊分布规模和丰度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共有约11万个面积大于0.001km2城市湖泊(不包括太湖、滇池等大型湖泊),总面积约2112 km2,约占全国城市(遥感城市不透水层区域)面积的1.1%。城市湖泊的分布具有显著的集聚和分异特征,数量超过70%的城市湖泊分布在约20%的县(区)级行政单元,约21%的县(区)级行政单元基本没有(<10 m遥感影像分辨率下10个像元)城市湖泊分布。城市湖泊数...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震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了东部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战略重点是城市,提出东部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八项战略措施,以达到“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公共安全是指公民全体及个人和社会的安全,指社会和公民个人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交往所必需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它包括经济安全、学习、生产和工作场所安全、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本文讨论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制,主要指城市环境公共安全应急体制。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地震研究领域,绝大多数地电阻率观测台站均采用温纳装置,按照单极距方式进行观测,观测的视电阻率变化应该是表层变化(主要是干扰)和测区范围内深部变化(地下介质应力与应变状态发生变化)的综合变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本建设范围快速扩张,不少地电阻率观测站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其中,地电阻率测区及附近埋地金属管道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干扰因素之一。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找出了金属管道的物理属性、几何属性、埋设位置与干扰大小的关系,以方便数据中异常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震影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赵凤新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4,26(3):330-333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形成了若干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分布区域往往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文化政治的中心.而其中有些城市群位于高地震危险区,如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首都圈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分布地区一旦发生大地震,其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都将极其巨大.因此,城市群的防震减灾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震成灾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空间的集中性、人口的密集性、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聚集性、开放性和社会活动的广泛性及基础结构的完善性,因而地震灾害更为严重,抵御地震的能力更为脆弱,后果更具有全局性。城市地震灾害的成灾要素与城市的特点息息相关。人工环境、天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的伤害,是城市地震灾害成灾的四大要素,其中对人的伤害是第一要素。城市地震灾害的成灾机制是地震造成的直接后果、原生灾害、诱发灾害和次生灾害。了解这些,为我们制定城市综合防震减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磊 《华南地震》1993,13(1):65-70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一个综合了社会、心理、地理、工程、功能、生态等学科在内的复杂系统工程,是人双重属性(自然与社会)的一个载体.面对现状及21世纪我国城市建设的挑战,本文认为不仅应研究优美的景观、平衡的生态、高效的功能及无障碍特性,还必须提高一个现代化城市抗御灾害的综合能力。“国际减灾十年”全球统一行动应同环境治理一样,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沈阳市是一个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也是东北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沈阳市又位于郯庐断裂带上,1765年后曾经发生过5.5级地震,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21个地震重点防御城市之一,要求实现十年防震减灾目标,也是辽宁省确定的“九五”期间率先实现十年防震减灾目标的一类城市.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及辽宁省地震局的高度重视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坚持江泽民主席提出的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贯彻以预防为主走综合防御道路的方针,积极推进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四个环节和八项措施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绵阳市为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3500余名城市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还对目前地方地震机构普遍采用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方法进行了社会检验,综合评判与分析。指出了当前地震宣传工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提出了城市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最佳方法和较好组合模式,以实现目前在人、财、物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段雯娟 《地球》2019,(6):68-71
为支撑绿色丝路建设,中国科学院于2018年初设立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科学研究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是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数十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中、英文版),近期正式出版发行。该研究成果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进展,简述了沿线地区概貌以及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必要性,并紧密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地阐述了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背景与特点,勾勒出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自然基础和发展态势,是认识沿线地区和探索其绿色发展途径的重要参考文献,为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1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的春天,在中国的20多个省份、全球几十个国家爆发了一场“非典”灾难,其灾害造成的国家和城市易损性波及到了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非典”对人类的袭击,考证了我们国家和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管理体系和运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近几年也进一步推进了城市现代化进程,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效率也在不断降低,为了缓解土地资源利用压力,就需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规划建设科学合理效果。基于此,对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研究作为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成国务院2004年所提出的"在未来的十五年内(2020年以前)使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评价研究起步较晚,是地震工程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课题之一,更是现代社会对地震工程界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进行的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标定及可接受风险研究不仅可以使城市灾害损失定量化评价成为可能,而且可为评价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提供客观的度量标准,有助于科学合理地指导城市的防震减灾决策。  相似文献   

19.
所有城市无论大小,都涉及到安全、地方经济、能源与配水系统、各种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及环境等问题。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运转情况,就可为评估诸如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或人为造成的恐怖事件的易损性提供更好的方法。为了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实施长期城市计划和危险性评估方法,而不是依赖于无效的决策。这些方法必须是以对城市环境中许多复杂的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正确评估为基础的。当灾害袭击一座城市时,其后果是复杂的,且影响很大。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它们成为划分相互依存以便有效发挥作用的单…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社区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具有重要作用。社区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地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市防震减灾日城市社区宣传活动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上的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社区防震模式”的一些新的理念和相应的一些工作方法,可以看出推进“社区防震减灾”工作有利于地震部门更好的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全社会防震减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